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羅布泊一聲巨響,茫茫大漠中升起一朵蘑菇雲——標誌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成功,奠定了我國的大國地位。這是我國面對當時嚴峻的國際形勢,抵禦帝國主義武力威脅和打破核壟斷的重要舉措,而由石偉執導、彭健編劇的電影《絕密工程》正是揭秘了「兩彈一星」背後的感人故事,用藝術的方式講述了真實的歷史,謳歌人性的光輝,演繹了一段塵封的國家機密。詮釋了「兩彈一星」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為共和國閃亮星河中的先驅們唱響了一曲讚歌。
(星辰拍客 稻香村民/攝)
豐富厚重的主題意蘊
原子彈不僅是武器,更是一種精神。本片選取「為原子彈造窩」所發生的動人故事作為切入角度,使影片所乘載的厚重的歷史情感更好地引起共鳴,拉近了觀者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幫助觀者回眸重大歷史事件,走進時代記憶。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有機形成了這部記錄國家機密任務的歷史印象集,通過性格各異的人物傳達了多元價值觀,從而擺脫了人物形象乾癟、情感空洞、價值灌輸等問題,讓先驅者的光輝閃耀在宏觀的時代背景下。
胡楊樹是影片中寓意深刻的一個意象,影片中指導員在收到兒子犧牲的消息後,回憶起與兒子的對話,胡楊樹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我們工程兵就像胡楊樹,這一片片胡楊林,其實就長在我們每一個工程兵心裡,是用我們的心,來見證這茫茫戈壁的。」此處的胡楊樹被賦予了獨特的象徵意義和表達效果,成為了忠於黨和的祖國的拓荒者們奮鬥、奉獻、犧牲的精神符號,從側面反映了工程兵們作為先驅者攻堅克難的崇高形象,象徵著處於逆境之中越發頑強的戰鬥力與生命力,以及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自強不息,昂揚挺拔的精神姿態,
此外,多個人物的犧牲都伴隨著沙暴的肆虐或流沙的掩埋,每一次沙塵暴的來襲都意味著一個生命的逝去或者劇情的轉折,沙塵暴是戈壁灘內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破壞力的威脅,象徵著國際大環境下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帝國主義國家。從工程兵們初到戈壁灘便被沙暴來了個下馬威,再到後續挖地下窯洞克服困難,沙塵暴奪走了眾多戰友的寶貴生命,同時使全體戰友凝聚力量,鼓舞鬥志,最終圓滿完成工程。這從側面映射出了中國人民在險峻惡劣的國際環境下對抗強權謀發展的生動寫照,歌頌了先驅者們的昂揚鬥志及其崇高精神的偉大。
飽滿立體的人物形象
影片採取了宏大歷史背景下穿插以平凡個體故事的敘述結構,通過對營長、技術員小劉等幾個典型人物的細緻刻畫,展現了十萬工程兵們平凡而又偉大的先驅者形象。克服斷糧、抵禦風沙、礦洞搶險等情節體現了這項絕密工程的萬般艱辛,呈現出人物們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和利益取捨,從而以小見大,既避免了洩露工程有關機密,又給觀眾以豐富的想像空間。
隨意摘取其中的幾朵浪花,在一段幾十秒的鏡頭裡,一位受邀來到工地審查工程的技術員與駐紮營的女軍醫意味深長地對視,技術員默默微笑轉身上車,留下女軍醫望著沙塵掩面而泣。此處導演沒有給出明確的介紹,但通過鏡頭語言以及人物的神態變化,觀眾不難聯想到,這是在工地上意外相遇的一對夫妻,儘管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心中裝的還是部隊紀律,工程兵們為大家而舍小家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又如「鐵錘營」營長魏鐵北,深深陷於戰場上指揮失誤導致戰友犧牲的內疚之中,他活在對已逝之人的自責裡,常在沙暴肆虐中夢回驚醒,導演通過塑造這樣一位「犯過錯」的英雄,向觀者傳達了戰爭對人類的摧殘與噩夢。
夫妻重逢又別離,教導員痛喪愛子,老班長被流沙吞噬,影片對情感刻畫與節奏把握的輕重緩急,使觀者幾度會心一笑後湧出熱淚。將敘事焦點通過「兩彈一星」歷史事件聚集在工程兵們身上,關注平凡人物的情感關係和衝突,使得整部作品既不失歷史厚重感,又使觀者在情節的深入中產生強大的共情。信念堅定的魏鐵北、稚氣未脫的小石頭、善解人意的劉小溪……那段歷史仿佛從戈壁灘中走到銀幕上了,呈現在觀者面前的是一張張個性鮮活的面孔。
