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複合材料可用於超高效馬達

2020-10-22 今日科學

科技日報訊 (實習記者張佳欣)據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官網近日消息,科學家使用新技術製造了一種長10釐米、寬4釐米的銅/碳納米管複合材料。該材料能夠增加銅線電流容量,可按比例縮放,是用於超高效、高功率密度馬達的新材料。

據報導,碳納米管重量輕、強度高,具有絕佳的導電性能,將其加入銅基體以提高導電性和機械性能並不是一個新想法。但在過去的研究結果中,複合材料長度非常短,只有微米或毫米級,可伸縮性有限,或者其長度較長但性能較差。

在本研究中,科學家在平坦的銅基板上沉積並排列了碳納米管,獲得了一種金屬基複合材料,其電流處理能力和機械性能比單獨使用銅更好。接著,研究人員使用磁控濺射法(一種真空鍍膜技術)在碳納米管頂部鍍了一層銅薄膜,並將樣品放在真空爐中退火,形成緻密、均勻的銅層,從而產生高導電性的銅/碳納米管網絡。

研究結果表明,該複合材料的電流容量提高了14%,機械性能提高了20%。

這項研究旨在從多方面推進電動汽車廣泛應用,如降低成本、提高或延長電動馬達和電子元器件的性能和壽命。該材料可以用在任何使用銅的元器件中,包括更高效的母線和電動汽車牽引逆變器的較小連接器,還可應用於無線和有線充電系統等。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研進展】新型二氧化矽磁性納米複合材料,可用於去除水溶液中的...
    研究人員合成了不同氧化鐵/二氧化矽比例的磁性氧化鐵-二氧化矽殼納米複合材料,並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X射線衍射、小角度中子散射、磁性和N2吸附研究進行結構表徵。選擇接觸表面積和磁化飽和度方面性能最好的複合材料進行水介質對Pb2+的吸附研究。
  • 新型納米複合材料具備自我監測能力 可3D列印汽車
    (原標題:新型納米複合材料具備自我監測能力 可用於3D列印汽車)
  • 大電流、高機械性能——新型複合材料有望大幅減小電機尺寸
    ORNL研究人員利用新技術製造出一種長度較長的複合銅碳納米管材料,其性能得到提升,可用於電動汽車牽引電機。來源︱Stephanie G Seay編譯︱朵啦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ORNL)的科學家利用新技術,製造出一種能夠增加銅線電流容量的複合材料,從而提供了一種可用於超高效、功率密度高的電動車輛牽引電動機的新材料。
  • 【復材資訊】新型木塑複合材料(WPC),可廣泛應用於家居建材!
    【復材資訊】新型木塑複合材料(WPC),可廣泛應用於家居建材!以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入侵物種之一的東部紅杉為材料,利用再生塑料製作塑木複合材料樣品。將納米粘土含量為0%、3%和6%的三種樣品浸泡在水中長達1個月。用觸針式儀器來評估其表面粗糙度與水暴露的關係。兩個可接受的粗糙度參數,平均粗糙度(Ra)和平均峰谷(Rz),用於確定由於水暴露樣品表面質量的變化。平均1.5µm和4.1µm的粗糙度值測定的樣品沒有粘土在乾旱條件下,那些在水中浸泡一個月,分別。
  • 【科研進展】新型二氧化矽磁性納米複合材料,可用於去除水溶液中的Pb2+!
    研究人員合成了不同氧化鐵/二氧化矽比例的磁性氧化鐵-二氧化矽殼納米複合材料,並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X射線衍射、小角度中子散射、磁性和N2吸附研究進行結構表徵。選擇接觸表面積和磁化飽和度方面性能最好的複合材料進行水介質對Pb2+的吸附研究。該材料呈現出良好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能力14.9 mg-g-1),與文獻中提出的類似材料相當。
  • 島津推出新型「超高效液相色譜儀」
    本次新產品發布會主要推介了新型的超高效液相色譜儀Nexera UHPLC LC-30A,同時發布會上還針對去年9月發布的氣相色譜儀GC-2010 Plus產品進行了詳細的推介。  3、 樣品容量最大化  Nexera換架器,可處理多達4600種樣品;多路系統(MPX)。  性能最優化:  1、 微量分析時,交叉汙染最小化  以最小的接觸面積通過進樣針;可以使用多種溶劑(最多4種)徹底清洗樣品流路和進樣針表面。
  • 盤點:超高效液相色譜應用案例及市場預測
    ,可在30min內實現對所有BSA水解肽段的分析,實現了高解析度地快速分離分析,解決了客戶難題。另外,還可用UHPLC對茶鹼中的微量有關物質進行的高靈敏度分析的研究,使用日立ChromasterUltra Rs超高效液相色譜儀,配備65mm高靈敏度流通池,可對茶鹼中0.001%的有關物質的進行痕量檢測,進而實現高靈敏度分析檢測。
  • 基於還原氧化石墨烯MoS2複合材料的新型可穿戴式氣體傳感器
    基於還原氧化石墨烯MoS2複合材料的新型可穿戴式氣體傳感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與東北大學和中國的五所大學合作,設計並測試了一種可伸縮的可穿戴式氣體傳感器,用於環境傳感。該傳感器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東北大學和中國五所大學組成的團隊開發,據說結合了新開發的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材料,獨特形式的二硫化鉬和氧化石墨烯納米複合材料。
  • 盤點:部分主流超高效液相色譜系統及其技術特點
