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7 8700K是這一代英特爾民用的高端型號,也是很多玩家特別想入手的CPU,畢竟i3 i5 i7的分類早已深入人心。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第八代酷睿CPU的遊戲表現整體都很高,i7 8700K在的對比i5 系列的優勢也不再體現體現在遊戲幀數上。
對於玩家而言,i5 8500+B360的組合就可以釋放出接近i7 8700K+Z370高端主板的實測效果。
本次選用的CPU為剛上市的i5 8500,基頻為3.0GHz,六核睿頻3.9GHz
為了體現足夠的性價比,選用的主板為銘瑄B360M挑戰者,板U組合為¥479+¥1049。
板U¥1528的總價,相比¥2150元i7 8700K單散片價格要低很多,後者加上Z370主板的總價輕鬆達到i5 8500+銘瑄B360的兩倍,多出的¥1500甚至更多,可以投入到內存或者顯卡上。
平臺介紹:
對照組為i7 8700K OC4.7G+ Z370 ,其它均一致。本次主要測試遊戲效果。(如果算上超線程技術,那麼六核六線程的i5 8500是不如六核十二線程i7 8700K的)
CPU-Z跑分:
CPU-Z的bench提供了參其它CPU的考值用於做比較,i5 8500單核成績落後於上代i7 7700K 10%左右,,架構沒有問題,這個差距主要體現在頻率上
多線程分數為2521:2648 6C6T對比4C8T,理論跑分上二者成績確實差距較小,我個人更加傾向於物理六核而不是超線程的四核。何況i7 7700K目前的價格明顯高於i5 8500,只不過「i7」的命名更加容易命中消費者的Hi點。
8700K 4.7GHz單線程分數比i5 8500強10%,前者依舊是在頻率上存在客觀優勢。i7 8700K在多線程分數上則體現出碾壓的態勢,對於專業向的圖形渲染等應用,i7 8700K更加有優勢,
有很多消費者是為了盡情的遊戲而選擇DIY配件,在整體預算不高的情況下,我提供了i5 8500和i7 8700K的遊戲數據對比。
測試一 古墓麗影:崛起
古墓麗影10崛起是多平臺生存類遊戲,通過主角蘿拉在西伯利亞荒野等場景的不懈探索,和武裝組織聖三一對抗並一路追尋先知。
有很高的可玩性,遊戲本身自帶benchmark,可以測試一個平臺整體性能。
畫質:全高 2560×1080 i5 8500+銘瑄B360M+GTX1070Ti
整體分數107.69FPS
畫質:全超高 2560×1080 i7 8700K+Z370+GTX1070Ti
整體分數111.87FPS
第一次測試整體FPS差距僅僅為4幀,對於100幀打底的數據而言對遊戲體驗不造成影響。而多出的1500多預算加入到顯卡上就可以實現反超。
第二次測試:這次為了增加說服力,加入了CPU-Z的截圖
i8 500+銘瑄B360M 成績:整體分數106.12FPS
i7 8700K+Z370 成績:整體分數106.71FPS
106:106,至少有肉眼是很難體驗出其中的差距。(在偶然出現的最低幀上i7 8700K還是領先一點)
通過以上數據看來,在其它硬體保持一致,變量僅僅為CPU和主板時,i5 8500的遊戲性能可以和i7 8700K看齊。加上價格上的優勢,如果把差價轉移到顯卡上,實現幀數的反超也是很輕鬆的。
測試二 絕地求生:大逃殺
畫面設置:2560×1080 全超高
測試環境PUBG地圖一個場景隨機跑動截圖(右下角小地圖可以看到為同一場景)
i7 8700K+Z370成績
i5 8500+銘瑄B360成績:
在顯卡滿載的情況下,跑動截圖中二者的幀數差異只有毫釐。
黃色顯示為i7 8700K實時幀數:
紅色顯示為i5 8500實時幀數:
搭配建議:
這套性價比方案選擇的銘瑄的B360M主板:
銘瑄B360M整體為黑色配色,獨樹一幟。
雙M.2的配置在這一價位裡絕無僅有,M.2 多盤加速技術即將推廣,傲騰不斷優化的背景下,至少保證主板有兩個M.2接口是很有必要的。
4+2+1的供電在這一價位也是遙遙領先,設計135W的供電能力,對於TDP小於95W的第八代英特爾酷睿而言,尤其是不帶K的,使用綽綽有餘。
八爪魚MOS管,帶來更穩定純淨的電流:
主板有四個USB3.1gen2接口,提供理論10Gbps的傳輸能力,是USB3.0的兩倍,其中一枚為TYPE-C插口,對於iPhone快充協議的C口支持很友好。
金屬拉絲工藝的南橋散熱片:
獨立的音頻區域:
總結
單以遊戲需求而言,i5 8500或者8400配合B360系列主板,在遊戲體驗上可以比肩i7 8700K+Z370的組合。即使後者可以領先微弱的數據,差價足夠把顯卡升級一個檔次,實現幀數上的碾壓。
如果特別注重性價比,那麼可以考慮這款銘瑄B360M,作為這次首發價格最低的B360M之一,不論是性能還是性價比,都遠遠超出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