在IC行業高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自我奮鬥」的用戶們或許默默無聞,卻用自己的腳投票,為市場奠定了基礎,為技術路線的發展選擇了方向。在PC行業普及的過程中,各個強勢的品牌如流星般划過,留在大眾心裡記憶中的經典形象總是極少的。普羅大眾和真正的晶片從業人員之間有著漫長的行業跨度,但作為終端用戶,他們心中每個時代的「最強CPU」卻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對日後的行業發展啟示意義重大。
酷睿i9降臨 回想那些年記憶中的「i7」
日前,外媒有消息稱,盤桓在用戶心中九年整的王者「酷睿i7」品牌在Intel下一步即將發布的X299平臺CPU序列中有著不小的地位變化。從目前的信息來看,最強酷睿的名號有極大概率將由i9 7800/7900系列繼承,X299平臺上最強的i7 可能僅僅是四核心的i7 7740K型號,PCI-E通道和內存通道都與i9相去甚遠,定位大幅度下調。不論i9 是不是將要全面取代i7,後者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都不會一下子磨滅,今天我們就帶領大家回憶過去——回憶那些年我們用過的各具特色的i7 處理器。
Core i7 引領一個時代
2008年夏天,Intel公布Core 2 QX 9650/9770系列的繼任者以Core i7 命名,宣告了酷睿時代新篇章的來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次品牌形象的重塑,與1993年奔騰品牌的推出有著非常相近的效果,都是Intel最為讓人稱道的變革之一。從筆者個人的角度來說,i7這個名字是很有情感的——雖然Intel說i7這個名字除了悅耳動聽外沒有特殊含義,但筆者第一個數位相機恰好就是三星藍調i7,好感自然而生
Ryzen 讓2017 變數陡生 戰端開啟
I/A 堆核大戰即將奏響
光陰荏苒,2017年即將到來的臺北電腦展山雨欲來風滿樓,先是Intel方面12核心的i9 系列Skylake-X 系處理器疑似曝光,後是AMD 與之對應地16核心X399 HDET平臺宣示了自己的存在。AMD此次祭出的多核心HDET平臺平均滿載頻率都超過了3GHz,穩壓此前Intel Xeon E5 V4系列伺服器一頭,而Intel的X299平臺默認頻率已經超過4.3GHz直追4.5GHz。12核心4.3GHz Core i9能否對抗傳說中的16核心 3.1GHZ AMD 「R9」處理器?此時此刻,懸念陡生。
臺北電腦展 將為人們帶來答案
在未來答案揭曉之前,我們的主題是i7品牌的回顧,本文無力探討Intel酷睿品牌十年來的整體形象發展史,僅就廣大愛好者們喜愛的i7產品線進行一番盤點點評。點評對象(不包含對比對象)有以下幾類特徵:
一:在中國大陸地區出現過的產品——老外喜歡什麼與我們無法共情,定價體系迥異。
二:普通人不需要任何身份門檻限制都能買到的CPU產品,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訴求。
三:E5\E3 系列Xeon處理器定位與桌面i7重疊的部分型號,不作為主角出現。民間當做i7的ES不顯產品可以作為點評對象。
四:包含筆記本、桌面、一體機等全平臺範圍,時間跨度從2008到2017。
五:既考慮發布產品正常生命周期內的性能、價格特點,也覆蓋二手和民間流通情況。
獨步天下i7 980X/6950X
「Core i7」品牌本身的特色並不明顯,也沒有多麼有深度的內涵,全部的信仰都來自於對應產品型號的強大性能。在漫長的時期內,i7代表了民用個人PC用戶憧憬的最強「願景」。「一顆i7上王者」、「i7再斬肥龍」等發燒友中間流傳的口號就很能反應這種價值。
