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螞蟻學習!六足機器人可利用偏振太陽光實現精確導航

2020-11-24 手機鳳凰網

雷鋒網消息,一直以來,昆蟲憑藉其非常迷你的神經結構和傳感能力,實現了非常高超的智力和能力,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昆蟲必須進化的非常聰明,才能適應各種具有挑戰性的環境,沙漠螞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大多數螞蟻都是依靠信息素追溯氣味痕跡來導航,但沙漠的炎熱環境意味著信息素無法維持很長時間,而沙漠螞蟻則是依賴於計步、光流、地標和太陽來進行導航。這些技術對用於探索太陽系的微型機器人來說非常適用,因為太陽系中沒有GPS導航,機器人的尺寸和能源也無法支撐複雜的大型精密傳感器。

在今天的《科學機器人》雜誌上,研究人員講述了如何應用從沙漠螞蟻身上獲得的靈感為機器人構建導航工具,讓它在沒有GPS、SLAM等複雜系統的情況下四處漫遊後仍然能找到回家的路。

首先來看看沙漠螞蟻是如何導航的,一般來說,它們使用的系統叫做「路徑整合」,本質上和我們所說的「航跡推算」是一樣的。通過跟蹤螞蟻在一段時間內走過的距離和方向,它們可以計算出返回起點的最直接路徑。如果螞蟻向北移動一段距離,然後向東移動兩倍距離,它就能知道通過向南和向西行進最終接近其起始位置,並且一旦它接近就可以直觀地識別地標,以準確回到它的巢穴。

沙漠螞蟻在這方面非常擅長,如下圖所示,在大約20分鐘的旅行之後,這個不足1釐米長的螞蟻在短短六分鐘內就能大致畫出一條直線,直接回到自己600米外的巢穴。

為了使路徑集成起作用,螞蟻必須跟蹤距離和方向。距離是其中比較容易的一個,因為螞蟻可以使用步數和光流的組合,但方向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眾所周知,螞蟻和其他昆蟲可以使用太陽來導航,跟蹤其在天空中的位置,修正地球自轉的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太陽隨時間的表觀運動。這不僅在晴天時起作用,螞蟻的眼睛有對偏振光敏感的光感受器,即使在陰天時也能指示太陽的方向,另外螞蟻對紫外線也很敏感,能透過雲層和樹葉看到陽光。

AntBot試圖複製沙漠螞蟻的感應系統,這是一種2.3千克的六足機器人其具體的物理參數對於這項研究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AntBot的傳感器,其中包括一個光流傳感器和一個「天體羅盤」,後者由一對帶有旋轉線性偏振器的紫外光傳感器組成。羅盤分析來自這兩個傳感器的數據之間的對數比,以確定入射光的偏振角,它使用偏振角來確定太陽在哪裡,因此它指向哪個方向。AntBot的計算非常準確,當天空略微多雲時,中位誤差僅為0.02°,在陰天下為0.59°。

就像沙漠螞蟻一樣,將光流距離跟蹤、步數計算和天體導航結合起來,AntBot能夠在大約14米的距離內反覆隨機遊走,然後成功返回起點。除此之外,AntBot還需要做一些工作來證明它和螞蟻一樣有天賦。

研究人員指出,沙漠螞蟻只有1釐米長,可測量732.6米範圍的軌跡,而目前機器人直徑為45釐米,在實驗中行走速度約為每秒10釐米,若以螞蟻的導航性能衡量,AntBot應該覆蓋超過32公裡才算合格。雖然AntBot可以以高達每秒90釐米的速度行走,但要實現超大規模導航,還需要改進六足機器人的執行機構和電源。這些改進將使它可以在更自然的環境中進行測試,例如崎嶇的環境下的粗糙的地形。

有證據表明,人類可能已經使用類似的技術導航了幾個世紀,維京人(以及後來可能從維京人那裡得到這個想法的航海文化)也許能夠依靠偏振光,利用一種具有雙折射性質的礦物質「日長石」在陰天下找到太陽的位置。雙折射礦物是偏振器,當光進入它們時,它會分裂成兩條光線,根據光源相對於石頭的位置,它通過石頭採用不同的路徑。通過在天空中觀察石頭,可以使用雙折射來確定太陽在幾度內的位置,即使是完全陰天,或者太陽在地平線以下。你只需要一點陽光,太陽石就能工作。

最常見的雙折射礦物是方解石,維京人可能接觸過它。一些維京人的傳說直接提到了日長石,而模擬顯示,使用日長石可能會對維京人在開闊的海洋上進行長期航行的能力產生巨大的影響。維京人的船和埋葬地並沒有發現多少方解石,由於礦物質的流失,方解石相當脆弱,在水下或地下不可能保存很長時間。如果他們並未曾使用這樣的東西來導航的話,只能說他們確實應該試一試,因為螞蟻和機器人都得到了很好的結果。

