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聖誕節有關的植物,槲寄生,你不知道的故事,這種到處可見的植物,竟是國外最受歡迎的聖誕飾品,還是索吻神器
冬至過了,湯圓、餃子也吃了,可南方的冬天卻遲遲羞澀著臉,20多度的氣溫,讓人還以為是秋天呢!其實植物比我們還要敏感,在這樣反常的季節裡,它們的生物鐘也跟著紊亂了,在冬日裡依然生機勃勃。據說這種植物是國外最受歡迎的聖誕飾品之一,雖然咱不過洋節,但今天是聖誕節,就寫個跟聖誕節有關的植物吧!
這種植物就叫「槲寄生」。你或許對「槲寄生」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它出現在不少文學作品裡,也出現在歐洲一些神話傳說裡。那槲寄生跟聖誕有什麼關係呢?在國外,尤其是基督教勢力大的國家,有這樣一個說法「公開親吻你喜歡的人」,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在聖誕節的槲寄生下,因為按照他們的習俗,這個接吻的請求是不能拒絕的。相傳男生可以親吻任何站槲寄生下的女子,如果她拒絕了,明年就會嫁不出去。
槲寄生是一個大家族,有100多種植物,主要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很多地方都可見,顧名思義,「槲」是槲樹,泛指殼鬥科的櫟屬植物,「寄生」則是說它們是長在槲樹上的寄生植物。而在槲寄生下接吻對於基督徒來說也是個外來的習俗。據說這一習俗源自北歐的凱爾特民族。凱爾特的德魯伊們在老橡樹上發現了槲寄生,這種結合被認為是永久性的,因此在古老的信仰中,槲寄生代表兩性結合、多子多孫的預兆。他們認為如有女子偶爾經過或站立於槲寄生懸掛的地方,旁邊的男子便可走上前去親吻她。
到了18世紀,槲寄生儀式才被納入到了世界各地的聖誕節慶典中,人們認為槲寄生可以帶來好運,因此槲寄生便成為了聖誕節最受歡迎的裝飾品之一。後來在英國發展出了在槲寄生下親吻的習俗,並一直延續至今。如果一對情侶站在槲寄生裝飾下,且槲寄生球仍然有漿果,他們就必須親吻,並將一個漿果將從球中取出。
我們都知道,絕大多數植物都有正常的根、莖、葉,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通過光合作用製造養料,自然生長,我們稱之為自養型生物;那麼一些另類的植物,它們或是異養型生物,完全不勞而獲,或是半自養型生物,既不勞而獲,又自食其力。比如我們熟悉的菟絲子就屬於前者,完全依靠吸收寄主的養料生活,這種完全異養型的生活方式叫做「全寄生」。
槲寄生則屬於後者,它長在寄主的樹幹或枝條上,根扎在枝條內部,吸收寄主的水分和無機養料,但莖葉又含有葉綠素,能夠自己進行光合作用,這種半自養型的生活方式叫做「半寄生」。桑寄生也是半寄生的一種,它與槲寄生本來是一家,後來的分子系統學研究結果顯示,槲寄生類與檀香的關係更近,因此被轉移到了檀香科。
雖然槲寄生和桑寄生分家了,但在果實傳播的策略上,兩者是一樣的,都靠鳥類傳播果實。它們的果實大都色彩鮮豔,有白色、黃色、紅色、橙色等,而且晶瑩剔透,其中包含一粒種子。鳥兒視力很好,在空中能夠很容易地看到樹上掛的槲寄生果實,然後飛過去飽餐一頓。
不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槲寄生的果肉雖好吃,但黏性很大,等到鳥兒拉便便的時候,部分未消化的果肉就連同種子黏在了它們的屁股上,甚至還會拉絲。鳥兒必須想辦法擺脫這個討厭的累贅,最便捷的方法是找一根樹枝去蹭,蹭來蹭去就把種子黏到了樹枝上。種子隨後就在樹枝上萌發,這棵樹就成了它的寄主。
槲寄生對寄主並沒有特別的選擇,它寄生什麼樹種,完全取決於鳥類把種子蹭到什麼樹上。在一片森林裡,如果鳥的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就說明這裡的槲寄生和桑寄生種類也多,反之亦然。在我國,槲寄生的分布也很廣,南北地區都十分常見,尤其在北方的冬天,那些喬木樹種落葉之後,槲寄生是最容易被人發現的。
因為我國沒有聖誕節裝飾的市場需求,很多地方的樹上槲寄生都是枝繁葉茂的,根本數不清上面有多少個槲寄生漿果。但在外國竟然成了索吻神器,這個習俗聽著是很浪漫,但是福利還是危險就見仁見智了。不過,我想說的是「槲寄生下接吻的人並不知道,他們頭頂上是鳥屁股拉的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