如果說Nehalem大家族中的i7 965/975兄弟打擊了AMD Phenom II 系列四核產品重振山河的信念,那麼i7 980X以及隨後推出的i7 990X/i7 970等六核產品則徹底斷絕了AMD Phenom II 產品的脊梁。從Westmere架構三兄弟在市場上普及開始,AMD再也無法在民用級消費CPU領域與Intel展開堂堂之戰。在六核心的正面對決中,Phenom II X6系列處理器一敗塗地,此後AMD的後續產品再也沒有全面超越這個水平,在Ryzen銳龍處理器發布前再也沒有任何AMD處理器獲得過和Intel同核心、近似頻率條件下相提並論的資格。
i7 980X 第一次普及六核 鎮壓了「肥龍II」的反撲
此外,i7 980X代表的Westmere架構 X58平臺也是Intel HDET高性能與普通桌面高端平臺區分的濫觴。i7 980X 擁有三通道內存、更多的核心、更強的擴展性,這些都是桌面P55平臺i7 875/870等普通i7無法企及的高度。從那時起,HDET平臺架構略老但規格超強、消費級平臺試水架構製程但更新更快的格局就在Intel Tick-Tock節奏中自然的安插了進去,並且一直綿延至今。從這個角度上來講,i7 980X非常值得緬懷。這款CPU作為第一款主流平臺普及的六核,其三通道內存控制器穩定性、兼容性和內存頻率都不是非常理想,自身發熱較大,並不是沒有缺點,但無敵光環的籠罩下,人們已經將那些因素遺忘。
AMD 此後的堆核路線一直處於破產當中
Nehalem架構的起步是整個酷睿i系列的開端,也是i7系列的始祖。我們目前面臨的情況是,i7品牌或許不會消失,但定位會有所下降。在下降的前夜,i7 6950X擁有目前民用處理器王者的地位。這款十核心、二十線程的處理器擁有多達25MB 三級緩存,即使是面對AMD R7 R7 1800X的衝擊也沒有動搖自己的強勢地位。
i7 6950X(右)與E5 系列有著說不清的關係
如果未來i7 7740K成為X299平臺上最強的i7,那麼相當一段時間內i7 6950X都會成為生前身後極盡榮光的最強i7處理器。這種情況會不會出現我們目前還不能確定。就國內渠道來說,i7 6950X過高的售價阻礙了他獲得本來應該擁有的影響力。本世代同為Broadwell -E架構的E5 2679 V4散片價格幾乎一直等同於i7 6950X盒裝,而2679 V4擁有多達20個核心40條線程,以及50MB 三級緩存,規格整整是6950X的兩倍。E5 2679 V4 的滿載頻率高達3.2GHz,僅僅比默認狀態的i7 6950X低3個倍頻,即使是性價比稍差一點的E5 2690 V4 也坐擁14核心28線程3.2GHZ滿載頻率,讓i7 6950X汗顏無地。此外市場上還流通著10核心的E5 2689 V4,價格也低於i7 6950X ES版,滿載頻率甚至還要高一些。
i7 名義上的頻率優勢很難轉化為勝勢
事實上,Broadwell-E/EP系列共計擁有HCC\MCC\LCC三個Die晶片,高端的E5 2696/2699 V4從24核閹到22核,E5 2679 V4閹到20核;低端的LCC中,i7 6900K 從10核閹到8核,i7 6800K 閹到6核。i7 6950X 實際上是從15核心的MCC 晶片閹割下放而來,天生帶有大量無用冗餘電晶體,這直接導致了他不但比自己小弟i7 6900K更熱,溫度也遠高於E5 2689 V4甚至E5 2696 V4。
筆者曾經使用i7 6950X長達半年時間,這款產品過高的功耗、溫度和很差的超頻性能給人留下的印象並不是很完美。當年第一款六核i7 980X的超頻體質並不明顯弱於四核的i7 965,i7 6950X 的實際表現還是無法與前輩相提並論的。
最弱低電壓 Core M與U
2016年9月首發的第一批次Kaby Lake系列第七代酷睿處理器包含兩大家族——對應Core m的Y系列和移動雙核Core i3/i5/i7的U系列,與上兩代Skylake/Broadwell前輩的功能定位保持一致。兩大家族均為低電壓系列,前者的熱設計功耗為4.5W級,後者則為15W級。
7系列命名再度一鍋粥
與前輩不同的是,此次產品線迭代,英特爾修改了產品線命名方式,原本的Core m5/m7系列後綴格式不變而前綴升級為Core i5/i7;Core m3依舊還是Core m3。這種顯而易見的混淆相信不會是無意識的行為。 當然,新的Core i5/i7(Y系列)對Core m3有一定的技術規格優勢,後者被閹割掉了AMT 11.0、TSX-NI兩項遠離普通用戶的技術(基本可以無視)。
