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之「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2020-12-06 阿強的第二人格

原文第9、10句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出自《三字經》、王應麟

原文註解

把孩子生下來,包他吃喝、卻不教他做人是父親的過錯。老師的教育以及管教不嚴格,是因為其懶惰。

作者見解

第9句:

前面一句話也好理解,生、養而不教,是父親母親的過錯。為什麼我這裡說母親?因為母親的愛並不過錯,但是她的溺愛卻會害死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孩子父親在外忙沒時間教孩子的情況。

其實古話有古代的環境背景。現代有現代的背景,很多地方都有差異的地方。很多道理如果一字不動的照搬很容易導致一些問題。

我們很多家庭的父親都外出打工,有的甚至父親母親都出去了,只剩下爺爺奶奶帶。老一輩管飽沒問題,但教孩子上,說實話真的不擅長。

即便是單獨的母親在家中照料孩子,也是一樣的。 母親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的學習。女人因為孩子一動氣,八九成就是打、罵和埋怨。被罵的越多孩子越自卑,甚至於有隔閡,和父母有代溝。

至於說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了解和解決它,我的其他的文章有寫,有興趣的可以去翻一翻,有一些文章是思想啟迪用的的,也有些文章是建議和方法。

第10句:

以前的「師」和現代的師是有區別的,以前的「師」是一份光榮的職業,「師」不僅管學習,還教禮儀禮貌、教學生做人等等一些事。

現在的老師對於很多人來說其實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所以《三字經》的這句話拿到今天來看的話。有些地方是有差別的。所以,我們只需要了解大概什麼意思就行了。

現在老師只教知識,不教做人。其實也不分懶不懶惰。大多數人是為了賺錢貼補家用的,為自己考慮。唯一的就是苦了孩子,各種補習班多的要死,要說孩子累其實也有一部分原因在其父母身上。父母其實都患了「過於關心孩子前程焦急症」。

學鋼琴、小提琴、美術班、音樂班、甚至於更過分的我曾從網上見過小朋友演戲。這所有的所有不過是有些心術不正的或者為了生計的人為孩子父母設的套。來騙孩子父母的錢,真的有沒有用,心裡沒點數麼?

社會上一切的一切其實都是做人。做事能力重要,但永遠,做人排在做事前面。並且做事也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為人。想教孩子這這那那,還不如先教孩子做人。要是孩子人格有問題。等你老了他會不會多看你一眼,關心你,很難去保證不是麼?

結尾語

本篇寫了父親母親教導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古代老師的作用(可以不考慮這個話題)。

