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普——雷電

2020-08-29 成都市雙流區氣象局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捲風。

雷電

積雨雲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公裡,雲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雲中產生電荷。雲中電荷的分布較複雜,但總體而言,雲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因此,雲的上、下部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放電,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閃電現象。

閃電的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一個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達一千萬瓦,相當於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放電過程中,由於閃電通道中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衝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

帶有電荷的雷雲與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生激烈的放電。在雷電放電地點會出現強烈的閃光和爆炸的轟鳴聲。人們見到和聽到的閃電雷鳴是大氣中的一種自然現象。

雷電種類

雷電分直擊雷、電磁脈衝、球形雷、雲閃四種。其中直擊雷和球形雷都會對人和建築造成危害,而電磁脈衝主要影響電子設備,主要是受感應作用所致;雲閃由於是在兩塊雲之間或一塊雲的兩邊發生,所以對人類危害最小。

直擊雷就是在雲體上聚集很多電荷,大量電荷要找到一個通道來洩放,有的時候是一個建築物,有的時候是一個鐵塔,有的時候是空曠地方的一個人,所以這些人或物體都變成電荷洩放的一個通道,就把人或者建築物給擊傷了。直擊雷是威力最大的雷電,而球形雷的威力比直擊雷小。

雷雲形成

產生雷電的條件是雷雨雲中有積累並形成極性。科學家們對雷雨雲的帶電機制及電荷有規律分布,進行了大量的觀測和試驗,積累了許多資料,並提出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些論點至今還有爭論。

對流雲初始階段的「離子流」假說

大氣中存在這大量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在雲中的雨滴上,電荷分布是不均勻的,最外邊的分子帶負電,裡層的帶正電,內層比外層的電勢差約高0.25V。為了平衡這個電勢差,水滴就必須優先吸收大氣中的負離子,這就使水滴逐漸帶上了負電荷。當對流發展開始時,較輕的正離子逐漸的被上升的氣流帶到雲的上部;而帶負電的雲滴因為比較重,就留在了下部,造成了正負電荷的分離。

冷雲的電荷積累

當對流發展到一定階段,雲體伸入0℃層以上的高度後,雲中就有了過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這種由不同相態的水汽凝結物組成且溫度低於0℃的雲,叫冷雲。冷雲的電荷形成和積累過程有如下幾種:

①過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凍起電

在雲層中有許多水滴在溫度低於0℃時也不會凍結,這種水滴叫過冷水滴。過冷水滴是不穩定的,只要它們被輕輕地震動一下,就馬上凍結稱冰粒。當過冷水滴與霰粒碰撞時,會立即凍結,這叫撞凍。當發生撞凍時,過冷水滴外部立即凍成冰殼,但它的內部仍暫時保持著液態,並且由於外部凍結放的潛熱傳到內部,其內部液態過冷水的溫度比外面的冰殼高。溫度的差異使得凍結的過冷水滴外部帶上正電,內部帶上負電。當內部也發生凍結時,雲滴就膨脹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許多帶正電的冰屑,隨氣流飛到雲層上部,帶負電的凍滴核心部分則附在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帶負電並留在雲層的中下部。

②冰晶與霰粒的摩擦碰撞起電

霰粒是由凍結水滴組成的,成白色或乳白色,結構比較鬆脆。由於經常有冷水滴與它撞凍並釋放潛熱,它的溫度一般比冰晶高。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離子(OH-和H+),離子數隨溫度升高而增多。由於霰粒與冰晶接觸部分存在著溫度差,高溫端的自由離子必然要多於低溫端,因而離子必然從高溫端向低溫端遷移。離子遷移時,帶正電的氫離子速度較快,而帶負電的較重的氫氧根離子則較慢。因此,在一定時間內就出現了冷端氫離子過剩的現象,造成了高溫端為負,低溫端為正的電極化。當冰晶與霰粒接觸後,又分離時,溫度較高的霰粒就帶上了負電,而溫度較低的冰晶就帶上了正電。在重力和上升氣流的作用下,較輕的帶正電的冰晶集中到雲的上部,較重的帶負電的霰粒則停留在雲層的下部,因而造成了冷雲的上部帶正電而下部帶負電。

