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以實際行動書寫「科研戰疫」

2020-11-29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以實際行動書寫「科研戰疫」


科技是戰勝疫情的硬核「武器」。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清華大學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綜合多學科力量,統一領導、協同推進,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儘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疫情發生以來,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快速響應,主動作為,周密部署,用實際行動表達了投身「科研戰疫」的意願和決心。

「AI+大數據」助力深圳市南山區防控疫情科學復工

馬兆遠課題組與馬嵐課題組合作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公布了基於AI技術對全國疫情擴散情況及高峰期預測模型,其結果與國家衛計委公布的疫情實時數據高度吻合,平均準確率達98%以上;在疫情高峰期、拐點出現時間及總感染人數三個方面的預判也與鍾南山院士的判斷互相印證。在此基礎上,課題組不斷根據最新的數據變化調整參數、優化擬合結果。目前,課題組已配合深圳市南山區根據深圳當地返城復工規劃、復工人員輸出地來源、所從事行業、各企業用工場所聚集程度等綜合因素,進行AI技術精準測算建模,協助當地政府精準、科學施策,推進在深企業人員進行有序復工,開闢社會經濟復甦的抗疫「第二戰場」。

深圳市「AI大數據復工指導試驗」初見成效,未來一段時間內,課題組將結合北京乃至全國情況,提供更為全面、更為精準的疫情走向分析與科學有效的復工指導建議。

超聲焊接技術助推防疫物資高質高速生產

口罩、醫用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生產設備及技術是解決抗疫物資緊缺問題的核心驅動力,而在口罩的生產過程中,超聲焊接技術是口罩縫製過程中的關鍵工藝,是助力醫療物資企業加速生產的核心突破口。面向防疫需求,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智能製造團隊充分發揮製造領域技術優勢,為醫療物資企業提供製造技術方案及服務。智能製造與精密加工實驗室主要從事超聲輔助精密加工技術與裝備等研究,並致力於超聲技術系列產品的研發及生產製造,已有十餘年技術沉澱。面對疫情防控,團隊高度重視,迅速行動,第一時間成立了超聲焊接技術攻關小組,專注於為合作夥伴提供口罩等超聲焊接技術、超聲焊接系統設計解決方案等產品及服務。

超聲焊接核心零部件製造

超聲焊接技術攻關小組不僅為合作企業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解決「超聲焊接技術怎麼用、怎麼用好、怎麼不出問題」等具體技術問題,團隊還成功開發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超聲焊接核心零部件。在設備製作過程中,馮平法教授團隊專注於超聲焊接工藝及核心零部件製造,王曉浩教授團隊專攻超聲電源控制。在校企產學研合作的推動下,目前第一套樣機已在校外合作企業完成測試。

超聲焊接的核心部件與控制器

研發可重複消毒使用口罩的納米纖維過濾膜材料助力疫情防控

在抗擊疫情的戰鬥中,口罩作為最重要的防護用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醫護人員和普通民眾日常使用的一次性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和醫用防護口罩均採用荷電的PP熔噴濾纖維作為有效過濾層,在蒸煮消毒之後,靜電被消除導致防護作用劣化,無法實現重複使用。在這一關鍵時刻,對高性能口罩的要求凸顯出來。

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李勃研究員團隊與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伍暉副教授團隊近年來一直在合作開發納米纖維類材料,並在研究中發現納米纖維膜具有良好的過濾性能。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戰鬥中,該團隊緊急啟動了用於口罩中間過濾層材料的納米纖維膜的二次開發。通過實驗發現,基於氣紡納米纖維超細的直徑和高的纖維密度可以實現非靜電方式的物理過濾,具有高的過濾效率和低的氣阻,可以滿足一次性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和醫用防護口罩的技術要求,同時重複蒸氣消毒後仍能維持高的過濾效率和低的氣阻,可以滿足民眾在口罩短缺情況下的應急重複使用需求。目前,相關材料已經加快第三方檢測工作,爭取早日提供市場需要的材料產品。