史上i7形象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於是我們獲得了史上定位最低的i7 系列產品——第七代Core m i7 7YXX 系列,他們的最大TDP不足11瓦,典型TDP只有4.5W。如果這個家族的處理器不配風扇,性能將同標準電壓序列倒數的i3 4000M水平差相仿佛。Intel這批明目張胆混淆視聽的處理器流傳不廣,目前為止ZOL還沒有直接收到相關送測樣機——可能是主流PC廠商都被這種「馬甲戰略」驚呆了,感覺到不好意思了吧。
Cinebench R15 成績排行 戰五渣的數量是龐大的 互相差距是微弱的
然而生活總是充滿了驚喜,當我們在外網查閱第七代Core m i7 的Cinebench R15成績時會驚訝的發現第四代移動低電壓i7 4510U 處理器的成績還不如她好看。其實仔細想來,Haswell家族本身是移動平臺領域最冗餘降頻的一代,其中的低電壓處理器榮獲倒數名列前茅的成績也不足為奇。
Corona Benchmark渲染成績 奔騰G4560神兵天降橫掃所有低電壓處理器
事實上,整個移動平臺低電壓序列的性能水平從來都是令人捉急的,甚至於M系列標準電壓的雙核i7 也不能保證穩壓移動雙核i5。進入第七代酷睿時代,如不考慮AVX2.0轉碼,所有雙核移動低電壓處理器都被桌面三百元的奔騰G4560 踏為齏粉,毫無還手之力。當年Ivy時代筆記本端最強的雙核赫然就是可與桌面一較長短的i5 3380M,其穩固的3.5GHz頻率刀下斬殺無數低電壓雙核i7。整個低電壓家族中最讓人感到捉急的就是第四代酷睿低電壓型號,他們往往TDP捉襟見肘,又熱力澎湃。當年本ZOL一位資深主編使用一臺惠普低電壓i7 4650U商務本查看Ipad 拆解教程,生生瀏覽器被卡死3分鐘毫無緩解辦法,這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最經典 i7 920/2600K
ZOL近年來收到了熱心網友的各種評論,其中與CPU相關的條目可以總結出一條規律——網友們無論是批判AMD還是批判Intel,總會拿出i7 2600K和i7 920這樣的CPU。毫無疑問,人民群眾的眼睛確實是雪亮的,這兩款經典產品的生命力是最近十年來Intel最旺盛的。
雖然觀點略顯偏激 時隔多年 網友們仍然在惦記i7 2600K
這兩款CPU都非常具有開創意義,不可替代性也非常強。其中,i7 920是2008年秋冬之際Intel首發的最初三顆i7之一,開發代號Bloomfield、45nm HKMG工藝、LGA1366封裝、四核心、八線程、主頻2.66GHz、Turbo動態加速最高頻率2.93GHz、QPI總線頻率4.8GT/s、三級緩存8MB、熱設計功耗130W。
i7 920風冷4.2甚至4.5GHz都不罕見 超頻能力讓如今的i7 6800K/6900K無地自容
家族橫向對比,i7 920的大哥i7 965雖然有著不鎖倍頻的優勢,但極限風冷頻率並不比i7 920高很多。i7 920的平均超頻體質不但超過i7 940,也超過後來的i7 930/950/960,充分恢復Core 2早期QX 6700、E6300等處理器下克上的「光榮傳統」,其2000出頭的定價完美接替上一代超頻性能不佳的Peryn架構Core 2 Quad 9300/9450,更是把同期AMD 稍有中興跡象的Phenom II X4 940打的滿地找牙。在此後的多年中,i7 920一直保留著超頻的傳說,直到後來Sandybridge 等平臺的大規模普及才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初代i7的江湖傳說一直綿延到了世界末日那一年
至於i7 2600K,作為32納米新世界的第一款i7,他的經典地位已經無法用言語訴說。他是第一款風冷激情衝上5GHz的i7,在七代酷睿之前也是最後一款;他是第一款讓廣大超頻愛好者把釺焊封裝工藝銘刻於心的CPU,接下來作為榜樣把後面連續五代矽脂四核後輩掛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不能自已。他幾乎也是最後一款讓廣大玩家體驗到Intel Tick-Tock節奏帶來架構性能大幅度提升的CPU——同頻相對Nehalem提升超過百分之二十幅度。