③水滴因含有稀薄鹽分而起電

出了上述冷雲的兩種起電機制外,還有人提出了由於大氣中水滴含有稀薄鹽分而產生起電機制。當雲滴凍結時,冰的晶格中可以容納負的氯離子,卻排斥正的鈉離子。因此,水滴凍結的部分帶負電,而未凍結的部分帶正電(水滴凍結時是從裡向外進行的)。由於水滴凍結而成的霰粒在下落的過程中,摔掉表面還未來得及凍結的水分,形成許多帶正電的小雲滴,而凍結的核心部分則帶負電。由於重力和氣流的分選作用,電正點的小滴被帶到雲的上部,而帶負電的霰粒則停留在雲的中、下部。

暖雲的電荷積累

在熱帶地區,有一些雲整個雲體都位於0℃以上區域。因而只含有水滴而沒有固態水粒子。這種雲叫暖雲或水雲。暖雲也會出現雷電現象。在中緯度地區的雷暴雲,雲體位於0℃等溫線一下的部分,就是雲的暖區。在雲的暖區裡也有起電過程發生。

在雷雨雲的發展過程中,上述機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分別起作用。但是,最主要的帶電機制還是由於水滴凍結造成的。大量觀測事實表明,只有當雲頂呈現纖維狀,絲縷結構時,雲彩發展成為雷雨雲。飛機觀測發現,雷雨雲中存在以冰、雪晶和霰粒為主的大量雲粒子,而且大量電荷的積累即雷雨雲迅猛帶電機制,必須依靠霰粒生長過程的碰撞、撞凍和摩擦等才能發生。

閃電現象

暴風雲通常產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而且還在地面產生陽電荷,如影隨形地跟著雲移動。陽電荷和陰電荷彼此相吸,但空氣卻不是良好的傳導體。陽電奔向樹木、山丘、高大建築物的頂端甚至人體之上,企圖和帶有陰電的雲層相遇;陰電荷枝狀的觸角則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後陰陽電荷終於克服空氣的阻障而連接上。巨大的電流沿著一條傳導氣道從地面直向雲湧去,產生出一道明亮奪目的閃光。一道閃電的長度可能只有數千米,但最長可達數百千米。

閃電的溫度,從攝氏一萬七千度至二萬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於太陽表面溫度的3~5倍。閃電的極度高熱使沿途空氣劇烈膨脹。空氣移動迅速,因此形成波浪並發出聲音。閃電距離近,聽到的就是尖銳的爆裂聲;如果距離遠,聽到的則是隆隆聲。你在看見閃電之後可以開動秒表,聽到雷聲後即把它按停,然後以3來除所得的秒數,即可大致知道閃電離你有幾千米。

閃電的類型

閃電通常分為無聲放電和閃電兩類。閃電本身又可以分為片狀閃電、線狀閃電、鏈形閃電和球形閃電等。

最常出現的一種無聲放電是被叫做「愛爾馬聖火」的。由於暴風雨等原因,大氣中的電場強度大大地增長起來,在地球表面的突出物體附近,電場強度很容易達到30kV/cm的強度,導致在突出部分發生靜寂放電。這是一種並非雷雲與大地間放電和沒有雷聲的閃光現象,實際上就是尖端電暈放電。放電時,突出物周圍會呈冒煙狀或光膜狀的放電現象。當電場強度很強時,就會形成單獨束狀放電,由物體周圍放射出來。這种放電現象對電訊系統有幹擾。