安全科技助力城市疫情防控

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廣東分院王飛副教授團隊依託智慧安全佛山一期項目的平臺功能和數據基礎,快速研發佛山市肺炎疫情實時態勢管理系統,全面歸集市疫情信息,實時匯聚各類疫情防控措施落實情況、救治情況、防疫物資情況、輿論觀點情況等防疫工作數據,形成「防疫一張圖」,系統在佛山市防疫工作指揮部和城市安全運行監測中心上線運行。團隊藉助研究院在城市安全領域積累的科研成果,通過空間信息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風險評估技術為疫情綜合分析、研判和決策提供及時的動態信息,為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學防治和精準施策提供輔助支撐。

研製全自動血塗片顯微成像儀

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何永紅課題組研製了全自動血塗片顯微成像儀,可以對血細胞顯微結構成像、分類、計數進行分析,利用成像儀對血塗片細胞形態顯微圖像進行全自動化的大量採集,利用神經網絡算法對這些高清圖像進行半監督學習,進而識別新型肺炎血細胞的特徵,用於輔助診斷。

為了儘快將該項技術應用於新冠肺炎的臨床診斷,研發人員與合作者已組織了臨床實驗,成像儀被應用於新型肺炎患者血塗片檢測並發現了「吞噬細胞變大、淋巴細胞減少、 破裂細胞增多」 異常變化,為新型肺炎快速診斷提供了重要線索。

課題組通過優化神經網絡進一步大量學習肺炎病人血細胞圖像,形成一套成熟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血細胞顯微形態學智能分析快速診斷系統。目前課題組正在加快研發,進展順利,有望儘快應用於疫情防控一線。

偏振光學檢測方法助力中醫藥研究抗擊疫情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過程中,在廣東省2003年防治「非典」的著名方劑「防感湯」1號方和2號方的基礎上,將結合中醫臨床辯證組方而成的「肺衛防感湯」加減製成的保健方在預防和改善患者症狀方面發揮了作用,但其作用機制和有效成分尚不清楚。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生物醫藥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馬輝教授、何宏輝副研究員團隊與深圳市坪山區人民醫院張振宇博士團隊開展合作,運用偏振光學檢測方法助力中醫藥研究抗擊疫情。

該合作團隊嘗試採用自主研發的非標記活體動態偏振檢測技術,通過細胞和動物模型定量評估「肺衛防感湯」在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過程中發揮的幹預作用及機制,闡明「肺衛防感湯」的主要有效成分,並與黃石市中醫院合作觀察「肺衛防感湯」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療效。這一工作將為中國傳統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提供新的方案和理論依據。

AI+5G超聲輔助醫生對新冠肺炎重症病人動態評估和治療

新冠肺炎常規通過病史、CT等進行病情評估,但重症病房應用超聲不便,還需要評估重症患者的心臟等多器官,然而操作者絕大多數不是專業超聲醫生,這為如何在治療重症患者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超聲的作用提出了難題。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袁克虹團隊與深圳華聲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用人工智慧技術賦能5G超聲設備,增添採集心肺關鍵標準切面的導航以及關鍵參數的自動測量等功能,輔助醫生對重症病人進行動態評估和治療。

袁克虹團隊與深圳華聲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1月中旬組成研發團隊,在已有合作工作的基礎上,針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臨床超聲的迫切需求開展聯合攻關,半個月就獲得了較好的成果。該技術從2月初開始在武漢協和西院等多家醫院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輔助了醫生對重症患者進行疾病的動態評估和治療指導。

目前該技術正由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牽頭開展進一步研究,將完善和改進現有功能,優化遠程診斷流程,實現超聲為醫生治療重症患者提供更智能、更可靠、更專業的幫助。

2月8日武漢協和西院ICU病房的醫生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做身體掃查

研製強電場調控的病毒高效消殺裝備

在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方面,切斷其傳播途徑是最重要的手段。針對病毒可能汙染的環境物體表面及應急醫院廢水等進行高效消毒意義重大。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能源電工研究所張若兵副研究員團隊積極拓展開發基於強場調控的致病微生物消殺關鍵技術,已初步研製出用於熱敏性固體材料表面消毒的高活性寬幅等離子體可攜式消殺裝備及強脈衝電場調控的醫療廢液滅活裝備,有助於解決致病微生物消殺裝備等資源短缺問題,為疫區醫院防疫、含病毒醫療廢水高效消毒提供強化消毒裝備。