i7 2600K 是最後一代主流釺焊處理器 此後矽脂U被玩家深惡痛絕
i7 2600K 5.4GHz不但能Win7 刷分 還能完整運行3Dmark 實用性很強
事實上,一直到第七代酷睿為止,沒有哪一代CPU可以和Sandybridge i7比極限風冷、普通水冷頻率。如今風頭正勁的i7 7700K 相當比例 需要開蓋換矽脂才有希望衝上5GHz,其潛力通常也止步在5.1GHz左右,無法與i7 2600K 多次刷新的5.4GHz記錄比拼。剩餘的i7 在2600K面前一個能打的都沒有,最廢柴的i7 5775C名義上是不鎖倍頻處理器,同為四核甚至連4.0GHz都很難穩定下來。i7 2600K 以一己之力帶動了DIY玩家全民狂刷Win7 CPU體驗指數7.9的瘋狂浪潮,以至於多年之後各大硬體論壇仍然反覆重申禁止刷分。
i7 2600K 的HD3000幹掉桌面GT210低端卡 是核顯崛起的開始
Tick Tock 魔棒在i7 2600K後節奏越來越紊亂
筆者當年一位朋友曾經以1.42V 使用5.2GHz 的i7 2600K整整一年半,這顆CPU最終雖然不幸燒毀,但也為我們普及了32納米處理器安全電壓要控制在1.38V以內的知識。現實頗堪玩味的是,連續兩代14納米工藝以後,Intel目前的處理器超頻仍然需要動輒1.4V,遠遠超過理論上的安全電壓上限。。。
最尷尬 i7 3820/7740K
前面提到過,自從i7 980X以來,Intel將高端i7 「HDET」化的步伐一致就沒有停止過。作為折中,每一代LGA 2011插槽高級晶片組,都會適配一款略顯廉價的i7 作為「亮機」方案,便於產品的梯度建設,也給「土豪們」留下升級空間。
如今Intel已經將這一套策略玩兒的爐火純青,甚至在Broadwell 架構中發布了i7 6800K/i7 6850K這對除了PCI-E通道數量不同,只有一千元差價的詭異雙胞胎產品。不過當年X79 平臺初期Intel考慮的還沒有現在這麼周全,默認不支持PCI-E 3.0的Sandy brdige /E/EP 時代,PCI-E設備對帶寬的需求還沒有選擇這麼緊迫,種類也很少,人民群眾缺乏足夠的認識。i7 3820 空有40條PCI-E通道數量,但還是背負了很多用戶不理解的罵名。
i7 3820 身上有很多歷史的局限
i7 3820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如他並不是完全不鎖倍頻的處理器,倍頻被卡死在45倍的尷尬數字上,要繼續超頻只有拉外頻125(X79獨有跳段分頻技術),對內存體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個Sandy Bridge家族的DDR3 IMC內存控制器體質都不好,無疑加劇了i7 3820超頻上5GHz的難度。於是,當年呈現在圍觀群眾眼中的i7 3820,除了四通道內存大而無當的內存帶寬外,幾乎所有的測試中,同頻都與i7 2600K差不多,在對延遲敏感的項目中因為X79晶片組的問題甚至普遍意義上要稍微慢那麼一點點。這兩款CPU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價格基本相當,X79的平臺成本卻要高過P67很多,所以i7 3820代表了玩家群體第一次把尷尬名義付諸最強i7 名義上的輿論氛圍,這個鍋背的有點冤枉。
X79晶片組成熟度一般
如果說i7 3820本來可以不錯的美譽度是埋沒在了漫漫歷史進程之中,無法通過他自己的自我奮鬥洗刷,那麼即將與大家見面的i7 7740K 恐怕就沒有那麼多藉口好找了。身為Kabylake-X家族的他將要與比自身落後的Skylake-X多核心架構i7或i9大哥們一同歡聚在X299晶片組上。目前已經傳出的消息中,有一條不能確定的來源表示i7 7740K的PCI-E通道要比i7 7700K多幾條。除此之外,這款尚未與大眾謀面的CPU也就剩下閹割核顯與功耗暴漲(邏輯何在?)兩個不那麼令人開心的特殊之處了,也因此在出生之前就被玩家們狂噴不止。