片狀閃電 是出現在雲的表面上的閃光,它有時可能是被雲塊遮沒的火花閃電的延光,也可能是在雲的上部發出來的叢集的、若隱若現的一種特殊的放電作用的光。這種閃電,表示雲中電場的能量雖然已經足夠產生放電作用,但是新加入的電量卻太少,以致在閃爍放電尚未轉變到火花(線狀)放電以前,原有的儲電量已經用完了。僅僅伴隨有片狀閃電的雷暴是屬於弱的一類,對電力系統一般只會引進不大的感應過電壓。

線狀閃電一般都是一種蜿蜒曲折枝義縱橫的巨型電氣火花,長2-3公裡,也有長達10公裡的,是閃電中最強烈的一種,對電力、電訊系統及人畜和建築物等威脅最大。當雷雲與大地間或雷雲相互間的電場強度由於游離電荷的逐漸累積而增長到足以使空氣絕緣破壞的強度(最高時可達100kV/m)時,就會產生種強烈的放電現象,在放電的瞬間具有極大的能量,電壓可以積累到1,000-100,000kV以上,放電電流可高達數十萬安培,而放電時間只不過千分之幾秒。線狀閃電大多是雷雲與大地間的放電,但也有的是雷雲之間的放電。這種閃電可以同時擊在不同的地方,一般分為前導放電和主放電等階段。在大多數情況下(約50-70%以上),雷雲與大地間的放電過程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也就是說由若干個先後在同一通道上發展的單一的放電所組成。重複放電的數目一般為1-27次,單次放電的延續時間一般為0.001~0.02秒,各次放電的間隔時間為0.01~0.05秒。

鏈形閃電 比較罕見,是一條發光的虛線,像一條鏈子一樣,在雲與大地間放電或雲與雲間放電時均可能出現。似乎是介於線狀閃電與球形閃電之間的一種過渡形式。

球形閃電是最奇妙、最罕見和最神秘莫測的一種閃電,由拳頭般大小到足球那樣大的球形發光體所組成,活動速度不大,可以看到移動,它走的路徑極不規則,往往與風向一致,它出現時,常有尖哨聲或嗡嗡聲,有時會安然地消失,但有時也會發生可怖的爆炸。它消失時,往往留下具有刺激性的輕煙霧。球形閃電存在的時間可由幾秒到幾分鐘,它能在一個地方停留一些時候,一面冒煙,一面發出火花,目前,國際上對於球形閃電也還沒有很完善的解釋,科學家們仍在研究中。

閃電除了是一種明亮的電氣火花以外,同時還伴有強大的響聲,這就是雷聲。

雷聲的大小與閃電的強弱相應,雷不僅僅是由於空氣在溫度高達18000℃左右的閃電渠道中因突然而強烈的受熱和隨之而起的急速冷卻,致空氣因急速膨脹和壓縮的振動而發生的響聲;同時雷也是水和空氣在高電壓(火花)的作用下分解所產生的瓦斯爆炸時發出的聲音。由於爆炸波的特性、多次放電和聲音來回反射等關係,雷聲隆隆不絕。雲間放電時,雷聲延續的時間比雲與大地間放電的時間短。一般一次閃電的雷聲平均延續時間約30-40秒,在個別場合下可達到1分鐘。

襲擊的時間

每時每刻世界各地大約正有1800個雷電交作在進行中。它們每秒鐘約發出600次閃電,其中有100次襲擊地球。

烏幹達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島,是最易受到閃電襲擊的地方。據統計,爪哇島有一年竟有300天發生閃電。而歷史上最猛烈的閃電,則是1975年襲擊辛巴威鄉村烏姆塔裡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當時死了21個人。

雷電發生的頻率與特性

在任何給定時刻,世界上都有1800場雷雨正在發生,每秒大約有100次雷擊。在美國,雷電每年會造成大約150人死亡和250人受傷。全世界每年有4000多人慘遭雷擊。在雷電發生頻率呈現平均水平的平坦地形上,每座300英尺高的建築物平均每年會被擊中一次。每座1200英尺的建築物,比如廣播或者電視塔,每年會被擊中20次,每次雷擊通常會產生6億伏的高壓。