    在早期(2004-2007年),因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超高效液相色譜系統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歡迎,但關於超高效液相色譜在常規分析中的應用尚有一些疑問。此後一段時間內,關於超高效液相色譜在實用性、價格及其與HPLC的優劣比較等方面一直都存在爭議。如有人提出可以使用表面多孔色譜柱或者使用高溫液相色譜等方法來替代超高效液相色譜。
  • 【科研進展】中美科學家研製出黑磷石墨複合材料,可用於快充鋰離子...
    【科研進展】中美科學家研製出黑磷石墨複合材料,可用於快充鋰離子電池 2020-10-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可用於人體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究竟有多強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民用領域應用時是安全可靠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容易混淆碳纖維和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概念。在航空航天以及民用領域都不會直接使用碳纖維,而是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碳纖維複合材料由碳纖維與樹脂基體複合而成,又稱為碳纖維增強塑料。所以除製造環節外,人們根本接觸不到碳纖維,所觸碰的都是樹脂基體,與常用的塑料製品沒有差別。碳纖維複合材料在民用領域已經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國外市場的普及程度遠超國內。
  • 日本開發新型金屬複合材料 與鑄鐵相同強度 密度近似鋁合金
    據日媒報導,總部位於靜岡的アドバンスコンポジット株式會社(Advance Composite公司)根據「熔融鍛造法」開發出了一種強度高於鋁合金但密度近似的新型金屬基複合材料AC-Albolon,可應用於電動汽車、半導體製造裝備、家電和重型電器、工業機器人部件等對輕量化有重大需求的應用領域。
  • 鄭大左其亭/新型殼聚糖-釩鈦磁鐵礦複合材料​高效吸附有機染料
    通過交聯法可提高CS在酸性條件下的穩定性。戊二醛已用於交聯CS並形成複合材料以有效處理廢水。迄今為止,可與CS形成複合材料主要是Fe3O4,SiO2和纖維素。釩鈦磁鐵礦(VTM)對汙染物具有卓越的的吸附(和催化降解)性能,但它對染料的吸附方面的應用還缺乏研究。
  • 一種用於生產混合複合材料結構的連續生產工藝
    一種集成了熱回收裝置的新型油溫系統(oil tempering system)在固結過程中實現了高溫梯度和低能耗。通過向模具中埋入其他的金屬嵌件或複合材料補片,即可在型材上成型出載荷引入元件。這種固結的空心型材與有機板材結合後,再採用注塑成型技術對其進行二次成型。
  • 國際新研發:集熱固性與熱塑性優點為一體的新型複合材料
    復材網像熱固性塑料一樣堅固而耐用,卻像熱塑性塑料一樣可模壓和可回收利用,因此,微晶粉是「易變的熱固性塑料」,對複合材料行業的現狀提出了挑戰。儘管熱固性樹脂與熱塑性熱固性樹脂相比具有明顯的性能優勢,但熱固性樹脂的固化時間較長,因此不適合用於汽車等大批量應用。此外,由於固化後無法重新處理熱固性樹脂,因此這些材料難以修復和重塑。最近,可延展性的熱固性材料(也稱為玻璃化劑)的出現挑戰了這種傳統。
  • 俄羅斯研發高強度鋁複合材料 可用於3D列印輕型且耐用的汽車外殼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俄羅斯國立科技大學(NUST MISIS)的材料科學家展示了一項新技術,可利用新原料製造鋁基複合材料,此種原料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複合粉末,可用於3D列印飛機和汽車中使用的輕型、耐用外殼。與類似的原料相比,新方法讓3D列印製成的複合材料的性能均勻度和硬度提高了40%。
  • 新型化學能驅動分子馬達的設計與合成
    圖1:分子馬達結構設計及單向旋轉示意圖(來源:Chem) 分子馬達基本結構的設計與合成:作者以簡單的聯苯結構為基本骨架,通過在上部苯環引入帶有手性中心的羧酸側鏈,下部苯環引入兩個酚羥基側鏈,用於動態內酯鍵的構建且保證開環狀態下碳碳單鍵的旋轉具有足夠的高的翻轉能壘
  • 形變碳複合材料——或能省油
    空中巴士公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正致力於開發形變材料,以使飛機更精巧輕便,同時也可能節省燃油。首先,碳複合材料因其重量輕強度高而在飛機上較為常見,而大多形變材料卻沒有使用它。Cros說,儘管也有人製備出了能夠對特定刺激(如熱刺激)作出反應的碳複合材料,但在新的製備法中,碳纖維複合材料可以和各種各樣的、對不同的環境產生響應的形變材料配對。這樣就給要求工作在苛刻環境條件下產生響應的材料選擇提供了可能選項,即使在很惡劣的條件下(例如酷熱環境)它仍能正常工作。
  • 新型碳纖維筋:可替代鋼筋
    本報訊 近日,上海石化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合作開發的新型結構材料碳纖維筋替代鋼筋,在青島某科教園工程項目中成功應用,為碳纖維複合材料在海洋環境下的工程應用拓展了新空間。  碳纖維筋是採用特殊拉擠工藝將碳纖維與樹脂結合製成的形似鋼筋的新型高性能複合材料,具有強度高、質量輕、耐腐蝕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