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AI對抗史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買電腦處理器要選酷睿的」,這或許是人們聽過最多的一句話,殊不知,十一年前,英特爾也曾被AMD的Athlon 64狠狠地打壓著。
那時決心洗心革面的英特爾,拋棄了Pentium 4以及NetBurst架構,重新啟用Pentium M研發小組。2006年,英特爾推出了一個影響至今的新系列處理器——Core。
面對強勢回歸的英特爾,AMD在2012年重新請回了Jim Keller,這位曾經在AMD工作多年、主導過Athlon 64/Opteron 64/HT總線/64位指令集設計的超級大神,將全面負責領導AMD處理器架構設計。
2017年3月2日,歷經多年日以繼夜的研發,AMD發布了萬眾期待的高性能銳龍AMD Ryzen處理器,首批共計三款型號——R7 1800X、R7 1700X、R7 1700。
八核心十六線程的R7系列處理器藉助全新的架構以及14nm的新工藝,AMD再次翻身,這次是真的翻身了,而英特爾方面由於長期沒有對手一直享受著擠牙膏的快感。
令英特爾沒想到的是,AMD這次不再是人們調侃的PPT廠。為了奪回PC處理器巨頭的位置,英特爾在2017年5月「臺北國際電腦展」上發布的全新的酷睿i9處理器。
此次i9系列包含五款處理器:i9-7900X、i9-7920X、i9-7940X、i9-7960X和i9-7980XE,內核最多可達18個,但高昂的售價並沒有被大眾所接受,鑄錠指示發燒友的玩物。
原計劃於2017年底發布的8代酷睿桌面處理器也在9與25日提前發布,相比前幾代萬年四核心的酷睿i7,本次升級最大的亮點是將核心數量提升至最高六核心,同時i5/i3也都來到了四核心。
二、 外觀:一樣的外表 不一樣的電容
本次測試拿到的是英特爾的酷睿i7-8700K處理器,第八代的主流旗艦型號,同時我們也加入了七代酷睿i7-7700K處理器進行對比,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外觀方面究竟有何區別吧!
↑↑↑處理器正面i7-8700K(左)與i7-7700K(右)對比
雖然處理器的核心數量提升至6核心,但是外觀上依然與4核心的7代酷睿處理器如出一轍。如果不仔細觀察,還真看不出來他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
↑↑↑處理器背面i7-8700K(左)與i7-7700K(右)對比
背面的差異較大,i7-8700K背部電容相比 i7-7700K要多一些,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多了2個核心,在供電上肯定要求更高。
↑↑↑處理器厚度i7-8700K(左)與i7-7700K(右)對比
雖然兩者厚度與針腳數量是一致的,但並不意味著它們之間能夠互相兼容,前面的參數表格也提到了這一點。
八代酷睿只能搭配300系列晶片組,而且目前只有高端的Z370一款型號,主流的H370、B360要等到明年初。
此前的六七代酷睿也只能繼續搭配200/300系列晶片組,同樣的LGA1151接口卻被徹底隔絕。
三、 理論性能測試:六核心高主頻 跑分渲染我最行
本次測試由於條件限制,CPU散熱部分採用的是風冷方式。測試平臺參數如下:
——《Super π》
Super π是一款計算圓周率的軟體,但它更適合用來測試CPU的穩定性。即使你的系統運行一天的 Word、Photoshop 都沒有問題,而運行Super PI 也不一定能通過。可以說,Super π可以作為判斷CPU 穩定性的依據。
↑↑↑Super π測試成績對比
i7-8700K由於其睿頻可達4.7GHz,憑藉高主頻的優勢略微超過了只有4.5GHz的i7-7700K。
——《Fritz Chess Benchmark》