目前,團隊正在對系統深入優化,並積極聯合深圳大學總醫院等合作團隊著手開展後續效果評價工作,爭取儘早推向應用,助力抗疫工作。

除了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作用以外,寬幅等離子體射流陣列和強脈衝電場技術在新一代精準醫療裝備、熱敏性材料封裝和智能製造等領域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等離子體射流陣列(左)及強脈衝電場電源(右)

研發基於微流控晶片技術的可攜式核酸快檢系統

快速準確地對疑似病例進行病原檢測有助於確診病例,儘早切斷傳染源,隔離疑似人員,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重要前提。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彌勝利副研究員團隊與深圳市華邁生物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前期微流控晶片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快速響應,積極申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急防治專項,開展基於微流控晶片技術的可攜式核酸快檢系統研究的科研攻關任務,致力於研發並建立一種低消耗、低成本、高通量、自動化操作的微流控晶片及其檢測方法。

該微流控晶片技術可以大大縮短確診時間,減少人力的投入,以便於醫護人員更加有序和高效地開展防控工作;同時,該技術還可作為核酸檢測的通用技術,在未來廣泛地應用於多種疾病的檢測和預防。目前,樣機的主要模塊已搭建完成,後期將完成軟硬體聯調,準備申請醫療註冊證。

團隊開發的微流控晶片示意圖

核酸單分子螢光圖像測序智能檢測技術研究助力疫情防控

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張盛副教授團隊在已開展的核酸測序方面的專用圖像傳感元器件關鍵技術基礎上,提出了「基於單分子螢光圖像測序的冠狀病毒核酸智能檢測技術」重大攻關項目研究方案。課題組通過遠程網絡討論與協作等多種方式,組織了相關學科的專家多次進行技術研討,並與深圳市行業內的權威機構合作,在兩周內快速進行原理論證,形成技術方案,完成智能檢測裝置的原型結構設計及前期研究準備工作。

項目致力於開發具有核酸智能檢測能力的低成本嵌入式物聯網設備,為公共衛生防疫事業提供更加有力、且具備「提前生產、快速部署、分散檢測」特點的新型核酸檢測的解決方案,有望實現未來冠狀病毒傳染事件中基因序列的快速發布與潛在感染者的本地化核酸檢測能力快速部署,幫助醫護人員和民眾在家庭或社區對感染或疑似患者進行現場篩查,減少潛在感染者的聚集與交叉感染,快速實現核酸檢測層次的確診檢驗與病症初篩,助力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戰略科技力量的提高和儲備。

微流控結構局部放大示意圖

系統集成示意圖

以智能化隔離系統與高通量非接觸式病患篩查系統為「防疫天眼」

實施有效的隔離監測和大規模人群排查是預防疾病、遏抑疫情蔓延的有力措施。傳統的檢測手段需要面對面對人員挨個採集,不僅效率極低,而且存在安全隱患。近期,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王興軍教授團隊研發出一套穿戴式智能化隔離監測系統和一套高通量非接觸式大規模疑似病患篩查系統,有望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自動隔離監測系統」採用可貼身佩戴的體溫傳感器,輕巧方便,可以佩戴於額頭或腋下等部位,可實時對體溫進行採集。採集的數據通過網關或手機傳至雲服務平臺進行數據整合和數據可視化,當出現數據不正常或出現被隔離者離開監測區域時,系統都會進行報警。對於在隔離期內生理數據正常的人員,可以在一定時間之內不用重複測量,避免重複檢查。

「高通量非接觸式大規模篩查設備」可以放置於火車站、地鐵站、海關等人流密度較高的區域,利用紅外熱成像設備和可見光採集設備,搭配智能算法,可以實現在高人流密度區域同時對多人非接觸式地、即時地採集體溫和血氧數據,及時篩查出疑似患者,預防輸入性病例。採集的數據將上傳至雲平臺,用於進行公共衛生數據統計和數據交互。相關數據還能直接對接到衛生部門,方便進行後續的跟蹤觀測、診斷治療。

上述兩套系統可以為疫情隔離監測和大規模排查篩查提供全覆蓋的服務,猶如「防疫天眼」。目前,產品正在加緊研發,希望能早日投入實際應用,助力抗擊疫情。

 

