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外爾費米子 可用於手機電池和量子計算機

2020-11-22 觀察者網

聽說過「上帝粒子」,那你聽說過「幽靈粒子」嗎?中國科學家今日公布的成果顯示,他們成功捕捉到一種困擾物理學家近一個世紀的「幽靈粒子」——外爾費米子(Weyl費米子)。至於有什麼用?這項成果可以解決手機待機時間短的問題,比如,可以實現手機電池一年充一次電。

科學家把基本粒子分為玻色子和費米子兩大類,費米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外爾費米子被稱為預言中的奇特粒子,是當今凝聚態物理最前沿的研究對象之一。如今,被中國學家證實了。

7月20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發布消息:他們發現了具有「手性」的電子態——外爾費米子。這是國際上物理學研究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對「拓撲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機」等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物理所表示,中國科學家的這一發現,從材料理論預言到實驗觀測都是獨立完成。

1929年,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赫爾曼·外爾(H. Weyl)最先提出了這種無質量(即線性色散)的粒子——外爾費米子——無質量電子可以分為左旋和右旋兩種不同「手性」。但是86年來實驗從未觀測到。 

為了能夠找到它,全世界的科學家爭相創造可能存在外爾費米子的人工環境。

中科院物理所戴希研究員在博客上表示,他的同事翁紅明等人年初找到了鉭砷晶體(TaAs)等四種非磁性的外爾半金屬材料,是取得進展的關鍵。翁紅明在接受採訪時說:「你可以將外爾費米子想像成一個極小的、只有一個磁極的磁棒。」

翁紅明說,在自然界中,無論你將磁鐵切割成多小,它始終都帶有南北兩個磁極,磁場在磁極之間流動。作為僅有一個磁極且沒有質量的粒子,外爾費米子能夠完成諸多當前科技不可企及的任務。

翁紅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TaAs材料在1960年代就有研究文章,但沒有人意識到上面有外爾費米子。我們這一發現的難度在於,從那麼多材料中找到合適的,猶如大海撈針,必須對外爾費米子和材料物理性質都有相當認識才行。」

2012年和2013年,中科院物理所的理論研究團隊首次預言在狄拉克半金屬中可實現無「質量」的電子。

翁紅明的發現2014年12月31日提交電子預印本(Arxiv)網站後,這一結果立刻引起了實驗物理學家的重視,國際上許多研究組開始了競賽般的實驗驗證工作。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團隊都試圖在TaAs中找到外爾費米子。

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赫爾曼·外爾

這是一場激烈競爭。普林斯頓大學團隊和中科院物理所團隊幾乎同時宣布成功。中科院物理所的最新成果將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物理》雜誌上。

英國皇家化學協會網站7月16日報導說:「有兩個國際研究組聲稱發現了電子學的基本建築單元——外爾費米子。」

中科院物理所的陳根富小組首先製備出了具有原子級平整表面的大塊TaAs晶體,而外爾費米子就藏身於這種晶體中。隨後物理所丁洪小組利用上海光源「夢之線」的同步輻射光束照射TaAs晶體,使得外爾費米子80多年後第一次展現在科學家面前。

外爾費米子的發現將極大地推進未來技術的發展,據介紹,具有「手性」的外爾費米子的半金屬能實現低能耗的電子傳輸,有望解決當前電子器件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所面臨的能耗問題。同時外爾費米子也受到對稱性的保護,可以用來實現高容錯的拓撲量子計算,製造比現在的超級計算機運行速度更快的量子計算機。

當前的電子設備充電套路是電子流通過電線和電路進入設備。這些粒子不僅笨重、不易控制,還會導致能量流失。如果我們用外爾費米子將之置換掉,一個費米子裝置就能夠保證電流幾乎不流失,並且能保證在幾乎不損耗能源的情況下完成高功率計算。

含有外爾費米子的材料能夠充當超導體,因而也可應用到量子物理學領域。這種材料能夠保持長時間的量子態,而不受或很少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這使它成為打造一臺實用、高容錯量子計算機的熱門材料。

