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c晶片利用尖峰遞歸神經網絡處理雷達信號 可用於汽車防撞系統

2020-11-25 蓋世汽車網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歐洲研究與創新中心Imec聲稱推出全球首款利用尖峰遞歸神經網絡(SNN)處理雷達信號的晶片。Imec晶片模仿生物神經元識別時間模式的方式,比傳統方案相比,功耗減少了100倍,同時延遲減少了10倍,幾乎可以瞬間做出決定。

 

(圖片來源:Imec)

例如,僅使用 30 μW 的功耗就可對微型都卜勒雷達信號進行分類。雖然晶片可以調整體系結構和算法,以處理各種傳感器數據,包括心電圖、語音、聲納、雷達和雷射雷達流。其首個用例將包括創建低功耗、高智能的無人機防撞雷達系統,可以對接近的物體做出更有效的反應

人工神經網絡(ANN)已被證實可用於廣泛的領域,是汽車行業中常用的基於雷達的防撞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但是,ANN也有其局限性。首先,ANN的功耗過多,無法集成到日益緊湊的傳感器設備中。此外,ANN的基礎架構和數據格式要求數據在做出決定之前,要經歷從傳感器設備到AI推理算法這一個耗時的過程。因此,Imec 決定使用尖峰神經網絡。

Imec的Ilja Ocket表示,「SNN 的運行方式與生物神經網絡非常相似,在這一過程中,僅當感知輸入發生變化時,神經元才會隨時間的推移稀疏地發射電脈衝,從而顯著降低能耗。此外,該晶片上的尖刺神經元可以循環連接,即將 SNN 變成一個學習和記憶時間模式的動態系統。該技術是自主學習系統研發的重大飛躍。」

得益於其通用架構具有全新數字硬體設計,Imec的新型晶片可以輕鬆進行重新配置,以處理各種其他感知輸入,如聲納、雷達和雷射雷達數據。與模擬SNN方案相反,Imec的事件驅動數字設計使該晶片能夠像神經網絡仿真工具所預測的那樣精確且重複地運行。該晶片可用於更智能、低功耗的無人機和汽車防撞系統。無人機需要系統設備對環境的變化做出快速反應,以便對臨近的障礙做出適當的反應。

Ocket解釋說,「此款新晶片的旗艦用例包括為無人機創建低延遲、低功耗的防撞系統。在靠近雷達傳感器的地方進行處理,我們的晶片可使雷達傳感系統更快、更準確地區分正在接近的物體。這將使無人機幾乎可以立即對潛在的危險情況做出反應。目前,我們正在探索一種方案,該方案以自動無人機為基礎,這些無人機依靠攝像頭和雷達傳感器系統在倉庫內導航,在執行複雜任務時與牆壁和架子保持安全距離。這項技術還可以用於許多其他應用場景,包括機器人解決方案、自動導向車(AGV),以及健康監測。」

