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刺槐
拉丁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
別稱:洋槐、刺兒槐
界:植物界 門:種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薔薇目
科:豆科 屬:刺槐屬
種:刺槐
刺槐樹幹和葉
落葉喬木,高 10~25 米;樹皮灰褐色至黑褐色,淺裂至深縱裂,稀光滑。小枝灰褐色,幼時有稜脊,微被毛,後無毛;具託葉刺,長達 2 釐米;冬芽小,被毛。羽狀複葉長 10~25(~40)釐米;葉軸上面具溝槽;小葉 2~12 對,常對生,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卵形,長 2~5 釐米,寬 1.5~2.2 釐米, 先端圓,微凹,具小尖頭,基部圓至闊楔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幼時被短柔毛,後變無毛;小葉柄長 1~3 毫米;小託葉針芒狀。
刺槐花
總狀花序,腋生,長 10~20 釐米,下垂,花多數,芳香;苞片早落;花梗長7~8 毫米;花萼斜鍾狀,長 7~9 毫米,萼齒 5,三角形至卵狀三角形,密被柔毛;花冠白色,各瓣均具瓣柄,旗瓣近圓形,長 16 毫米,寬約 19 毫米, 先端凹缺,基部圓,反折,內有黃斑,翼瓣斜倒卵形,與旗瓣幾等長,長約 16 毫米,基部一側具圓耳,龍骨瓣鐮狀,三角形,與翼瓣等長或稍短,前緣合生,先端鈍尖;雄蕊二體,對旗瓣的 1 枚分離;子房線形,長約 1.2 釐米,無毛,柄長 2~3 毫米,花柱鑽形,長約 8 毫米,上彎,頂端具毛,柱頭頂生。莢果褐色,或具紅褐色斑紋,線狀長圓形,長 5~12 釐米,寬 1~1.3(~1.7)釐米,扁平,先端上彎,具尖頭,果頸短,沿腹縫線具狹翅;花萼宿存,有種子 2~15 粒;種子褐色至黑褐色,微具光澤,有時具斑紋,近腎形,長 5~6 毫米,寬約 3 毫米,種臍圓形,偏於一端。花期 4~6 月,果期 8~9 月。
溫帶樹種。在年平均氣溫 8℃~l4℃、年降雨量 500~900mm 的地方生長良好;特別是空氣溼度較大的沿海地區,其生長快,幹形通直圓滿。抗風性差,在衝風口栽植的刺槐易出現風折、風倒、傾斜或偏冠的現象。對水分條件很敏感,在地下水位過高、水分過多的地方生長緩慢,易誘發病害, 造成植株爛根、枯梢甚至死亡。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喜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溼潤的壤土、沙質壤土、沙土或黏壤土,在中性土、酸性土、含鹽量在 0.3%以下的鹽鹼性土上都可以正常生長,在積水、通氣不良的黏土上生長不良,甚至死亡。喜光,不耐庇蔭。萌芽力和根櫱性都很強。
經濟價值
宜作枕木、車輛、建築、礦柱等多種用材;速生薪炭林樹種;花是優良的蜜源植物,種子榨油供做肥皂及油漆原料。
藥用價值
止血;主治大腸下血,咯血,吐血,及婦女紅崩;毒性。
園林價值
本種根系淺而發達,易風倒,適應性強,為優良固沙保土樹種。華北平原的黃淮流域有較多的成片造林,其他地區多為四旁綠色和零星栽植, 習見為行道樹。刺槐樹冠高大,葉色鮮綠,每當開花季節綠白相映,素雅而芳香。可作為行道樹,庭蔭樹。工礦區綠化及荒山荒地綠化的先鋒樹種。對二氧化硫、氯氣、光化學煙霧等的抗性都較強,還有較強的吸收鉛蒸氣的能力。根部有根瘤,有提高地力之效。冬季落葉後,枝條疏朗向上,很像剪影,造型有國畫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