i7 3820 其實是有些背鍋的意味
公允地說,Intel目前的思路可能是要將所有不鎖倍頻的高性能CPU統一集中到X299平臺上管理,將普通LGA115X 消費級晶片組的職能剝離開來,如果這步大棋下的順利,網友們對此的困惑也許會在將來得到合理的解釋,但他們此時的失望是難以掩蓋的。
最持久i7 3940XM在這裡
筆者一位最年輕的同事最近為他的藍天P177SM愛機升級了i7 4930MX處理器,卻發現無論如何都不能將全核心滿載頻率穩定在4.2GHz之上。非常憂傷的他在與其他遊戲本網友群體交流的過程中發現,那些Ivy時代的i7 3940XM處理器,其實往往可以比第四代超的更高。
這個邏輯其實不難理解,在Ivy Bridge和Haswell 的桌面四核本體對比中,i7 3770K的體質無疑就要好太多了。Haswell 集成了Fivr供電模塊,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主板的供電功能,一方面在桌面端讓主板廠商的堆料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自身整體功耗的增加。因為Fivr模塊的不成熟,Intel 最終在第六代和第七代酷睿中將其取消,功能歸還給了主板,這也變相對最近兩代酷睿i系列超頻和功耗表現的進步提供了助力。
i7 3940XM 老驥伏櫪
在移動端,Haswell 架構不耐熱的特性被進一步放大了,如前文提到的i7 4650U 等低電壓處理器,本就捉襟見肘的總功耗限制還要為能耗比不佳的大核心GT3核芯EU單元讓位置,總的效果不夠均衡是一定的。在遊戲本普遍採用的i7 4700MQ/4720HQ 系列處理器上,雖然標準電壓對TDP的限制有所放寬,但整體的瓶頸依然比較大。在某貼吧的一項轉碼測試中,參加測試的幾十款i7 4000系列四核移動處理器,幾乎沒有一個在十幾分鐘的轉碼壓榨下能夠堅持自己本應擁有的睿頻,甚至是基準頻率都被跌穿。
降頻降得媽媽都不認識了——很多玩家都是這麼說的。就筆者2014到2015年接觸的幾十款i7 4000系列四核標準電壓處理器來說,這句話有相當的契合度。在最典型的《使命召喚11 高級戰爭》遊戲中,無論是幾萬元名貴無匹的Alienware 17還是幾千元超高性價比的神舟戰神Z8, 處理器頻率和幀率曲線都纏繞在一起劇烈震蕩,揪心程度難以形容,遊戲體驗差得半斤八兩。
筆記本平臺陷阱多多 掣肘多多
這個大環境決定了i7 4940MX\4930MX 的超頻能力無法與前輩相提並論,在不涉及AVX 2.0指令集時,i7 3740QM\3840QM 等三代ivy有4倍頻福利的普通移動處理器甚至都能直上4.0GHz直接幹翻他們。加上第五代Broadwell 移動四核處理器基本缺位,第六代i7 6820HK Skylake移動版因為初期14納米工藝的問題體質不佳,一直到今年的i7 7820HK七代酷睿旗艦不鎖倍頻處理器之前,i7 3940XM兄弟都可以昂起頭來高喊——不服來戰!
最墮落 i7 720QM/3960X
在我們第一頁樹立的點評標準中,技術特色和商業脈絡都可以成為i7 家族產品的剖析線索。這一篇章我們要說的兩個典型就分別代表了這兩個方向。
時光上溯,在桌面端i7 920們攻城拔寨的同時,Nehalem大家族的移動兄弟們也開始向筆記本登陸。不過,桌面端象徵高端的i7們熱一些畢竟還有高級散熱器鎮壓,移動端的早期四核i7們就回天乏術了。從大環境上說,那個功耗控制和散熱力度水平都有限的時代,無論是CPU還是GPU,一旦移植筆記本,都會嚴重水土不服,頻率大降,被折磨的不成人形。
i7 720QM 頻率低到無人升級 只能找到i7 820QM的圖片
在第一代i7 720\820QM之前,Core 2的四核X系列處理器已經在筆記本平臺上掙扎了許久,他們掙扎得太過於艱難,加上筆記本整體售價的昂貴,讓人們都忘記了他們的存在。i7 720QM登陸移動平臺之時,適逢2008年末以來高性能筆記本平臺整體的價格戰狂飆的年代。一夜之間,所有的筆記本都在降價。2007年我們還能看到雙核奔騰配GMA 950的萬元「商務神機」,到了2009年i5 460M配GT330M這樣的「給力」組合已經白菜化了。在這股浪潮中,i7 720QM有志成為第一代平民移動四核處理器,已經開始在華碩N系列等高性價比筆記本上登陸,卻最終因為慘澹的頻率和大環境孱弱的多核優化力度折戟沉沙。又熱、又貴、日常體驗又不好,i7 初代移動四核的旗艦i7 920MX還可以解鎖TDP後拼死一戰,鎖定倍頻的i7 720QM面對大家的客觀需求實在是毫無辦法。