相關焦點

  • 全球首款利用尖峰遞歸神經網絡(SNN)處理雷達信號的晶片
    打開APP 全球首款利用尖峰遞歸神經網絡(SNN)處理雷達信號的晶片 發表於 2020-06-05 16:53:36 據外媒報導,近日歐洲研究與創新中心(IMEC)推出全球首款利用尖峰遞歸神經網絡(SNN)處理雷達信號的晶片。
  • 具有自學習能力的全光尖峰神經突觸網絡
    當這些硬體連接到網絡或神經形態系統時,它們處理信息的方式更類似於大腦。在這裡,我們提出了一個全光學版本的神經突觸系統,能夠監督和非監督學習。利用波分復用技術實現了一種可擴展的光子神經網絡電路結構,成功地在光學領域實現了模式識別。這種光子神經突觸網絡有望獲得光學系統固有的高速和高帶寬,從而能夠直接處理光學通信和視覺數據。
  • LFMCW雷達運用於汽車防撞的研究
    課題旨在研究一種汽車防撞系統,保證在該系統正常運作的情況下既不發生碰撞事故又不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該系統利用LFMCW的線性調頻特性及都卜勒效應的原理既可測量兩車間距又可實現相對運動的判斷,結合兩者的測量值,實現有效防撞的功能。
  • ...跑遞歸神經網絡!法國研究人員研發新系統識別人類行為,準確率達...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編 | 韋世瑋智東西11月14日消息,近日,法國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用光子硬體跑遞歸神經網絡的方法,比現有硬體方法的處理速度更快。該神經網絡具有16384個節點,可擴展到數十萬個節點。
  • 毫米波雷達系統方案
    傳感器技術是汽車電子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各種傳感器技術的創新發展為主動安全提供了技術可行性,汽車微波/毫米波雷達傳感器正是實現該功能的核心部件之一。微波/毫米波雷達是利用目標對電磁波反射來發現目標並測定其位置的。毫米波頻率高、波長短,一方面可縮小從天線輻射的電磁波射束角幅度,從而減少由於不需要的反射所引起的誤動作和幹擾,另一方面由於都卜勒頻移大,相對速度的測量精度高。
  • 汽車雷達傳感器的種類和應用
    fb的確定即是對發射和反射信號的頻差進行頻譜分析。 信號的頻譜分析主要有FFT法。所謂FFT法,即是對被分析的信號進行傅立葉變換,將其從時域變到頻域,在頻域進行分析。 這種方法比較成熟、現容易、實時性強,適合於汽車運行狀況下信號的實時處理。
  • 智能車船防撞雷達專利技術發明與意義
    、技術各有所長、可滿足不同環境和應用層次的車、船「智能」防撞雷達。雙口RAM匯接DSP與MCU總線,圖像顯示CRT、聲光報警、避障、減速、剎車、鍵盤經接口I/O接入MCU,目標數據暫存FIFO傳入DSP與MCU處理控制,參考路況或水面實況提高雷達防撞功能。
  • 基於汽車雷達網絡系統的構成及工作原理解析
    通過將各種雷達傳感器集成在一起構成的一個網絡系統綜合了各種傳感器的優勢,實現了信息分析、綜合和平衡,利用數據間的冗餘性和互補特性進行容錯處理,克服了單一傳感器可靠性低、有效探測範圍小等缺點,有效地降低了雷達的誤報率。由此構成的新的、高精度的傳感器網絡,能夠極大地改善汽車雷達網絡系統的性能。
  • 第六講 DSP在雷達信號處理中的應用
    引言 dsp是一種基於精簡指令集的可編程數學計算晶片,可以對數位訊號進行時頻域變換、頻譜分析、濾波、估值、增強、壓縮等處理,廣泛應用於家用電器、多媒體系統、雷達、衛星系統、移動通信、網絡會議、醫學儀器、實時圖像識別與處理、語音處理、自適應制導控制、模式識別、定位、導航、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和智能基站等領域。
  • 利用類腦器件高效處理神經信號,構建新型腦機接口
    研究團隊受此啟發,通過在腦機接口領域兩年多的交叉學科緊密合作,提出了基於憶阻器陣列的新型腦機接口,實驗製備了具有模擬阻變特性的憶阻器陣列,並構建了基於憶阻器的神經信號分析系統。該系統包含用於神經信號高效預處理的憶阻器濾波器組和用於智能分類識別的憶阻器神經網絡。
  • 毫米波FMCW雷達測距、測速原理、應用
    因此毫米波系統更容易小型化。   為此,它們在通信、雷達、制導、遙感技術、射電天文學和波譜學方面都有重大的意義。利用大氣窗口的毫米波頻率可實現大容量的衛星-地面通信或地面中繼通信。利用毫米波天線的窄波束和低旁瓣性能可實現低仰角精密跟蹤雷達和成像雷達。在遠程飛彈或太空飛行器重返大氣層時,需採用能順利穿透等離子體的毫米波實現通信和制導。高解析度的毫米波輻射計適用於氣象參數的遙感。
  • 聊聊11種主要的神經網絡結構
    隨著深度學習的飛速發展,已經創建了整個神經網絡架構,以解決各種各樣的任務和問題。 儘管有無數的神經網絡架構,但對於任何深度學習工程師而言,這裡有11種必不可少的知識,它們分為四大類:標準網絡,遞歸網絡,卷積網絡和自動編碼器。