西洋棋考驗的是CPU的整數運算性能,對多核心優化良好,對浮點不敏感,可以作為CPU實力的一部分,但是並不能決定一個CPU的綜合能力。
CPU的綜合能力包括整數運算能力,浮點運算能力,以及附帶的晶片組的內存控制以及磁碟控制能力等等。
↑↑↑Fritz Chess Benchmark測試成績對比
在單核性能中,i7-8700K相比i7-7700K提升6.4%,而從規格表可知,i7-8700K相比i7-7700K的單核主頻提升4%。
可以看出,8代的處理器並不是單純的靠提升主頻來提高單核性能的,架構與製程的優化也是一方面。
在多核性能中,i7-8700K憑藉更多核心與線程相比i7-7700K提升51.1%,提升幅度非常大,看來這次真如網友調侃的那樣被AMD嚇得一下坐在了牙膏上。
——《wPrime(32M)&(1024M)》
wPrime是一款通過算質數來測試計算機運算能力等的軟體(特別是並行能力),但與Super Pi只能支持單線程不同的是,wPrime最多可以支持八個線程,也就是說可以支持八核心處理器,並且測試多核心處理器性能時比Super Pi更準確。
↑↑↑wPrime(32M)測試成績對比
在wPrime單核性能測試中,i7-8700K在32M運算測試中僅用了3.553秒,相比i7-7700K少了近2秒,性能提升幅度為34.6%,充分體現了8代高頻處理器的優勢。
↑↑↑wPrime(1024M)測試成績對比
在wPrime多核性能測試中,i7-8700K在1024M運算測試中耗時112.058秒,相比之下,i7-7700K多用了54.8秒,i7-8700K多核性能提升幅度相比單核性能提升更為明顯,達到了32.8%。
——《CPU-Z_1.8.1.1》
使用這個軟體可以查看CPU的信息。軟體使用十分簡單,下載後直接點擊文件,就可以看到CPU 名稱、廠商、內核進程、內部和外部時鐘、局部時鐘監測等參數。
同時在改款軟體的測試分數界面還提供了CPU性能測試功能,測試分為兩種模式:單線程/多線程,兩種模式分別對CPU的單線程和多線程進行測試,然後給出相對應的分數作為參考。
↑↑↑CPU-Z測試成績對比
同樣,i7-8700K的單核心性能提升幅度依舊較小,在4%左右,而多核心就完全不一樣了,多核性能通過暴力堆核心後,性能提升了49.1%,多核大法好!
——《PassMark》
PassMark PerformanceTest是一個專門用來測試你的電腦效能的性能測試程序。除了預設的六個基準電腦的比較數據外,在其網站中還提供其它知名電腦的性能測試數據,讓你可以比較自己的電腦是否有達到其應有的水準。
↑↑↑PassMark測試成績對比
i7-8700K單核性能在PassMark中依然領先i7-7700K 7.6%左右,多核性能領先i7-7700K 53.3%,這感覺就像是兩個i7-7700K一樣,看到這裡,我相信做渲染的小夥伴已經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了吧!
——《7-Zip》
7-Zip是一款完全免費而且開源的壓縮軟體,相比其他軟體有更高的壓縮比但同時耗費的資源也相對更多,如果你需要一款能夠提供強大壓縮性能的軟體,那麼它是你最好的選擇。
↑↑↑7-Zip測試成績對比
i7-8700K單核心性能相較i7-7700K提升5.8%,多核性能提升明顯,超越i7-7700K 60%之多,沒想到僅增加了兩顆物理核心確實提升幅度竟如此之大。
——《WinRAR》
WinRAR是目前最流行的一款解壓壓縮軟體,完美支持 ZIP 檔案,,同時它也內置了性能基準測試工具,用於監測計算機處理器的壓縮/解壓縮能力。
↑↑↑WinRAR測試成績對比
WinRAR單核性能測試中,i7-8700K竟高出i7-7700K 27.8%,剛開始還以為是測試誤差,結果測試幾次都是這樣,多核性能中i7-8700K表現更加出色,高出i7-7700K 86.3%之多,看來WinRAR對多核心還是非常敏感的。