相關焦點

  • 六足機器人、酒店服務機器人、智能配送機器人……工博會高校展...
    周到上海報導 能爬樓梯,可以360度轉圈的六足機器人;送快遞外賣的配送機器人;替服務員為住店客人運送行李的酒店服務機器人……今日(18日)記者在工博會高校展區探訪時發現,各式機器人齊亮相,大秀看家本領,引起眾多現場觀眾的圍觀。
  • 讓「昆蟲複眼」成導航新寵
    偏振光是光的第四維信息,在光的傳播過程中,具有特定的振動方向,該振動方向被識別就可以作為導向信息被利用,光在大氣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少量的偏振光,且偏振光波的分布還具有空間分布的穩定性和時間分布的可重複性,因此生物通過億萬年進化選擇利用偏振光進行定位和導航。
  • 螞蟻機器人
    (相關資源下載請點擊文章底部查看原文;或到太極創客官網搜索關鍵詞「螞蟻機器人」)
  • 「昆蟲複眼」成導航新寵-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大連1月17日電(記者吳琳 通訊員呂東光)昆蟲複眼具有導航和定位能力的奧秘在哪裡?大連理工大學微系統研究中心褚金奎團隊於2004年開展了仿昆蟲複眼偏振敏感結構、不依賴衛星導航的微納傳感器研究之後,在全球定位技術的研究中又取得創新性成果。
  • 「前沿技術」利用小行星圖像實現太空飛行器深空光學自主導航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利用遠距離小行星的圖像,研發出一種太空飛行器深空光學自主導航新方法。傳統行星際太空飛行器的導航是通過測量雙向輻射確定太空飛行器的軌道,但在深空中存在響應時間延遲較大、精度不足等問題。
  • 在實現自主導航之前,移動機器人都有哪些避障方法?
    移動機器人智能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自主導航,而實現機器人自主導航有個基本要求——避障。由於超聲波在空氣中的速度與溫溼度有關,在比較精確的測量中,需把溫溼度的變化和其它因素考慮進去。超聲波傳感器一般作用距離較短,普通的有效探測距離都在5-10m之間,但是會有一個最小探測盲區,一般在幾十毫米。由於超聲傳感器的成本低,實現方法簡單,技術成熟,是移動機器人中常用的傳感器。
  • 上海交大研製六足仿生機器人「六爪章魚」用於核電救災
    圍繞這些技術難題,高峰教授團隊開發了這款六足步行機器人:特殊的腿部設計配合18個驅動單元能顯著提高機器人的承載能力,使其能負重150公斤。它可以充當一個穩固的移動工作平臺執行搬運打孔等作業,也可自行完成擰動閥門、清理事故現場等工作。它可以往任意方向快速運動,擁有很強的機動性、避障能力和穩定性和有較強的抗幹擾能力,準確的執行操作者的指令。
  • 看看國內雙足仿人機器人有哪些
    北京鋼鐵俠科技有限公司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雙足大仿人機器人的研究就已開始,並在軍事及一部分工業場景中被運用。近年來,隨著被Google收購Boston Dynamics ,後者的雙足行走機器人Atlas 才被普通大眾所關注。而在國內,雖然也有少數高校研究過,但還停留在科研階段,鮮有考慮商業化,也給國內基於人形機器人的研究帶來了種種不便。
  • 服貿會上的機器狗、機器昆蟲:國產足式機器人發展到哪一步
    該款四足機器人產品已經在安保巡邏、救援等領域落地。從個頭上看,絕影比AlienGo的「大狗」還要大上一些。杭州雲深處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葛永樂介紹道,絕影自重達到了60公斤,最大負載約30公斤,可加載10公斤以上的機械手臂,續航裡程超12公裡,一次充電可持續工作4到5個小時。
  • 稿件速遞|利用全息電介質超表面實現偏振切換光場渦旋線的打結
    該器件可以通過改變入射光的偏振來切換兩種不同的拓撲結構。此外,利用數字全息幹涉法,準確地表徵了渦旋線的三維拓撲結構,並展示了這種超小場的拓撲保持演化特性。該工作有望促進結構光場在微納尺度上的應用,以及其他超小尺寸物理場的構建。
  • 大連理工大學研發出防幹擾微納仿生偏振導航器
    央廣網大連7月20日消息(記者賈鐵生 通訊員龍海波)導航定位系統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但目前使用的衛星導航系統信號容易受到幹擾,時常出現定位不準確的情況。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褚金奎教授課題組團隊成功研發了微納仿生偏振導航傳感器,模仿昆蟲複眼結構,感知天空偏振光強的分布進行導航定位,只要能感知到光線配合慣性導航就能實現長時間精準定位。  偏振導航是一種以太陽光或月光作為導航信標,通過對天空光偏振模式的檢測和演算獲取羅盤信息的新概念導航方法。早在1985年瑞士蘇黎世大學首次發表沙蟻具有偏振導航能力的文章。
