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新進展!國科大最新科研動態有這些......

2021-02-13 中國科學院大學

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位於病毒表面,介導病毒與宿主細胞ACE2受體的結合,從而幫助病毒入侵和感染宿主,並因此成為許多疫苗和抗體藥物的靶點。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構域(RBD)與ACE2受體的結合能力比2013年的非典SARS-CoV病毒更強。然而,在刺突蛋白全長結構上的研究卻表明,新冠病毒的ACE2結合能力比非典SARS-CoV病毒弱。

為弄清楚這種差異的分子機制,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朱維良課題組通過計算模擬手段,研究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動態構象變化,計算了刺突蛋白在處於不同構象形態時的宿主ACE2結合能力,揭示了RBD結構域及全長蛋白與ACE2親和力差異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多個潛在的藥物結合位點。相關成果2020年12月4日在J. Phys. Chem. Lett.上發表。

冷凍電子顯微鏡研究表明,刺突蛋白具有多種不同的構象狀態,只有當其處於「向上」的打開狀態時,它的RBD結構才能與宿主ACE2受體結合。因此,刺突蛋白全長結構和局部RBD結構的ACE2結合能力差異可能與其構象的動態變化過程有關。研究人員首先通過他們開發的高效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NUMD及vsREMD,觀測到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從「向下」轉變到「向上」的構象變化全過程,並發現刺突蛋白需要打開到一定角度(52.2°)才能與宿主ACE2結合

