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時候曾親眼目睹許多怪事、奇事、新鮮事,那時活潑好動,不似現在吃飽了要麼躺要麼坐,多動一下都覺得乏累,只因少年好動,便常常跟小夥伴騎著自行車滿天津亂轉,只為打發無聊時光。正是因為那段經歷,才使我見識到許多至今想起仍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記得有一次,我們幾個騎車沿著北運河一直騎行到北辰王莊,九十年代初期的王莊自然跟今天是不同的,那時候北運河兩邊全是很窄的土路,郭辛莊一帶還是個浮橋,河中還有擺渡,現如今大變了模樣。

在一個小飯店前的空地上,有一老一少在撂地攤賣藝,好奇心驅使之下,我們把車鎖一旁,擠進人群看熱鬧。老的那個五十多歲,穿得很破舊,操著唐山一帶的口音,一派江湖海口。小的那個看上去不過十來歲,面無表情蹲在一邊。老頭自稱跟小孩是爺孫倆,乘著農閒到津門討口飯吃,不為在各路豪傑面前賣弄本事,只為跟過往的君子討要幾個小錢。
他從破口袋拿出幾塊鵝卵石,放在一塊磚頭上,單掌朝著鵝卵石劈下。多則三掌、少則一掌,鵝卵石必被劈為兩半。這是實打實的硬功,惹來圍觀者叫好。而後又表演了幾個小絕活,最後亮出他的大絕活。
他讓小孩把一個袋子遞給他,順手從裡面拽出一條一米多長的白花蛇,把大夥嚇得緊忙往後退。他讓人不必害怕,說這蛇很聽話,若沒他的口令,這條蛇不敢動。他將蛇放在地上,那條蛇果真不動。他拿過一面比燒餅大不了多少的小銅鑼,說要「遛遛蛇」,他敲著小銅鑼,口裡念著走江湖的套路詞在前面走,那條蛇就跟在腳跟後,他轉圈,蛇也跟著轉圈;他走,蛇也走;他停,蛇也停。
奇怪了,一條冷血的蛇,是如何訓練的如此聽話呢,讓人很是匪夷所思。但這還不是他最本事的地方,接著他從另外一個小袋子中拿出一隻渾身花皮好似甜瓜的青蛙,將青蛙放在一塊磚頭上,他說要演一個「金蟾戲白蛇」。

好戲開始,他先是彎著腰對著青蛙說話,說得都是些不堪入耳的葷段子,惹得大伙兒哈哈笑,這不過是為了烘託氣氛罷了,那隻青蛙哪裡聽得懂他說得什麼。說完之後,他仍舊用手裡的小銅鑼作為發號施令的工具,每敲一下,那隻青蛙就在磚頭上蹦躂一下,而那條白花蛇的頭就會跟著青蛙的蹦躂而上下晃動。他快速敲三下,青蛙就快速蹦躂三下,而白花蛇的頭也跟著快速晃動三下。
然後,他把青蛙從磚頭上拿下來,他在前面敲著小銅鑼圍場子走,那隻青蛙跟在後面一蹦一跳地跟著,蛇跟在青蛙的後面,一人一蛙一蛇,上演了一幕滑稽戲。

收住腳後,他將青蛙再次放在磚頭上,又從口袋中拿出一條草綠色的蛇。青蛙在中間,兩條蛇分別在兩邊,他繼續敲鑼,每敲一下,青蛙照樣蹦躂一下,兩條蛇則隨著青蛙而動。他又說演一個「白蛇青蛇大比武,金蟾當裁判」,然後快速敲小鑼,兩條蛇纏繞在一起,好似在搏鬥。每當那隻青蛙在磚頭上蹦躂一下,兩條蛇便自行分開,過一會又纏繞在一起,隨著青蛙的蹦躂又分開。
演完之後,老頭說「咱都演完了,給各位父老作個揖。」他用手裡的小銅鑼發號施令,青蛙一隻蹦躂不停,兩條蛇則做出亂點頭的樣子,如同在給人作揖。接著他將三樣賺錢的「寶貝」收回口袋,開始朝圍觀者討賞錢。
自然有人給有人不給,我對他的本事表示由衷敬佩,於是把隨身帶著的兩塊錢都給了他。本想問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但始終也沒問出口。回去途中,我們幾個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我認為訣竅是在他的小銅鑼上,但有人認為小銅鑼並非關鍵,而是他身上應該藏著什麼東西,或者塗抹了什麼藥,只是我們看不到罷了。至於他是怎麼做到的,時至今日,仍找不到答案,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沒有懂行的,還望指點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