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下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將電影《絕密工程》片尾的最後一段話摘錄於此:
什麼是故事?故事是無數人不可磨滅的記憶。
什麼是歷史?歷史是無數人走過的痕跡。
什麼是銘記?銘記是那些不該忘卻的歷史。
是的,這部電影因此而誕生。它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後那些奉命秘密回國接受絕密任務的工程兵們在戈壁中奮鬥的點點滴滴。那時的中國剛剛步入正軌,尚且處於美國等敵對國家的包圍和封鎖之中,如不增強綜合國力,研製原子彈,美國的「外科手術」便有可能在某一個時刻降落於我國的某一片土地上。於是我國開啟了絕密工程,把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之後正幫他們戰後重建的10萬將士秘密輸送回國,讓他們在戈壁上再創奇蹟。
可創造奇蹟談何容易?我們的工程兵們放下槍枝,拿起榔頭,在荒漠中紮根,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作出了無比悲壯的犧牲。正是因為他們在那片土地上留下了故事,這部《絕密工程》才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
它的目的不只是讓人知曉那段塵封在沙塵裡的歷史,更是帶人去感受、去思考、去體會那個時代人們心中的熱血與忠誠。我想從某種意義來看,它做到了銘記,也成功傳遞了奉獻與無畏的思想。而這樣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說回電影,我覺得它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震撼。
我被編劇的情懷所震撼。在歷史被塵封,且沒有留下任何文字和資料的情況下,他選擇了去親身體會。當年的工程兵大多已離開,到了現在能聯繫得上的倖存者不到五百人,而編劇足足採訪了近四百名老戰士,聽他們講述那個時代的故事。他甚至走進「死亡禁區」,被同樣遭到核輻射的變異了的蚊蟲叮咬留下終身病痛。他曾說:「我是用淚水寫完這部劇本的。」我相信懷著這樣的心情所寫出來的劇本一定是有靈魂的。這也是對工程兵們的付出最好的紀念。
我被故事裡的人們所震撼。《絕密工程》這部電影沒有主角,它將一個又一個平凡且鮮活的人物塑造在畫面裡,將一個又一個不平凡的故事留在光影變換中。於是英雄們有了姓名,平凡成了永恆。
「我們為什麼要來這裡?」電影的開頭有人問出這樣一句話。「為了完成祖國賦予我們的使命。」於是他們留在荒漠中,時刻恪守著「上不傳父母,下不告妻兒」的原則,一頭扎進了漫天的黃沙中。在這部電影裡,我們認識了炊事班班長李萬福,持槍搶軍糧,戈壁尋菜瓜。不為私慾,只為了營地裡流血流汗的戰友們能吃上一口飽飯。我們認識了教導員肖大海,永遠堅強且樂觀,將喪子之痛打碎了吞入腹中,不向戰友們展露分毫。我們認識了小戰士石安民,天真純粹,任勞任怨,帶著「建大高樓」的美好願景從高臺墜落。我們認識了很多戰士,他們在戈壁中幻想著將來,將信念化為動力,創造了奇蹟。
我被絕境中裡悲壯的浪漫所震撼。魏鐵北與劉小溪在戈壁中重逢,那浪漫中裹挾著黃沙,卻依舊讓人心悸。紅布條拴住了劉小溪的設備,卻沒有拴住魏鐵北的劉小溪。天人兩隔的愛情讓人遺憾,也讓人難忘。它純粹易碎,卻也無堅不摧。愛情,回憶……所有都深埋於黃沙之下,永不腐朽。
我被戰士們的精神所震撼。純粹,奉獻,犧牲,堅守,依舊天真無畏,永遠帶著少年意氣。「軍人的使命,不僅是為了贏得勝利。而是終結戰爭,保衛和平。」於是他們紮根戈壁,任風沙再大也不退縮。「讓我們的子孫,過上我們羨慕卻不曾擁有的日子。」於是他們拼盡全力,再艱險也面帶微笑。
流沙埋住了英雄,埋不住他們期待的明天。
這是屬於他們的默契,是他們精神的傳承。在那些日子裡,生死似乎變成了一瞬間。所有人的歸處都無法預料,可沒有人選擇逃避,所有人都在默默奮鬥。死亡無法打倒他們,也動搖不了他們的信念。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一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總是有限的。我們從《絕密工程》裡了解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太多太多的英雄,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不了解他們的故事,卻依舊能感受到他們的熱血。在國家建設面前,個體是多麼渺小。卻也值得被記住,應該被記住,必須被記住。
這些故事增加了《絕密工程》的歷史厚重感。它作為一種傳承留在了我的腦海裡。要知道,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被遺忘的。
那些隱藏在歷史裡的血淚,我們總是要去面對的。
可我們能看到的,不過是江河裡的一滴淚,戈壁裡的一粒沙。
黃沙究竟吞沒了多少人,我們不知道。
那片土地究竟承載了多少故事,我們不知道。
可我們看見了工程順利完成,國家因此強大。
我們看見了他們的義無反顧,他們的無私奉獻,他們在戈壁上留下的痕跡。
那都是英雄們的勳章。
所有的犧牲都不會被忘記。
肉體也許會腐爛,但信念永存。
我想,這就是《絕密工程》想要傳達的東西。我們在此感受,感受屬於那個時代的力量。
堅強熱血,小草也在發著光。(作者: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黃煜琨)
(點擊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