i7 3960X 曾經輝煌過
如果說i7 720QM是在生前遇到了技術瓶頸,活的艱難。那麼i7 3960X就是在「海外大船」走私CPU的浪潮中蠅營狗苟,在「退役」後被商業渠道所擄掠,死得窩囊。想當年,作為Sandybrdige E家族的旗艦平臺,六核心的i7 3960X盒裝首發價格達到了人民幣八千元整。天不遂人願的是,在這款成功的旗艦處理器退役僅僅三年多以後,他的二手大船走私渠道就成功打通到了中國大陸。2015年末到2016年初,i7 3960X活躍在圖拉丁吧、顯卡吧、淘寶裝機店等各路渠道之中,他的價格跌到了一千元出頭,不到四年前首發的零頭。我們之前從未見過剛剛脫離當打年紀的i7 旗艦處理器在「死後」遭遇這種羞辱。在更早的Core 2時代,QX9650也曾連續暴跌腰斬,但跌穿2000元大關用的時間相當之長,同樣遠沒有i7 3960X這種「暴屍荒野」的既視感。
但他墮落的太快了
很難說後期的i7 3960X這種大船便宜貨對國內的CPU市場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但這種渠道顯然並不健康,也並不總會對中國整體的DIY玩家有利,這是確定無疑的。
最高性價比 QB5U/Q12X
前面說的這些i7處理器,在正常服務周期內多少都有過於「高貴冷豔」的問題,更多地活在人們的心中,而不是手中。下面我們講述一點野路子——ES 不顯i7 CPU。
嚴格地說,只有ES正顯,或者至少能看出明確對應型號的後期步進ES工程樣品處理器才能被歸類到i7範疇。在勤勞的中國人民面前,這種上綱上線的分類方式從來都很難奏效。本來堂堂正正的單路志強E3 12XX 系列處理器往往都被JS當成Core i7來賣,ES不顯的很多型號沒有自身名字的束縛,早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廉價i7」——四核八線程的代名詞。
Q12X 在民間一直很保值
這種四核八線程的ES不顯處理器前前後後在民間市場上流通過很多,多數因為頻率固定或者Bug太多而被人民群眾所拋棄。他們中最出名的佼佼者大概是這兩顆——Q12X和QB5U。兩顆U中,Q12X 是Sandybridge 家族早期樣品,基準頻率3.1GHz,四核心八線程,擁有奇葩的6MB三級緩存和時靈時不靈的睿頻機制;QB5U 是Ivy Bridge家族的早期工程樣品,基準頻率2.2GHz,四核滿載2.4GHz,同樣四核八線程但擁有完整的8MB三級緩存。兩顆處理器共同的特點都是不鎖倍頻而且幾乎沒有Bug,賣的超級便宜。
QB5U 平均體質不差 很多人上門求購
在Sandybridge 普及早期i7 2600K散片被商家按照體質出售的時代,Q12X就以不到千元的售價聲名鵲起,其平均體質雖然略遜i7 2600K,但也偶有大雕出沒,讓「窮人家」的孩子垂涎非常。到了Ivy時代,Q12X老當益壯,千元內又多了QB5U這顆神奇的繼任者,後者雖然體質略遜,但搭載了更強的HD4000核芯顯卡,吸引力同樣不凡。這兩顆CPU歷史時期的均價在1000到1200元人民幣之間,通常約為i7 2600K/i7 3770K的一半左右,除了核顯偶有瑕疵外基本完全可以正常使用,是窮人家最珍貴的i7替代產品。兩顆U都經歷過熱炒風波,缺貨最緊張的時候甚至價格超過1500元,秒掉了正牌的i7 2600\i7 3770S等鎖定倍頻處理器,更是將所謂的神U「E3 1230 」甩出銀河系。
QDE4 之後就再也沒有好命了
這兩顆「i7」在自身類似產品的歷史行列中也名列前茅,他們鎖定倍頻的兄弟Q12W和QB5W銷量一直慘澹,他們的直系後裔Haswell的類似產品QDE4 因為兼容性奇差無比而無人問津。能夠與他們類比的E5 1600 系列可超頻處理器因為自身價格問題一直沒有獲得市場的認可。相比於X79平臺Bug多多被埋沒的眾多ES不顯產品,這兩顆口耳相傳的「i7」產品一直擁有非常強烈的傳奇色彩,多年以後還有人以超過原價的方式刻意收購。