每個從雲層到地面的閃電實際上包含了在60毫秒間隔內發生的3到5次獨立的雷擊,第一次雷擊的峰值電流大約為2萬安培,後續雷擊的峰值電流減半。最後一次雷擊之後,可能會有大約150安培的連續電流,持續時間達100毫秒。

經測量,這些雷擊的上升時間大約為200納秒或者更快。通過2萬安培和200納秒,不難計算得到dI/dt的值是每秒10^11安培。

相關焦點

  • 氣象科普:颱風的形成
    氣象科普颱風的形成1 形成機制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溼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抬升。
  • 甲秀廣場 氣象科普宣傳活動讓人「大開眼界」
    等不到雲開霧散、等不到3月23日世界氣象日,昨天,貴州省氣象局在貴陽市著名的景點甲秀廣場,為廣大公眾準備了一場盛大的氣象科普「大餐
  • 甘肅氣象部門把氣象科普知識送到扶貧村田間地頭
    李巧珍(左三)為鄉親們在黨參田間講解蟲害防治知識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 通訊員殷麗霞)由甘肅省氣象局、甘肅省氣象學會主辦的「脫貧攻堅 氣象萬千——氣象科技走進東灣村」科普宣傳活動5月17日在渭源縣路園鎮東灣村舉辦。
  • 花都科普館免費體驗有趣氣象
    到科普館 免費體驗有趣氣象  想知道雷電在頭上炸響的感覺?或站在颱風眼下面領略龐大天氣系統的壓迫感?到花都氣象天文科普館吧!這裡有雷電通道、數字星球、天文觀測、氣象模擬播報等,讓您盡情體驗各種有趣氣象。感興趣的童鞋,快致電36915177預約吧!免費參觀哦!
  • 甲秀廣場,3.23氣象科普宣傳活動讓人「大開眼界」!!
    體驗風向風速儀等不到雲開霧散、等不到3月23日世界氣象日,今天(3月19日),貴州省氣象局在貴陽市著名的景點甲秀廣場,為廣大公眾準備了一場盛大的氣象科普工作人員講解怎樣看雲識天氣儘管今早貴陽市一如既往的淫雨霏霏,但貴陽市民熱情不減,早上9點過,甲秀廣場氣象科普宣傳點已人頭攢動
  • 氣象科普:閃電現象種類
    氣象科普閃電現象種類閃電的類型閃電通常分為無聲放電和閃電兩類。閃電本身又可以分為片狀閃電、線狀閃電、鏈形閃電和球形閃電等。最常出現的一種無聲放電是被叫做「愛爾馬聖火」的。氣象科普:暴雨預警信號氣象科普:遇到暴雨怎麼辦?氣象科普:我們應該怎樣躲避雷電氣象科普:什麼是強對流天氣?氣象科普:在室內如何防雷擊
  • 氣象科普:2020年或將成史上最熱年份
    氣象科普2020年或將成史上最熱年份據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最新計算數據表明,截至7月底,2020年溫度已高居史上第二位,以0.07華氏度的差距僅次於2016年,來自不同團隊的研究人員也給出高概率結果,2020年或將超越2016年成為史上最熱年份。
  • 遼寧:小學生探索氣象奧秘開啟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3月17日的瀋陽市氣象科普館熱鬧非凡,充滿好奇心的參觀者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世界氣象日期間,遼寧氣象部門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  3月17日,在工作人員的組織下,來自瀋陽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少年新聞學院遼寧分院的學生及部分學生家長共同走進了瀋陽市氣象科普館,參與探索氣象奧秘活動。
  • 重慶市氣象科普館解說詞
    科普館依據現代建館理念,遵循「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實用性」的設計思路,以互動形式為主,解說詞詳細介紹了每一個展項的內容及原理,實現寓教於樂的科普目的。  重慶市氣象科普館依據現代建館理念,遵循「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實用性」的設計思路,以互動形式為主,實現寓教於樂的科普目的。
  • 濟南市氣象科普館
    原標題:濟南市氣象科普館來源:中國氣象報濟南市氣象科普館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山東省氣象局、濟南市科協主辦,濟南市氣象局承辦
  • 科普氣象知識
    近日,位於柯橋區氣象局內的氣象災害展示與體驗活動站迎來了首批參觀者,在「小球大世界」項目上,當大家通過光影技術,在直徑2米左右的碳纖維球體上,看到立體展現出來的氣象實時雲圖、全球地形地貌、全球衛星雲圖等內容時,紛紛驚奇不已。在天氣預報影視製作室,參觀者又體驗了一回「我是氣象播報員」,用一本正經、活潑搞怪、優雅含蓄等方式錄製了多版本的天氣預報。