穿戴式實時體溫採集設備佩戴示意圖

智能化隔離監測示意圖

高通量非接觸式篩查識別系統使用示意圖

研發新冠病毒檢測試紙和試劑盒

病毒的快速、靈敏檢測可以縮短疑似病例數量和病人隔離期,更短時間內篩查更多疑似病例,具有重要臨床和公共衛生價值。核酸檢測試劑盒檢測耗時長、病毒RNA容易降解、難以檢測小於100bp病毒片段,導致目前新冠病毒檢測假陰性案例很多。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助理教授秦培武團隊將通過CRISPR反應、高靈敏光譜、單分子成像解決當前新冠檢測面臨的難題。

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秦培武與羅徹斯特理工杜可教授合作開發基於Cas12a反應的DNA病毒檢測方法,不擴增的條件下可以檢測皮摩爾濃度非洲豬瘟病毒,成果已經被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接收。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靈敏度、速度、高通量將是檢測裝置的主要設計指標。為此將整合光學靈敏度最高的單分子成像與信號放大最好的CRISPR酶反應,達到高靈敏、高通量、高特異新冠病毒檢測,將CRISPR反應體系封裝到載玻片作為檢測試劑盒使用,加入病毒後產生的螢光信號可通過單分子顯微鏡採集。多個檢測位點可以累計提高信噪比,crRNA陣列覆蓋新冠病毒所有保守區將最大限度檢測病毒提供的天然檢測靶點。

本項目還將開發病毒檢測試紙,將CRISPR反應系統溶解風乾到試紙上。新冠病人咽拭子樣品經核酸提取後先用試劑檢測,信號可以目測或者利用高靈敏光譜檢測,如果是陰性再進行試劑盒單分子檢測,實現二級精準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清華新聞網3月6日電)