和諧統一的視聽語言
在鏡頭的運用和空間的選擇上,明顯地流露出導演對宏大主題的把握,對不同角色的人文關懷與思考。本片開頭部分,載有10萬工程兵的火車在祖國大地上馳騁,採用一系列遠鏡頭展示了工程兵們從朝鮮戰場到甘肅酒泉,途徑東北、山海關、華北平原、黃河大橋、西北地區,跨越半個中國的漫長路程,展現出一幅史詩般的壯美圖景。從朝鮮西海岸駐紮地的上空到「鐵錘營」抵達戈壁灘,畫面經歷特寫、近景到全景、遠景的變化過程,將大地上行駛的火車通過拉鏡頭的方式加以呈現,空間環境越來越具體,實現了局部向整體的轉移,向觀眾展示宏大的敘述背景,從而正式進入到故事的講述。
又如小石頭在沙暴來臨前在塔上攀爬的段落,為突出此時此刻一種特殊的人物狀態與處境,鏡頭視角也一反常態地從平視視角切換到了垂直向上仰拍的角度,製造了視覺上直觀的衝擊,使觀者的心理也由之牽動緊張起來。在小石頭從高塔摔落後,鏡頭又大幅度拉開,把觀者引入一個更深邃的思索空間。
此外,色彩的搭配運用在影片故事的講述中有著抒情表意和表露敘事線索的作用,來到戈壁灘的工程兵們面對的只有一望無際的藍天與黃沙,大片單調色塊的組合表現出人類在戈壁灘面前的渺小,進而凸顯出工程兵們信念堅定、隱姓埋名不懈奮鬥的先驅者形象,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調和影像風格。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營長魏鐵北為防止劉小溪的測繪設備在沙暴後遺失,為其準備了醒目的紅布條,在影片後續劉小溪被流沙掩埋時,這抹紅色再次出現在追悔莫及的魏鐵北眼前,點明了人物的情感線索,紅色的運用在這裡不僅象徵著鬥志昂揚、心潮澎湃的革命主義精神,更表達了導演對於角色情感變化的關注與思索。
影片多處採用開放性構圖,將拍攝景物的均衡性與統一性蘊含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表現出茫茫戈壁灘中的荒涼與壯觀,引導觀者對畫外空間產生聯繫和想像,暗示著大漠之中正上演著一部不可告人的軍事史詩。
主題曲《祖國不會忘記》深沉的情感與娓娓道來的語調,使歌詞與電影之間照應形成了底蘊豐富的意境,渲染了不同情境下的複雜情感,在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的同時,也在流暢激昂的音律中滲透了主題的表達,帶給觀者以無限感慨。
工程兵的番號在今天共和國武裝力量的序列中已經消失,但拓荒者們所承載的精神已經在祖國大地上的其他角落吐露新芽,特別是在舉國上下全面抗拒新冠疫情、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一線抗疫人員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無論處於多麼嚴峻的形勢,都能做到人心不散,隊伍不亂,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出現了偉大的的抗疫精神。更令人欣喜的是,這其中還湧現出了許多零零後的身影,先輩們的意志在新時代年輕人的手中得到繼承,精神的火種將代代相傳,愈燃愈旺,這也正是電影在厚重的歷史講述中所蘊含的現實啟發與時代內涵。
當我們沐浴在和平發展的陽光下,享受祖國繁榮富強所帶來的幸福之時,我們有責任永遠銘記在那段艱辛歲月裡為黨和祖國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們。作為新時代年輕人,我們要努力弘揚和傳承這一偉大精神,讓「兩彈一星」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得到新的詮釋與踐行,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風貌,為共和國偉大的事業獻上我們的智慧青春和熱血,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再創輝煌。
【作者簡介】
唐儷玲,湖南師範大學19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
(點擊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