  • 益陽氣象|2020全國科普日&氣象科普知識競答
    -益陽氣象-今天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氣象科普知識競答啦~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主題為「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時間為9月19—25日,立足面向基層、服務發展,充分展現氣象科技工作者在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方面的擔當與作為,廣泛開展「多陣地、多戰線、廣覆蓋、齊參與
  • 中國氣象局談雲南丘北縣兒童被雷擊事件:氣象部門將加強科普
    中國氣象局談雲南丘北縣兒童被雷擊事件:氣象部門將加強科普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8-08-02 16:11 來源
  • 氣象科普進校園的意義
    20世紀 30年代初,經我國氣象科學的一代宗師竺可楨先生倡導,將學校小型氣象站引進了中小學校園。建國後 ,黨和國家非 常重視對青少年進行科學素質教育,在全國中小學校建立了 很多校園氣象站 ,便於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開展氣象科普活動。
  • 北海氣象:氣象科普進校園大手拉小手
    2020年11月18日和11月21日,北海市氣象局團支部聯合北海市海城區第二小學團支部開展「關心關愛未成年人·氣象科普進校園大手拉小手」系列主題活動,向學校師生們傳遞和普及氣象科學知識。系列活動通過氣象科普小課堂、贈送氣象書籍以及參觀北海天氣雷達站等形式開展。
  • 中國雷電APP上線 公眾能查詢未來兩小時雷電預報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報導4月30日,一款名為中國雷電的APP正式面世,公眾可以查詢自身所在地未來2小時精確到10公裡的雷電預報。APP用一句話告訴用戶未來2小時雷電有無、強弱和頻次;還可以疊加加油站、景區和公園等信息,演示分鐘級雷電分布。
  • #雲上逛氣象博物館# 59萬人次「雲上」打卡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氣象萬千」、感受氣象科技,中國氣象報社和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手十三家氣象博物館、科普館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帶全國網友「雲看展」。直播風格多種多樣、各具特色,著實讓人眼花繚亂。
  • 恩施:中學生參觀氣象局探秘氣象知識
    12月6日,恩施市芳華中學組織七年級學生及家長走進恩施州氣象局,參觀了恩施州國家基準氣候站,恩施州氣象臺及氣象科普館。參觀活動包括實地參觀、工作人員講解和現場提問等環節。基準站的測報員為大家生動地講解了觀測儀器的使用技術、雷電和各種天氣現象的形成原因等;氣象臺的預報員講解了天氣預報如何製作出爐;氣象科普講解員演示了地球儀、防雹增雨火箭彈、手持測風儀的操作使用。
  • 【熱點名詞】雷電
    雷電是在雷暴天氣條件下發生的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或龍捲。雷電是怎樣產生的?產生雷電的條件是雷雨雲中有雷擊並形成極性。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力度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科普工作由辦公室歸口負責,設兼職科普工作人員兩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始終把科普教育工作當作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歷屆領導高度重視,持續加大衛星氣象科普工作的力度,尤其是2000年以後,中心擠出三樓有限的房間建成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展室,這在中國氣象局大院內是個首創。十幾年來,衛星中心不斷在展覽內容、展品設計等方面進行更換和補充,設置專職及兼職講解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