製造這樣一臺設備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過去曾被用來進行量子計算的光子等粒子的量子態所具有的脆弱性。電磁幹擾或物理幹擾可以輕鬆地導致粒子失去或改變量子態,並打亂它們本應進行的計算。

翁紅明說:「不幸的是,外爾費米子這樣精美的粒子並不存在於我們的三維世界裡。只能在另一個與我們這個世界『相反』的世界裡尋到它的芳蹤。」

「不是通過大型粒子加速器,而是簡單地在晶體裡發現了新的粒子現象。這或許對其他實驗有啟發:凝聚態物理裡,通過一些低能激發,可能產生高能物理範圍的粒子行為。」翁紅明說,下一步他們將試著尋找「拓撲超導」等新物理現象。

延伸閱讀:

中外物理學家的科學競賽——「外爾費米子」的發現之爭

外爾費米子,是當今凝聚態物理最前沿的研究對象之一。

7月18日,一則消息引起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戴希的注意。消息稱,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扎伊德·哈桑領導的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外爾半金屬中造出了外爾費米子。

事實上,在戴希看來,是以中科院物理所為主的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理論計算發現這種半金屬,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發現了外爾費米子的存在。

戴希在這條消息下的評論中,認為這場風波屬於「科學界的競爭」,是尋找「外爾費米子」的科學競賽。


實驗:激烈的國際競爭

在物理學界,一個通過理論推導和公式推算出的結論必須通過實驗驗證才能被承認。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翁紅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沒有實驗證實,便不能稱之為『發現』。」

提到「外爾費米子」理論,則要追溯到1928年,狄拉克提出描述相對論電子態的狄拉克方程。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H. Weyl)指出,狄拉克方程質量為零的解描述的是一對重疊在一起的具有相反手性的新粒子,這就是「外爾費米子」。

但是,80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沒有在實驗中「發現」外爾費米子。直到2015年1月初,依據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方忠帶領的研究組的理論預言和材料計算結果,中科院物理所陳根富小組製備出了具有原子級平整表面的大塊砷化鉭(TaAs)晶體,中科院物理所丁洪小組利用他們不久前在上海光源建成的「夢之線」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實驗站上對TaAs晶體進行測量,首次觀測到外爾費米子的特徵性現象——表面費米弧。

該實驗小組成員錢天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通過『夢之線』探測從材料中激發出來的電子的能量和動量,就能反推出晶體材料的電子結構。」只要觀測到費米弧,就能斷定外爾費米子的存在,即從實驗上「發現」了這種奇特的粒子。

2月16日,這個實驗小組在物理學界知名的學術交流網站arXiv上,公開了費米弧的發現,宣布外爾費米子被發現,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團隊被認為揭開了80多年來的世界之謎。

「arXiv網站是物理學界影響力非常大的學術交流網站,其張貼文章的高質量使這家網站在谷歌學術評價上的影響因子甚至超過了許多傳統學術期刊。」翁紅明說。

幾乎同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哈桑的兩個實驗小組也在arXiv網站上公開了類似的研究成果。

2月17日,丁洪研究小組把這項學術成果提交給了《科學》雜誌。然而,7月16日,《科學》雜誌在線刊登了哈桑小組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成果,而中國科學家的論文被意外拒稿。哈桑在電子郵件中回復《中國科學報》記者:「我們將實驗成果向《科學》雜誌投稿,審稿中沒有收到修改意見。」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該論文在未作修改的情況下被在物理學界極具影響力的《物理評論X》接受發表。隨後,丁洪研究小組又在瑞士光源觀測到TaAs中的外爾點及其附近的四維外爾錐,這是外爾半金屬的另一個根本特性,該研究成果也即將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

理論:中國人的原創

在理論上,中國科學家的原創工作更毋庸置疑。正是中國科學家在拓撲半金屬領域中開創性的理論工作,為外爾費米子的產生和觀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根據此前的理論研究,外爾費米子可能在「外爾半金屬」中被觀察到,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尋找外爾半金屬。

2011年,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萬賢綱與幾名國際研究者合作,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一種複雜磁結構的銥氧化物可能是外爾半金屬。同年,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團隊也預言鐵磁尖晶石HgCr2Se4也可能是外爾半金屬。但是由於磁性材料的複雜性,這兩個理論預言的實驗驗證都變得非常困難。