——《POV-Ray》
POV-Ray是一款能夠在短時間內持續追蹤光線視覺,產生高質量計算機圖像的工具,同時該軟體也是一款開源軟體。
光線跟蹤(ray tracing)是一個能在二維(2D)屏幕上呈現三維(3D)圖像的方法,它能渲染出高精度的影像。
而與之對應的是我們所熟知的是OpenGL、Direct3D這樣非常流行的光柵化渲染,這些API大部分應用於遊戲製作且主要為實時渲染(Real-time Rendering)。
它們採用是光柵化的渲染方式,通過渲染大量的三角形(或者其他的幾何圖形)並且利用局部照明技術進行渲染,而局部照明技術渲染一個像素時不能訪問其它的幾何圖形信息,從而導致部分場景不符合日常邏輯。
↑↑↑《孤島驚魂》遊戲畫面截圖
比如《孤島驚魂》,儘管看似水面顯示出了遠處山峰的倒影,卻不能渲染植被、船骸等細節。
總之,以現在的硬體性能是做不到實時光線跟蹤的,但是人們還是希望渲染的速度越快越好,好了,廢話不多說了,讓我們回到主題看看POV-Ray渲染成績如何吧。
↑↑↑POV-Ray測試成績對比
單核性能依舊領先i7-7700K 3.9%左右,多核性能上領先i7-7700K 47.8%,優勢明顯。
——《CineBench R15》
相比R11.5版本的最多16個核心來說,R15版本最多能夠支持256個邏輯核心,土豪們終於可以用這款軟體跑分了。此外新版本還加強了著色器、抗鋸齒、陰影、燈光以及反射模糊等的考察,對CPU性能的檢測更加準確。
↑↑↑CineBench R15測試成績對比
單核心兩者非常接近,相差不過9cb,但是在多核心方面相差非常大,高出i7-7700K 57.2%之多。
——《Blender》
Blender 是一款開源的跨平臺全能三維動畫製作軟體,提供從建模、動畫、材質、渲染、到音頻處理、視頻剪輯等一系列動畫短片製作解決方案。
喜歡 3D 繪圖的玩家們不用花大錢,也可以製作出自己喜愛的 3D 模型了。它不僅支持各種多邊形建模,也能做出動畫!
測試源文件名為:RyzenGraphic,通過渲染該圖片文件用時長短來評估處理器性能高低。
↑↑↑Blender測試成績對比
毫無懸念,i7-8700K用時比i7-7700K少了17.88秒,充分體現了多核心處理器的優勢所在。
——《X264 FHD Benchmark》
X264 FHD Benchmark是一款視頻轉換類測試工具,通過轉換自帶的一部影視作品來測試CPU的編解碼能力並得出相應的分數。
↑↑↑X264 FHD Benchmark測試成績對比
在轉碼中,i7-8700K也是力壓i7-7700K,高出i7-7700K 17.88FPS,看來四核心性能足夠的觀點放在現在來看並不是那麼適用了。
——《SiSoftware Sandra》
SiSoftware Sandra是一套功能強大的系統分析評比工具,擁有超過 30 種以上的分析與測試模組。SiSoftware Sandra有 CPU、Drives、CD-ROM/DVD、Memory 的 Benchmark 工具,可將分析結果報告列表存檔。
↑↑↑SiSoftware Sandra算術處理器測試成績對比
↑↑↑SiSoftware Sandra多媒體性能測試成績對比
在整數以及浮點運算中對處理器的性能及核心數量要求非常高,從六核的i7-8700K無論是在整數運算還是在浮點運算上,都全面超越四核心的i7-7700K。
綜合來看,i7-8700K的單核性能高出i7-7700K 7%左右,多核性能高出i7-7700K近50%。
四、 遊戲性能測試:四核心夠用 六核心更佳
由於測試時間緊張,這裡就只簡單的測試兩款遊戲的性能差距吧,畢竟遊戲這東西,三分在處理器七分在顯卡。
——《蝙蝠俠:阿卡姆騎士》
《蝙蝠俠:阿卡姆騎士》又稱《蝙蝠俠:阿甘騎士》由Rocksteady工作室再次操刀製作,遊戲劇情發生在《阿卡姆之城》事件的一年以後,這將是《蝙蝠俠:阿卡姆》系列的最終作品。
保持遊戲推薦的設置,關閉垂直同步,其它保持默認值,使用遊戲自帶的基準測試進行跑分測試。