在這一構象轉變中,作者還發現隨著刺突蛋白「向上」的角度越大,刺突蛋白與宿主ACE2的結合能力也變得越強。此外,相比SARS-CoV病毒,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呈現「向上」構象的比例更少,轉變成「向上」狀態的能壘也更高。這一結果表明,儘管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RBD結構域具有比SARS-CoV病毒更強的宿主ACE2結合能力,但新冠病毒更不容易從「向下」轉變成「向上」狀態,導致其全長結構的ACE2結合能力與SARS-CoV病毒相當或者更弱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國科大博士研究生(培養單位:上海藥物所)彭誠和朱正誕,通訊作者為國科大研究生導師徐志建副研究員和國科大博士生導師朱維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新突破!新進展!國科大最新科研動態有這些...
    創新引領發展科研驅動進步2020年末國科大科研團隊們助力五星紅旗首次在月球獨立展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與宿主親和力計算取得進展研發世界首臺深地實驗強流離子源系統揭示藏藥天然活性化合物的藥理作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科大2020年12月具體的科研動態和最新突破吧!
  • 新突破!新進展!中國科學院大學最新科研動態有這些
    創新引領發展科研驅動進步2020年末國科大科研團隊們助力五星紅旗首次在月球獨立展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與宿主親和力計算取得進展研發世界首臺深地實驗強流離子源系統揭示藏藥天然活性化合物的藥理作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科大2020年12月
  • 科研動態 | 北林大近期科研進展掃描
    >北林大水保學院鹽池站研究團隊在荒漠土壤微生物生態過程研究中取得突破北林大水保學院科研團隊在土壤侵蝕過程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北京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青年研究員在統計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北林大環境學院營養元素去除與回收科研團隊在新型衛生廁所系統研發領域取得新進展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一次課上,涉及電化學電池的效率問題,李院士便情不自禁地延伸到了自己的研究領域,深入淺出地從太陽能電池的材料、結構及性能等方面為同學們介紹起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展望了該研究的應用前景,並鼓勵大家今後能加入到他的實驗室,共同研究出高效的新材料電池。 「李永舫院士十分平易近人,上課也很風趣和活潑。」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1.12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合肥研究院等給出三種發光現象的統一解釋 2、工程熱物理所壓縮空氣儲能向心渦輪研究獲進展3、合肥研究院二維SnO2材料的理論預測研究獲進展7、研究發現丘腦底核在新發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1.30 星期一
    科研進展1、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2、地質地球所提出單點衛星方法分析磁繩結構 3、版納植物園在社會昆蟲上發現傳播性追逐威懾信號 4、金屬所等開發出高速列車關鍵構件疲勞壽命預測軟體系統 5、新疆天文臺在耀斑電子束能量損失及能譜演化研究中獲進展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17 星期四
    科研進展1、昆明動物所發現自發罹患帕金森2、天津工生所構建高效利用氫氣的大腸桿菌底盤細胞 3、海南島西南海域中華白海豚棲息地聲景研究獲進展4、青島能源所發展出聚酯的可控聚合和高效解聚新方法8、上海天文臺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其總質量的新方法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1.23 星期一
    科研進展1、物理所等提出狄拉克渦旋拓撲光腔2、聲學所提出一體化降噪與混響消除算法3、南京古生物所為寒武紀三葉蟲家族又添一新成員4、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5、化學所等發展出曲面印刷微納結構光子器件新策略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22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3、古脊椎所發現三疊紀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4、深圳先進院在高性能電磁屏蔽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5、超低暗電流高性能近紅外矽基光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6、力學所在多晶材料內耗峰值的尺寸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24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單原胞層強磁性鈷氧化物超薄膜的實現6、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7、新疆天文臺在基於Kepler數據的A型星耀發研究中獲進展8、昆明植物所等在杜鵑花屬植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9、水生所等在鞭毛膜蛋白N-糖基化修飾調控鞭毛粘附能力研究中獲進展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21 星期一
    科研進展1、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2、蘭州化物所實現超高強韌水凝膠3D列印 3、超高解析度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獲進展 4、聲學所構建一種現代航船輻射噪聲譜源級模型 5、雲南天文臺發現小尺度磁活動加熱太陽色球的證據6、新疆天文臺在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3 星期三
    科研進展1、力學所在螺旋湍流研究中取得進展2、青島能源所製備出多功能7、反應驅動的「分子籠-連體分子籠」仿生結構轉化研究取得進展8、天津工生所在胺脫氫酶合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9、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4 星期四
    科研進展1、營養與健康所提出小鼠多發性硬化模型的營養幹預方法3、西北研究院在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中取得進展4、力學所深地頁巖氣原位吸附/解吸研究獲進展5、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0.13 星期二
    科研進展1、精密測量院等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2、寧波材料所在無機鈣鈦礦電池研究中獲進展3、長春應化所在抗腫瘤免疫療法領域取得進展9、錳摻雜Cs4PbCl6零維鈣鈦礦納米晶激發態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科技動態1、「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思考及啟示」國際研討會舉行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2 星期三
    科研進展1、營養與健康所等建立MAnorm2計算模型4、福建物構所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5、空天院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6、工程熱物理所在水泥窯爐低氮脫硝技術研發中獲進展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11 星期五
    科研進展1、西北研究院凍土中未凍水成因研究獲進展 2、上海天文臺等發布最新HI 21cm吸收觀測結果 3、蘇州醫工所在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中取得進展 7、新疆生地所等在重金屬(類金屬)元素與真菌的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9 星期二
    科研進展1、微電子所等在器件物理研究中獲進展2、工程熱物理所等在太陽能燃料研究中獲進展3、地質地球所等提出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5、城市環境所在汙水中稀土元素提取材料研究中獲進展10、昆明動物所解析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異性和HCV病毒感染模型受限的遺傳機制科技動態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4 星期五
    科研進展1、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2、福建物構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3、分子細胞中心等研發出系統性鑑定siRNA脫靶位點新方法4、聲學所提出用於欠驅動水面艦艇的全局事件觸發鎮定控制器5、華南植物園揭示全球尺度植物水力權衡與氣候季節性的關係
  • 國科大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揭牌成立
    打造防災減災救災實戰型科研基地與傳統的學院不同,國科大新成立的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將圍繞應急管理數位化轉型、智能化升級需求,大力推動以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實踐的融合創新
  • 國科大萬名研究生畢業 有一半論文被SCI收錄
    國科大黨委書記張杰給畢業生點讚(國科大供圖)國科大校長丁仲禮與畢業生合影並握手(國科大供圖)張杰、丁仲禮為畢業生扶正流蘇(國科大供圖)張杰書記的朋友圈(楊天鵬供圖)人民網北京7月5日電(記者賀迎春) 「每所大學一年都會有兩個收穫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