希望本文能對你們有一定幫助。如果喜歡的話可以轉發點讚加評論。

相關焦點

  • 《三字經》英文版神翻譯,美哭了!
    《三字經》英文版神翻譯,美哭了! 釋義: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只是後天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有了習性的差別。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 浙大教授鄭強:中國孩子不差啊,為什麼他成年了就不行了?
    「中國孩子跟別國孩子一起玩都不差,為什麼他成年了就不行了?」浙大鄭強教授一席話,驚醒夢中人。「我特別希望新聞媒體搞什麼訪談,能不能把幼兒園老師安排跟我們坐在一起?」「為什麼?你看我們的少年不差啊!中國的小孩跟任何一個國家的小孩玩,都不差!」「他為什麼成人了就不行?我們中小學教育、特別是幼兒園教育,它特別摧殘我們中國男孩的自尊心和責任感。」「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他們叫什麼?我們現在的教育觀念在哪裡呀?我們已經成為了我們有很多老師謀生的手段!他已經不再搞教育了!」
  • 三字經,古詩詞,聲律啟蒙,成語故事,國學啟蒙到底應該怎麼做?
    (溫馨提醒,文章很長,經典引用部分可以略讀)三 字 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部分節選)《三字經》為宋代進士王應麟所作,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
  • 學位論文一字不落抄襲誰之過?
    所謂「教不嚴,師之惰。」學生論文抄襲,主體責任當然在李銳自己。根據吉大相關規定,李銳被撤銷學位,收回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恐怕只是遲早的事,這也是其咎由自取。不過,作為李銳的研究生導師,伍鐵如教授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研究生論文抄襲,既說明部分研究生學習態度不夠端正,也暴露出部分高校研究生導師沒有盡到指導責任。
  • 擇師而教之,擇善而從之
    (晉襄公)做老師,徵詢胥臣的意見:「吾使陽處父傅護也而教誨之,其能善之乎?」……」(《國語·卷十·晉語四》)擇師而教,擇善而從是盡人皆知的道理,這並不新鮮。像晉文公這樣歷經流亡逃難之後才得以獲得權柄的諸侯對擇師的謹慎是有切身體會的,當初逃難之時若非得力於一批忠勇之士自己也不可能有重見天日的機會,成就功業絕不僅僅是因為幸運,至關重要的還是才能,特別是發現人才駕馭人才的才能。逃難磨礪了晉文公也成就了晉文公的唯才是舉的豁達胸懷,寬宥了曾經追殺自己的寺人批就是他走向王霸的標誌。
  • 和中山大學教師王曉瑋之輩談師德,是個沉重的話題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與師,從來都是聯繫在一起的。所以,身為師者,更加要注重師德。所以天地之後,是君是帝王威權,威權之後是父母,父母之後是老師。這幾個次序關係,是中國人傳統中禮敬之大者。中國古語常說,天子沒有家事。
  • 學子講壇丨銀河之巔 ——讀阿西莫夫《基地》有感
    銀河之巔——讀阿西莫夫《基地》有感192229  喬千容  「浩瀚的宇宙,往往給予人們神秘的色彩,一望無際的盡頭,是否存有第二地球?」躺在璀璨的星空下,你是否會產生對群星的敬畏與無限的遐想?在未來裡,這些東西是那樣奇幻而神秘;但更令我驚訝的是作者行文之流暢,完全沒有科幻的「不真實感」。它像是令人熱血沸騰的行進曲,用科技的手段來譜寫人類銀河時代最偉大的傳奇。書中湧現出的一批批英雄人物,他們身上無一不閃耀著正義之光。穿梭於銀河帝國,矗立在銀河之巔,遙望著數不清的星系,阿西莫夫會帶你走進一個神秘莫測的未來世界!
  • 追其行 引其趣 啟其蒙——觀《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有感
    能把最精彩的部分留給後人,即使過去很多年,它依然滿滿當當,依然斷不了、舍不下、離不開。通過這部電影,讀懂思想之精華,傳承文化之偉大。送走詩情畫意的五月,迎來流光溢彩的六月,今天正值「六一」兒童節,讓我們帶上童真與雅趣,一起回味陳鶴琴「活教育」的思想旅程吧!
  • 失敗是成功之母,誰是成功之父?
    知道你們今天都會炫父。 作為信息科技俱樂部的小小少年,我也忍不住來炫耀一下厚實的家底。話不多說,看看你都認識下面哪些爸爸。 電 報 之 父 塞繆爾·莫爾斯
  • 古裝劇"穿幫"多 秦人教<三字經>唐朝就有宋體字
    《楚漢傳奇》:  書童竟讀《三字經》  劇中諸多史實性錯誤先後被網友挖出。首先是劇中的臺詞,如稱趙高為「太監」———宦官被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又如有人向趙高匯報:「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了。」對此,網友笑道:「放到任何朝代,當政者都不會把造反稱為起義。」
  • 讀《波西·傑克遜與最終之神》有感
    《波西·傑克遜與最終之神》波西·傑克遜是個快16歲的中學生,他有嚴重的閱讀障礙和多動症,是混血者——海神波塞冬與人類女子的後代。4年前,命運使他來到了希臘諸神的世界,和一群夥伴開始了一次又一次冒險之旅。
  • 狼之道,狐之智,鷹之謀!大智慧!
    2、作為狼族中的一員,個體的優秀固然很重要,但是要想生存就必須和其他隊員團結合作,只有這樣,才能不被環境和社會所淘汰!3、無論是頭狼還是狼群中的一員,都具在主動承擔責任的精神,只有心中想著群體的利益,為群體付出,狼族才能自然穩定地成長,否則隨時都會被環境和社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