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談治學三境界時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所說的這三重境界同樣可以適用於人生。那麼這第二重境界取自柳永的《蝶戀花》,此句原詞的意思是什麼?柳永在詞的演變歷史上的開山地位又是如何而來的?
一、首先要說的是柳永其人
柳永(約987-1053),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為永,字耆卿,因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稱「柳七」或「柳三變」,柳永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婉約派詞人,他把畢生精力都花在作詞上,柳永才華橫溢,但恃才傲物,這也導致他仕途不順,幾次科舉都沒有考中,直到51歲才中進士,工作的關都非常小,他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據說柳水還曾跟隨範仲淹在塞外為官過,所以才有他的擅長表達羈旅行役之情的詞。柳永的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如《望海潮》等,也有描寫歌妓生活的詞。柳永可以說是一個流浪詩人,他的大半生都是在漂泊中度過的,他雖屢仕不爽,不被當朝待見,但在民間真如他在他的《鶴沖天》中所言「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既然沒有中狀元,如風雲一樣的遠大志向不能實現,何必強求,我雖一介布衣,在民間的聲望堪比卿相。所以才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之說。北宋時期,柳永的詞因文採斐然,清麗婉轉,又通俗易懂而深受百姓喜愛,柳永的詞譜上曲歌唱起來非常優揚悅耳,被人們廣為唱頌。古代生活水的來源要麼河水,要麼井水,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家,這可以用來說明柳永的詞在市井巷陌流轉悠遠。
二、柳永在宋詞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屬於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的關係,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詞開始於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極盛於宋代,所以後人把詞看作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與唐詩並列。
宋詞按長短規模來分,大致可分為小令(約58字以內)、中調(59到90字以內)和長調(90字以上,最長的詞達到240個字)。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為兩段稱為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為三疊或四疊。宋詞如果按音樂性質分,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共九種。「令」比較短,早期文人所填的詞多為小令。而「慢」比較長,盛行於北宋中期,文學史載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
那麼為什麼說柳永是慢詞的開山大家,又何為「慢詞」我們說早期的北宋詞在形式上依然還是小令,小令都有非常精緻的句子,但不能形成大的篇章,到了柳永開始發展出可以鋪敘開來的,比較長的詞,我們把它叫做慢詞。慢詞是從柳永開始的,代表作就是柳永的《八聲甘州》、《蝶戀花》、《雨霖鈴》,這些詞裡面有非常大氣的鋪排陣面,仿佛電影裡面的蒙太奇的畫面。
慢詞不僅包括音律上的緩慢也包括結構上的反覆壯大。柳永的詞相較於前人的詞有一個明顯的區別,便是他的敘述角度的改變,這也是柳永對詞發展的開拓和改進最突出的一點。慢詞的出現,在整個詞的歷史當中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為此後戲曲的出現起了一個非常大的作用。在宋代蘇軾也是慢詞改革創作大家之此,至此,通過柳永和蘇軾在創作上的重大突破,宋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儘管蘇軾的創作風格與柳永創作風格迥異,但是因其英雄相惜,高人自有心胸和高見,他一眼看到了柳詞的前無古人的優點,蘇軾非常欣賞柳永的作品並給予柳永很高的評價,他說:柳永詞雖則淺近,但氣象博大高遠,並不遜於唐人高處。尤其《八聲甘州》裡「關河冷落、殘陽當樓」這一句,可以比擬李白《憶秦娥》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了。可以說,是柳詞直接啟發了蘇詞,蘇軾和柳永在詞上也被並稱為「豪蘇膩柳」。
柳永對詞的發展的作用除敘述角度外,還在於改變舊詞調變新詞調,擴展氣象,開拓了題材,增加了許多市井詞彙,更加貼近生活。柳永的大量慢詞創作引領了眾詞人的創作導向,宋詞從小令佔主導轉向慢詞佔上風。
三、我們以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說說柳永詞的風格特點。
原詞如下: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是一首用筆非常含蓄而婉轉清麗的描寫離愁別恨,相思情長的慢詞,通篇用大量的筆墨鋪排渲染,直到結尾才如國畫山水般猛一回筆直點主題。
上片描繪了一個相思之人,登高遙望歸人的景象,詞中的我,久久倚靠在高樓的欄杆上,微風拂面,「風細細」寫出景物給人一種迷離零亂之感,恰如詞人遠眺春景,心緒便從遙遠的天際升起,鋪排春景更加襯託出詞人此時孤獨悽涼的心情。
碧綠的春草,如煙般的飄忽繚繞的雲霧在落日的餘暉中悄悄縈繞,閃爍著令人炫目的光色,絢爛而悽美。上片生動逼真的的景物描寫充滿了感傷色彩。
下片風格似乎由婉約轉向豪放,可是詞人的心情仍是婉轉深情的。沒有心愛人的日子,打算放蕩輕狂一次,只求喝醉,可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卻怎麼也歡樂不起來,所謂的「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後一句是極為經典的名句,一句深情的愛的告白,是一種執著強烈的摯愛之情淋漓的表達,這一句也表明了全詞的主旨。
這是一首相思之作,前文描寫的都是景物和心情,營造了一種哀婉的氣氛,直到最後,詞人才說出了原因:我日漸消瘦,卻始終沒有感到懊悔,寧願為她精神萎靡,面色憔悴,至此,詞中主人公用情之深一覽無餘。
宋詞按照創作風格分,大致可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詞,風格典雅,修辭委婉,表達細膩,結構音律協和,語言圓潤清新具有一種柔婉之美。
北宋婉約詞空前繁榮,風靡天下,柳永無疑是婉約詞的大家。婉約詞有四大旗幟般的人物,分別是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柳永不同於李煜的「愁宗」:晏殊的「別恨」:李清照的「閨語」,柳永是一個流浪詞人,流連於市井,與歌妓為伍,「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他充滿自信而又情感充沛,因此,在宋朝,柳永是一種不一樣的存在,他有著與當時社會大眾不同的價值觀,他追求與眾不同的生命意義並執著地捍衛著這種生命的存在方式。
如今,歷史的風塵淹沒了無數帝王將相風光的的過往,可無論「今宵酒醒何處」,柳永這一白衣卿相,在詞的歷史上,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