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出自唐代黃櫱禪師的《上堂開示頌》
疾風知勁草-李世民
一、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作為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我是從內心敬仰的。十裡長街送總理,那是無聲的敬仰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舉動。
有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為祖國的新生儲備知識儲備力量,並餘生守護愛惜她。
是什麼力量支撐的呢?如果你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你是否也會有周恩來總理的一腔熱血?哪怕只是添磚加瓦,發散自己的一絲熱量?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有人攜家帶口來回遷徙,只為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有人大發戰爭財,有人出走他國。但更多的人留了下來,是什麼支撐呢?
是信仰!是愛國的信仰支撐,才有那麼多的華夏兒女為了她拋頭顱灑熱血,面對死亡為什麼不怕?只是愛國這空洞的信仰嗎?不祖國的背後有養育並愛著自己的父母還有親人,甚至還有你的血脈,他們都還沒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有誰不會拋棄你,無論是戰爭還是飢餓?是你的家人,一個個家人的組合是什麼?是國家,是養育你的一片熱土。有首歌唱得很好「我們的大中國呀,好大的一個家」。
遠走他鄉就能有安穩的餘生?
當你有一塊金子,有一個富貴的人說「將金子給我,我會許你你想要的安穩生活」,而你的家人(溫飽都是問題,還時常有生命的危險)什麼也沒說只是殷切的看著你。你忍心自己吃飽穿暖安穩的度過餘生嗎?即便安心,你所以為的安穩生活真的安穩嗎?
當你的金子交出去後,你的安穩生活還有保障嗎?你是有多大的信任死死抱著這所謂的安穩呢?
是的你會不安,因為那不是你的家人,不是你的祖國,不能給予你安全的保障。有很多人可能連家都沒有,只能借居在別人家,身份或者認同感能與真正的家人一樣嗎?顯然肯定不一樣。
如果真有一視同仁的,那種情誼倒不如說是「無情」,自古多情空餘恨。就像有很多個兄弟姐妹的家庭,兄妹之間得到的愛會一樣嗎?一樣少得可憐。就像浮萍沒有根。
是「家」給了我們力量
家有「小和大」,小家就是家庭,大家大到一個村莊,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周恩來總理看到了無論大家還是小家都是處於動蕩之中,才有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魯迅起初是一名醫生,甚至留學到日本學習先進的醫術,是什麼讓他棄醫從文,因為他看到了國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醫術只能救有限的人,他也是抱著他的家能安穩,才有了棄醫從文。
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是什麼讓我們面對買房買車以及存款而忍受加班熬夜,起的最早回來卻已半夜,都沒有看到溫暖的太陽,因為我們起得比太陽早,睡的比太陽晚,只是為了有更好的生活,家人都能幸福的生活,這是我們不曾放棄的理由,也是支撐我們的力量。
我們希望父母安度晚年,能享受天倫之樂,能在病痛折磨的時候有錢治病:我們希望孩子能不落於人後,希望孩子健康地長大。這一切的基礎在於我們有大環境的支持,有國才有家。
作為90後,出生在和平年代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國家正在逐漸強大起來,我們看到的是逐步強大的她,卻忘記了她的曾經,更確切地說是情感,有些忽略了。但我們卻覺得開心,我們的國家沒有戰爭,我們能安穩的睡覺。
家給了我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