  • 解析:機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最常見的製造類機器人是機器臂   一部典型的機器臂由七個金屬部件構成,它們是用六個關節接起來的。計算機將旋轉與每個關節分別相連的步進式馬達,以便控制機器人(某些大型機器臂使用液壓或氣動系統)。   與普通馬達不同,步進式馬達會以增量方式精確移動。
  • 教你如何用用單個電機製作六足轉向機器人
    想像一下有這麼個小機器人,六條腿在地上吧嗒吧嗒亂爬。嗯,倒是不用想像,看看下圖就知道了。它叫做1STAR,就是1個驅動裝置的可轉向機器人的意思(1 actuator STeerAble Robot)。儘管它有六條腿,能夠左右轉向,但只用一個電機就能做到,一個!
  • 為何不選LDS雷射導航?視覺導航+TOF技術才是未來全球掃地機器人...
    ,作為目前比較主流的兩種導航方式到底哪一種與之結合才能夠實現更加智能的清潔方式等問題不絕於耳,其實,米家掃拖機器人1T的上市就已經給出了答案,TOF技術應用於視覺導航版的掃地機上才是未來智能掃地機的新趨勢,接下來就針對此問題和大家一探究竟。
  • 德國仿生學黑科技:神奇的動物機器人
    這些動物機器人都出自Festo的「Bionic(仿生)學習網絡」項目。該項目今年的主題是「加入該網絡」,最新看到的便是合作辦公的螞蟻和喜歡集群的蝴蝶。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總結了Festo近幾年推出的動物機器人,包括海鷗機器人、蜻蜓機器人、袋鼠機器人、螞蟻機器人、蝴蝶機器人。
  • 強化學習機器人也有很強環境適應能力,伯克利AI實驗室賦能元訓練+...
    另一方面,機器人通常被部署了固定行為(無論編碼還是學習),這讓它們在特定的環境中做的很好,但也導致了它們在其他方面做不好:系統故障、遇到陌生地帶或是碰上環境改變(比如風)、需要處理有效載荷或是其他意料之外的變化。BAIR 最新研究的想法是,在目前階段,預測和觀察之間的不匹配應該告訴機器人,讓它去更新它的模型,去更精確地描述現狀。
  • Google放棄波士頓動力背後:多足機器人的路為什麼越走越艱難?
    機器人是個構成十分複雜的智能體,他的組成部分包括動力模塊、執行機構、傳感部分、運動機構、環境互動與導航、人機互動等很多方面。而我們今天講的多足機器人,主要的研究環節就是他的運動機構,所以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機器人到底有哪些運動方式。
  • 【納米】強二色性的偏光微納米機器人
    由於在精確的靶向藥物傳輸、微創手術、顯微操作製造及環境檢測修復等方面的巨大應用潛力,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微納米機器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的熱情和研究
  • 陀螺儀除了導航,還有這些關鍵技術會幫助機器人
    同時配合植入的「記憶位置信息」的特有算法,DG710經過簡單的行走與感知,可以在「腦海」裡形成一張家居規劃地圖,可直接智能彌補漏掃的區域,在提高覆蓋率的同時,大大減少清掃的重複性。陀螺儀除了導航,還有這些關鍵技術會幫助機器人此外,據日本媒體報導,松下AIS社將陀螺儀與加速度檢測器完美組合,於今年7月19日開發出面向機器人及機器人產業用自主機械系統、重型機械等的傳感檢測模塊。
  • ANYbotics公司研發輪足複合式移動機器人
    對於大多數機器人粉來說,提到四足機器人,相信許多人首先想到的首先是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狗。波士頓動力創立於 1992 年,是全世界腿足機器人的先驅者。這種輪足複合式移動機器人結合了輪式機器人在平坦路面上的高效率,和足式機器人在崎嶇路面上的越野能力。穿著輪滑鞋的人和輪子驅動的機器人之間有一個關鍵的區別,如果設計得當,機器人可以對輪子施加控制,其細微的差別是人類永遠無法比擬的。我們已經在波士頓動力公司的兩輪人形機器人 Handle 上看到了這一點,儘管到目前為止,Handle 似乎還沒有充分利用它的這雙有腿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