為此,長期從事理論計算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方忠研究組一直想尋找一種非磁外爾半金屬。2012年、2013年兩年裡,他們及合作者先後從理論上預言鈉三鉍晶體(Na3Bi)和三砷化二鉻晶體(Cd3As2)是狄拉克半金屬,裡面存在三維無質量狄拉克電子,由一對重疊在一起的具有相反手性的「外爾費米子」構成。

2014年,他們跟實驗組合作,先後發表一篇《科學》和《自然—材料》論文,證實了理論預言,被稱為首次發現「三維版本的石墨烯」。這為實現相互分離的手性外爾費米子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而且使拓撲半金屬領域的實驗研究成為可能,極大推動了拓撲半金屬領域的進展。

該理論團隊成員翁紅明從發表於1965年的一篇實驗文獻中受到啟發,並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初步認定砷化鉭(TaAs)晶體等同結構家族材料可能是外爾半金屬。這類材料能夠合成,並且沒有磁性,打破了中心對稱,是實驗製備、檢測都非常便捷的絕佳材料。

經過跟戴希、方忠等合作者進行了數月的周密計算和數學證明後,他們更加確認這一結論。2014年12月31日,他們將此理論預言在arXiv網站率先向全世界公開。該成果立即受到同行的關注,包括中科院物理所、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在內的國際上眾多實驗小組都投入到了競賽般的實驗驗證工作中。這項理論成果於今年3月17日在《物理評論X》雜誌正式發表。

1月5日,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團隊收到了來自哈桑小組的一封信。信中告知,他們也有類似的工作,並也將當時尚未發表的論文張貼在arXiv網站上。

哈桑給《中國科學報》記者的回信中,強調了這篇論文的重要性,並稱「這篇論文於2014年11月提交給《自然—通訊》雜誌,比中國科學家的結果早很多」。

記者調查後發現,這篇論文在2015年4月30日才被期刊正式接收,最終在2015年6月12日刊發。這已經是在中科院物理所團隊的工作發表近3個月之後。翁紅明表示:「哈桑小組在這篇文章中使用了我參與開發的計算軟體包,並引用了以我為第一作者於200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

在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該領域研究者看來,哈桑的這篇理論預測文章,更像是「憑空冒出」,「甚至沒有給出嚴格的數學證明,僅僅是一個預言。」這名研究者表示,加上兩項研究在arXiv網站公布的先後順序,讓人不禁懷疑,哈桑小組的工作是否完全獨立。

思考:如何贏得全局

在國際同行眼中,中國科學家的這一發現,從材料理論預言到實驗觀測都是獨立完成。

早在今年2月底,三個小組公布發現外爾費米子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shivin Vishwanath教授便在Journal Club for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以「實驗觀測外爾半金屬」為主題,對三家獨立實驗工作進行評述。

今年7月16日,英國皇家化學協會的Chemistry World在獲知美國《科學》雜誌接受了兩個美國小組的工作後,則作為第三方科學媒體報導了包括我國科學家的工作在內的三家各自的獨立發現。

對於在基礎科學領域搶佔先機,中國科學家也在這件事上有了新的體會。錢天指出,首先,要加快建設我國自己的大科學裝置。「我國大科學裝置起步較晚,十多年前,還處在購買商業設備開展測量的水平。」他說。

2014年8月,中科院啟動「率先行動」計劃,具體改革措施之一,便是啟動研究所分類改革,其中包括大科學中心。在這項改革的大框架下,於去年10月底建成的上海光源的「夢之線」在發現外爾費米子的實驗中立下汗馬功勞。目前,「夢之線」的各項技術指標處於世界先進行列。