最強核顯i7 5775C/6770HQ
在中國,「政治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繞不過去的一個重要科目。或許有很多人在孩童時期飽受這門課程的折磨,可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會在成年之後感激當年這套課程帶給自己潛意識層面的型塑有多麼珍貴。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我們下面要談的Intel 核芯顯卡以及與之相關的處理器就是這條道理的集中體現。
i7 5775C ES正顯 右側參照物為i7 4790正式版
當筆者當年剛剛接觸Intel的外圍宣傳人員時,恰好也是Intel 核芯顯卡高歌猛進,Iris Pro性能翻倍氣吞山河的前夜。從一些渠道傳來的消息,結合一些外媒的爆料,那個時候很多Intel粉絲甚至是宣傳人員都認為核芯顯卡消滅獨立顯卡指日可待,AMD的融合大計還有一定進步性,完全與X86 CPU不沾邊的NVIDIA GPU一度被認為是毫無前途的。
i7 5775C這種處理器 短期內不會再出現在桌面了
這種趨勢在當年也影響了筆者,畢竟筆者曾經是半夜三點使用HD4000暢玩《榮譽勳章》、《孤島危機》的窮人。這種趨勢也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了第五代酷睿i系列Broadwell架構時代,桌面端碩果僅存的i7 5775C/5675C 帶來了當時史上最強的核芯顯卡Iris Pro 6200。從ZOL的實際測試來看,Iris Pro 6200的性能在理想條件下可以完全壓服Geforce 940M這種的當代移動入門級獨顯或者GTS 450這種中古時代的普及型獨顯。
Iris Pro 6200實力強勁
不過,Intel Iris Pro 系列銳炬核顯自身的能耗比一直是比較差的,加上最強的核心往往需要edram片外大容量緩存才能充分發揮性能,綜合來說代價很大。第五代酷睿i7本身不容易上高頻,功耗爆炸的Iris Pro 6200進一步拖累了他的綜合潛力。有很多玩家戲稱i7 5775C/5775R 是直接移植了筆記本上從不見蹤影的i7 5950HQ到桌面上,也許不乏道理。
核顯 發展暫時步入了瓶頸期
到了第六代酷睿時代,曾經大家翹首以盼在桌面和筆記本端一定反範圍內普及的GT4E最高等級核芯顯卡幾乎從未與主流人群見面,搭載他的i7 6770HQ 在國內很難尋覓,在國外雖有銷售也存量不多,僅僅在Intel定製的NUC骷髏峽谷小主機中可以看到。骷髏峽谷本身是可以搭配獨立顯卡的,i7 6770HQ高昂的成本在這套系統中並不能獲得排他性的最大發揮。
到了第七代酷睿,結合Intel內部的人事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段時間內,GT4E 等級的最強核顯已經不再是Intel主流CPU計劃的一部分了。Iris Pro 銳炬家族的命運是像Intel曾經的獨顯i7 740那樣還算成功,還是像聒噪一時的Larrabee X86「高性能顯卡」一樣湮滅無聞,還很難說,讓我們拭目以待。
小結:
Larrabee 的情景不會在i7 身上重演
正如最後這一篇章所言,CPU技術路線的進步集中體現了事物前進行與曲折性的統一,i7 品牌也不例外。目前暴露出的消息還不能完全確定i7 和i9 在酷睿家族中的關係,甚至不能讓人拍胸脯保證Core i9一定存在而不是像歷史中多次出現的情景那樣成為流言。
可是,即使這次i7 的定位毫無變化,Intel也不可能繼續十幾年如一日的培養一個固定品牌了。遲早,我們還是要面對不一樣的i7 甚至不一樣的Intel CPU品牌。無論如何,那些愛好者曾經寄託的信仰、情懷、感情,都不會平白湮滅,值得我們大家去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