  • 深度解析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原理、感知系統的發展趨勢
    測距儀採用直接法或相干法測量由掃描系統控制的某一方向的距離。  雷射雷達系統可以分為:雷射測距系統和掃描系統。雷射測距儀包括通過調製波照亮目標的雷射發射器;通過光學處理和光電轉換後從反射光子產生電子信號的光電探測器;將發射的雷射準直並將反射信號聚焦到光電探測器和信號處理電子設備,根據接收到的信號估計雷射源和反射面之間的距離。
  • 新光子晶片助力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可採用新型光子技術更快實現
    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算法的計算機深度學習系統已成為目前計算機領域研究的前沿熱點,它的原理是使人工神經網絡算法模仿人腦從實踐中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它除了可以用來實現面部和聲音識別以外,還可通過搜尋大量的醫學數據來進行醫學診斷,或者通過搜尋化學方程式來尋找潛在的新藥合成方式。
  • 除了汽車,毫米波雷達還可以應用到哪些地方?
    tVZEETC-電子工程專輯毫米波雷達傳感器使用毫米 (mm) 範圍的波長發送信號,這是電磁譜中的短波長,因此處理毫米波信號所需的系統組件(比如天線)的尺寸可以做到很小,這是該技術的主要優勢之一在傳統的系統設計中,這些組件都是分離的,使得系統尺寸大且成本高昂。而新的毫米波傳感器可將這些組件集成在一顆晶片上,甚至連天線陣列也封裝在晶片表面上,這使得毫米波雷達系統的尺寸和成本大幅降低,可以應用於傳統汽車雷達之外的更多領域。
  • 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實習生 何青怡機器人如果也能像人一樣能用皮膚去觸摸世界,並能通過晶片給出計算和反應,會是什麼樣?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利用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能夠讓機器人以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的速度檢測觸覺,還可以比眨眼快10倍的速度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
  • 人造突觸問世,可用於搭建神經網絡
    科學家用有機材料製成了人工突觸,可模仿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多年以來,雖然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但是科學家們仍然難以構建出高效而精巧的大腦仿生計算機。該種新型人工突觸不但成功地模仿了人腦中的突觸傳遞信號的方式,而且能效也超過了傳統計算機。計算機處理信息和存儲信息是利用不同器件分別進行的。而在大腦中,進行信息處理的同時也自動儲存了記憶。這項研究於 2 月 20 日發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
  • 一種近距雷達目標檢測信號處理的FPGA實現
    交會的短暫性對信號處理系統的實時性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在毫秒級的時間範圍內完成對回波信號的處理,並在雜波環境中識別出運動目標來,同時給出目標的速度信息供後續處理使用;同時系統在設備體積、功耗方面的嚴格要求使信號處理機必須小型化;雷達系統智能化、可編程化的發展趨勢又要求信號處理系統具有可重構性,以適應任務的變化和系統升級的需要。
  • 怎樣辨別生物和人工神經網絡中的遞歸?
    遞歸是神經網絡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在機器學習和神經科學領域有著不同的含義。然而,隨著用於實際應用的人工神經網絡(ANNs)越來越複雜,且在某些方面更像生物神經網絡(BNNs),這種差異正在逐漸縮小(但總體上仍存在巨大差異)。
  • 基於近紅外傳感器汽車倒車防撞語音提示器設計
    摘要:利用反射式近紅外傳感器及語音錄放組件,研究了汽車倒車防撞語音提示器 當汽車倒車時,只要距車身後尾一定的距離內有人或物體存在,就會有一部分紅外光信號經人或物體反射回來,被與發射管同排安裝的光敏接收管收到並轉換成同頻率的電信號後,由模塊內部電路進行放大 解調 整形 比較處理後,在輸出端輸出控制信號,控制語音錄放組件工作,告訴司機車後有人 車後有物體 由於近紅外線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