此外,也有學者指出,應當辦好我國自己優秀的學術期刊,如果我國在相關領域也有影響力大的高水平學術期刊,中國科學家的學術成果發表便不再受制於人,雖然科學成果的重要性並不依賴於最終發表的期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費米子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費米子   本報北京6月20日電(記者 邱晨輝)繼「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之後,中國科學家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又迎來一項重大突破。
  • 我國發現幽靈粒子 和鋁離子電池可讓手機逆天
    我國發現幽靈粒子了,真的是很給力啊,因為要知道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爭相創造可能存在它的人工環境。你問這種東西有什麼用?用處大了,舉個例子它可以實現手機電池一年充一次電。我國發現幽靈粒子了,不知如果它和鋁離子電池結合是不是手機就可以逆天了。
  • 中科院被《科學》拒稿,讓普林斯頓「先」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過去幾天,一則中國科學家發現「外爾費米子」的消息在媒體引起關注,更有媒體聲稱,該發現能實現智慧型手機一年充一次電(此為誇大,下文將作解釋)。而在這一重大發現的背後,又一樁科學公案正在發酵。 7月16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扎伊德·哈桑團隊的實驗成果,該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了「外爾費米子」。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費米子——三重簡併費米子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等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突破傳統分類的新型費米子——三重簡併費米子。這是繼「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之後,中國科學家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的又一項重大突破。該項研究成果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    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可分為玻色子和費米子。現有的理論認為宇宙中可能存在三種類型的費米子,即狄拉克費米子、外爾費米子和馬約拉納費米子。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手性費米子—新聞—科學網
    在相對論物理中,手性是指無質量粒子的自旋和動量方向平行或者反平行,儘管90年前理論預測了存在無質量手性費米子——外爾費米子,但它們作為基本粒子的存在尚未經過實驗證實。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錢天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固體中,一些材料的體態電子結構因某些對稱性或者拓撲的保護致使能帶交叉時不會雜化,出現能帶簡併。這個特徵介於金屬和絕緣體或半導體之間,屬於半金屬材料,也被稱為拓撲半金屬。
  • 中國科學家捕捉到「幽靈粒子」 只有一個磁極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3日報導,這項突破性的發現將極大地推進未來技術的發展,例如比目前的超級計算機運行速度更快的量子計算機以及能夠實現一年一充電的智慧型手機。只有一個磁極報導說,中國科學院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稱,經過多年研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忠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證實了外爾費米子的存在。
  • 手機待機1年?中國科學家捉到"幽靈粒子"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中國的一個研究小組聲稱,他們成功捕捉到一種困擾物理學家近一個世紀的「幽靈粒子」(即外爾費米子)。這項突破性的發現將極大地推進未來技術的發展,例如比目前的超級計算機運行速度更快的量子計算機以及能夠實現一年一充電的智慧型手機。
  • 量子粒子大觀:狄拉克、外爾和馬約拉納
    美國科學家近日宣布,他們已經找到了這種神秘莫測的粒子,這不僅有助於量子計算機的研製,還有助於科學家們進一步弄清暗物質的性質。」其實當時普林斯頓的美國科學家發現的並不是馬約拉納費米子,而是馬約拉納零能模。(到底有沒有真的發現馬約拉納零能模目前還有爭議。)馬約拉納零能模有助於量子計算,但和暗物質毫無關係。
  • 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
    外爾半金屬的費米面有且僅有孤立的能帶交叉點構成,因而其低能激發的準粒子可以用描述外爾費米子的外爾方程來刻畫,具有外爾費米子的零質量、確定手性等特徵。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的途徑。
  • 科學家發現幽靈粒子 手機有望一年一充電
    科學家發現幽靈粒子 手機有望一年一充電  這項突破性的發現將極大地推進未來技術的發展,例如比目前的超級計算機運行速度更快的量子計算機以及能夠實現一年一充電的智慧型手機。作為僅有一個磁極且沒有質量的粒子,外爾費米子能夠完成諸多當前科技不可企及的任務。  外爾費米子的發現給智慧型手機帶來的影響尤其顯著,可以解決智能電子設備待機時間短、電量消耗快的問題。  當前的電子設備充電套路是電子流通過電線和電路進入設備。這些粒子不僅笨重、不易控制,還會導致能量流失。