供稿: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編輯:李晨暉

審核:呂   婷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研海試1」試驗母船啟用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研海試1」試驗母船啟用  清華新聞網5月20日電 (通訊員 陳超群 馮雲麗 楊盛牧 攝影 丁超)5月19日,深圳灣畔,碧海藍天,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研海試1」試驗母船啟用儀式在深圳海監廣場碼頭舉行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廣東省熱管理工程...
    1 招聘需求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廣東省熱管理工程與材料重點實驗室孫波研究組招聘博士後1-3名,課題組研究方向:固體材料導熱的所有方向
  • 產學研深度融合 超星未來與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共建聯合培養...
    為深化落實產教融合,協同創新,合作培養智能駕駛產業優秀人才,11月20日上午,超星未來與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共建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授牌儀式暨課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院長左劍惡、信息學部電子與通信工程項目指導委員會主任廖慶敏教授等一行來到北京,超星未來CEO張劍博士,CTO梁爽博士等公司成員共同出席。左劍惡教授和張劍博士分別代表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和超星未來共同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授牌,雙方就如何深入產教融合、精準培養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相關負責人詳解深圳首艘科學試驗船
    原標題:本報記者專訪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相關負責人 詳解深圳首艘科學試驗船深圳商報2019年5月23日訊 近日,深圳第一艘為海洋工程科研提供支撐的大型實驗設施——「清研海試1」號試驗母船正式啟用,這是深圳市海洋工程領域科研發展的一個新的裡程碑。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2021年國際創新交叉學科「雲」論壇開放...
    論壇介紹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2021年國際創新交叉學科「雲」論壇旨在為海內外學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推進學科交叉與學術創新,也是學院聚賢納才的重要平臺。學院將秉承國際化辦學理念,吸引和匯聚一流海內外人才,讓人才成為建設世界一流研究生院的第一推動力。 2.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互動媒體設計與技術中心2020研究生招生...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互動媒體設計與技術中心2020研究生招生簡章由廣東研究生考試網考試快訊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2020研究生招生簡章,清華大學深圳國際,廣東研究生考試快訊的內容,請關注廣東研究生考試頻道/廣東人事考試網!
  • 「頂天」又「立地」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揭牌
    原標題:【原創】「頂天」又「立地」,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揭牌   11月12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
  • 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院士一行考察深圳研究生院
    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院士一行考察深圳研究生院   清華新聞網2月28日電(通訊員 楊 昊)2月22日,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院士,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張鳳昌等一行到深圳研究生院考察,並與深圳研究生院院務會成員進行了座談。
  •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物醫學工程2019年保研夏令營通知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將於2018年7月4日至7日在深圳舉辦「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物醫學工程2018年暑期夏令營」活動。活動通過學術講座、參觀、師生交流等形式,增進國內高校本科生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及相關學科的了解,同時為接收2019級免試推薦研究生進行初步遴選工作。
  •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材料學科2019年保研夏令營通知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將於2018年7月10日至13日在深圳舉辦「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材料學科2018年暑期夏令營」活動。活動通過學術講座、參觀、師生交流等形式,增進國內高校本科生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及相關學科的了解。同時為接收2019級免試推薦研究生進行初步遴選工作。
  • 清華大學與深圳市共建「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
    「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由深圳市政府投資建設、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管理,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和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為依託單位。研究中心定位是在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石墨烯發現人之一安德烈·蓋姆教授帶領下,建成國際知名的科研實驗平臺,重點攻克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在基礎前沿研究和高端產品產業化方面遇到的關鍵難題,最終成為集研發、標準化制定、產業化檢測等多功能服務平臺。
  • 清華大學研究生新生開學,校長邱勇「給生命以溫暖,為理想而躬行」
    李派 攝今天上午,清華大學舉行2020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秋風徐徐,碧空如洗,9400餘名研究生新生滿懷美好憧憬與嚮往,從清華園裡揚帆起航。典禮上,清華校長邱勇講述了同學們身邊動人的「戰疫」故事,勉勵新生,要永葆心念蒼生的情懷,堅守公平正義的價值,確立兼濟天下的志向,給生命以溫暖,為理想而躬行。鑑於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今年,清華開學典禮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線下設置了包括五道口金融學院和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在內的32個會場,並面向全球進行中英文雙語直播。
  •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與日本京都大學籤署合作備忘錄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與日本京都大學籤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培養環境專業雙碩士學位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通訊員 靳軍濤) 12月11日上午,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與日本京都大學舉行環境專業雙碩士學位討論會並籤訂備忘錄,就共同開展環境專業碩士生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等方面達成共識
  •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2020年化學生物學(製藥) 項目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報名通知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2020年化學生物學(製藥) 項目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報名通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化學生物學學科將於2020年7月16-18日舉辦「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對博士學位論文造假做出了回應:學位去年被撤銷...
    這篇文章轉移到了自我招聘的學術領域資料來源: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網站,張歌倫·陳餘/科學日報北京青年報10月21日,媒體報導說,兩年前,清華大學材料科學領域的11篇論文因學術不端而被取消,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黃來強教授共同主持完成世界首個蘭花全基因...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黃來強教授共同主持完成世界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發表《自然•遺傳》封面文章獲特別推介  清華新聞網11月28日電 11月24日,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命與健康學部生物醫藥研究中心、深圳市基因與抗體治療重點實驗室和健康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籌)主任黃來強教授團隊與國家蘭科中心主任劉仲健教授團隊等合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orchid Phalaenopsis equestris
  • 清華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彌勝利、孫偉課題組在角膜基質誘導再生領域...
    清華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彌勝利、孫偉課題組在角膜基質誘導再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彌勝利和孫偉課題組在角膜基質誘導再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20年3月18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題為「纖維增強的GelMA水凝膠用於誘導角膜基質的再生(
  • 激辯技術封鎖利弊,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青年學子辯論賽奪冠
    、深圳市學生聯合會主辦,深圳大學城校園文化平臺、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承辦,13所深圳高校協辦的第二十一屆深圳讀書月——「說古道今博採眾長」第八屆深圳高校青年學子辯論邀請賽總決賽在深圳中心書城舉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獲得了本屆賽事的冠軍。
  • 南方科技大學:將科研教學事業「書寫」在抗疫一線
    在重新恢復生機的校園裡,由學校教授面對疫情而緊急研發的各類科研成果也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在疫情防控戰中,南科大科學家們刻苦科研攻關打造戰疫「利器」,一系列成果應用於一線,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持續貢獻南科大智慧。
  •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首艘試驗母船「清研海試1」號建造完成並離港海試
    清華深圳研究生院首艘試驗母船「清研海試1」號建造完成並離港海試清華新聞網10月31日電(通訊員 宋方敏)10月29日11時18分,深圳市和清華大學擁有的第一艘為科研和技術開發服務的試驗母船——「清研海試1」在江西省九江市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碼頭順利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