↑↑↑《蝙蝠俠:阿卡姆騎士》幀數對比
曾一度認為四核心對於玩遊戲足以的觀點在現在看來不攻自破,因為以前的遊戲對多核心的優化不足,並不代表多核心處理器對遊戲性能沒提升,當然高主頻在遊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墓麗影:崛起》
《古墓麗影:崛起》是一款單機類動作冒險遊戲,該遊戲是《新古墓麗影(原名:Tomb Raider,即是古墓麗影9)》的續作,於2015年12月正式發行。
選擇遊戲預設值Very High,關閉垂直同步,勾選DX12,開啟SSAA*4,其它保持默認值,使用遊戲自帶的基準測試進行跑分測試。
↑↑↑《古墓麗影:崛起》幀數對比
憑藉著高主頻的優勢,以不到2幀之差的微弱優勢超越i7-7700K,成為新一屆的遊戲CPU擂主。
五、 溫度及功耗:性能強溫度高 我用水冷我自豪
——溫度
測試環境溫度為20℃,系統開機後待機10分鐘後使用AIDA64對CPU的待機溫度進行統計,滿載溫度使用AIDA64的FPU跑分3分鐘後的最高溫度作為滿載溫度。
↑↑↑待機/滿載溫度對比圖
更高的性能自然會產生更高的熱量,本次測試由於條件限制使用的是超頻三東海X6風冷散熱器,因此在滿載的時候i7-8700K最高溫度已經達到處理器的結點溫度(100℃)。
所以要想超頻的用戶,還是乖乖的買一款高端的風冷散熱器或者水冷散熱器吧,畢竟買這麼貴處理器的小夥伴相信也不缺散熱器的錢(滑稽)。
——功耗
接下來使用功率計量插座對平臺(不包括顯示器)功耗進行監測。
↑↑↑待機/滿載功耗對比圖
待機功耗高出i7-7700K 19W,滿載功耗則飆至216W,高出61W。
可能你會覺得這個滿載功耗比較高,可以這麼想,i7-8700K就是在i7-7700K的基礎上加了個7代i3處理器,這麼看來其實功耗也就合情合理了。
六、 總結:酷睿八代 買不起主板的一代
兼容性:i7-8700K的外觀和i7-7700K的正面幾乎一樣,包括處理器的針腳數量也是一樣的1151針,但是很遺憾,英特爾很明確的告訴大家,8代的處理器與200/100系列晶片組並不兼容。
官方宣稱8代處理器對電量需求更高,他們對處理器的針腳電路進行了重新的設計,這看似合情合理的理由在玩家看來又是在擠牙膏,並且這次連針腳也懶得換了。
性能:無論是在單核心還是在多核心應用上,i7-8700K都超越了i7-7700K,單核7%、多核50%左右的提升讓廣大玩家為之振奮,畢竟英特爾i7四核心的設計已經保持很多年了。
溫度及功耗:i7-8700K的待機溫度為35℃,滿載時就像打了雞血一般達到了100℃的結點溫度,一般的入門級風扇還真的鎮壓不住,3999元的處理器都買了,你要是買個入門級的風冷對得起六核心十二線程嗎?
總結:i7-8700K的出現並不意外,Ryzen處理器的誕生給了英特爾巨大的壓力。儘管消費級處理器市場已經不再是英特爾的重心,但英特爾依然不甘心自己的寶座被搶走。
因此,英特爾慌慌張張的推出第八代酷睿,但其實和當年的Haswell與Hasswell Refresh區別一樣,只是Kaby Lake的優化版。
目前從京東售價來看i7-8700K的價格在3999元,之前一直傳聞定價將和i7-7700K差不多,如今看來是不存在的,不僅如此,目前僅有Z370主板在售,上千的主板售價進一步提高了該平臺的成本,看到這裡,相信不少小夥伴在心中默念「AMD YES!」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若是和i7-7700K售價差不多,以後讓i7-7700K怎麼賣,讓已經買了i7-7700K的用戶怎麼想,英特爾自然不會這麼做。
從定位來看i7-8700K自然是對飆R7 1800X,然而他倆之間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我們下期評測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