  • 進展 | 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
    外爾半金屬的費米面有且僅有孤立的能帶交叉點構成,因而其低能激發的準粒子可以用描述外爾費米子的外爾方程來刻畫,具有外爾費米子的零質量、確定手性等特徵。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的途徑。
  • 進展|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
    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的途徑。固體中的外爾費米子準粒子還具有不同於真空中真實粒子的獨特物理性質和新奇現象,譬如費米弧和手性反常導致的磁阻效應、內稟反常霍爾效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因此,首個非磁性外爾半金屬TaAs家族材料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極大地推動了外爾半金屬的研究進展。
  • 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研究獲進展
    固體中的外爾費米子準粒子還具有不同於真空中真實粒子的獨特物理性質和新奇現象,譬如費米弧和手性反常導致的磁阻效應、內稟反常霍爾效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因此,首個非磁性外爾半金屬TaAs家族材料的發現具有重要科學意義,推動了外爾半金屬的研究進展。另一類破壞時間反演對稱性的磁性外爾半金屬在近期也得到了材料實現和密切研究。
  • 外爾費米子與鐵磁自旋波共舞研究獲進展
    外爾半金屬的費米面有且僅有孤立的能帶交叉點構成,因而其低能激發的準粒子可以用描述外爾費米子的外爾方程來刻畫,具有外爾費米子的零質量、確定手性等特徵。雖然自由粒子形式的外爾費米子至今未能被實驗確認,但在外爾半金屬中卻能夠實現外爾費米子形式的準粒子,這為研究外爾費米子的行為提供了新途徑。
  • 幽靈粒子不再神秘 丁洪教授未來論壇揭秘外爾費米子
    微觀世界的一次突破性發現,是否會引發智慧型手機和計算機領域的革命?最近,中國科學家發現外爾費米子的消息,激起了大眾的強烈興趣。9月12日,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丁洪教授,將做客由未來論壇主辦,百度新聞聯合主辦的「理解未來系列講座」,揭秘「幽靈粒子」——外爾費米子的發現歷程和應用前景。 外爾費米子是德國科學家威爾曼·外爾在1929年預言的,此後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物理學界一直沒有放棄對它的探求。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
    繼「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外爾費米子」之後,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的科研團隊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又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觀測到三重簡併費米子,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
  • 科學家在實驗室首次造出無質量外爾費米子—新聞—科學網
    他們表示,新粒子擁有的獨特屬性為下一代電子設備奠定了基礎,也將有助於量子計算機領域的研究。 科學家們認為,存在著狄拉克、馬約拉納和外爾三種費米子,迄今已在粒子加速器內發現了前兩種費米子的證據,但始終沒有獲得第三種費米子的「蛛絲馬跡」。科學家們認為,外爾費米子沒有質量,可能是包括電子在內的其他亞原子粒子的基本組成部分。
  • 為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新方向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費米子
    固體材料中實驗發現的三種費米子:四重簡併的狄拉克費米子(左)、兩重簡併的外爾費米子(中)、三重簡併的新型費米子((資料圖片)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發現了突破傳統分類的新型費米子——三重簡併費米子,為固體材料中電子拓撲態研究開闢了新的方向。這一成果於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可分為波色子和費米子。現有理論認為,宇宙中可能存在3種類型的費米子,即狄拉克費米子、外爾費米子和馬約拉納費米子。
  • 科學家發現外爾半金屬中巨大熱導率量子振蕩和手性零聲的證據
    X)報導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實驗室博士項俊森、研究員孫培傑和超導實驗室研究員陳根富團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戴希,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宋志達等人關於外爾半金屬TaAs的巨大熱導率量子振蕩的合作研究結果。實驗表明,TaAs在低溫下具有和電導率量子振蕩相同頻率的、清晰的熱導率量子振蕩。這說明二者在本質上都起源於磁場下電子態所形成的朗道能級。
  • 進展|外爾半金屬中巨大熱導率量子振蕩的發現和手性零聲的證據
    X)報導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實驗室項俊森博士、孫培傑研究員和超導實驗室陳根富研究員團隊,香港科技大學戴希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宋志達博士等人關於外爾半金屬TaAs的巨大熱導率量子振蕩的合作研究結果。實驗表明,TaAs在低溫下具有和電導率量子振蕩相同頻率的、清晰的熱導率量子振蕩。這說明二者在本質上都起源於磁場下電子態所形成的朗道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