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京-上海物理學家合力推動量子材料研究

2020-11-22 澎湃新聞

香港-北京-上海物理學家合力推動量子材料研究

2020-06-15 12: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KT相(拓撲物態)中,磁性晶體TMGO中電子的自旋排布和與磁振子及渦旋旋對激發。

由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及上海復旦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大規模量子多體熱力學與動力學計算,在量子材料和拓撲相變理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破譯」了二維阻挫量子磁性晶體 TmMgGaO4(TMGO )的「材料基因」,有助科學家在量子磁性材料中實現其拓撲性質,發掘新一代的信息行業和工業工程應用材料。有關研究最近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發表。

近半個世紀以來,集成電路可容納電晶體數量,大約每隔兩年就會遞增一倍,即所謂的摩爾定律。科技先進致使計算器件體積越來越小,個人計算機的輕巧化便是一個好例子。可是,這樣的規律也有盡頭,以目前集成電路器件的精密程度來看,已有需要從量子物理學入手去改良或發掘新材料,因此相關研究可說是現代文明社會永續發展的基石。

拓撲物態概念是凝聚態物理學中的重要理論。提出此理論的三位英國物理學先驅David J Thouless、F Duncan M Haldane和J Michael Kosterlitz,就是憑此獲得201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利用高度抽象的拓撲學(Topology)數學概念打開了量子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的全新研究方向,使物理學家能夠以嶄新角度看待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系統,是人類對於物質分類理論的一大進步。量子材料的最新應用包括新一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導線、高速便捷的磁懸浮列車、高溫超導體材料、存儲和傳輸儀器及進行量子計算的機器零件等,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拓撲物態和拓撲相變概念最先由Kosterlitz和Thouless於1970年提出,故理論以他們名字的前綴而命名為KT相。兩位物理學家發現於二維的磁性模型中,從磁性有序到磁性無序的狀態之間,還可能存在一種具有扭曲(即拓撲)自旋排布的中間磁性狀態(如圖1所示)。這些年來,人們雖在超流體和超導體等中發現了KT相,卻未能於最早所提出具拓撲物態的量子磁性材料中找到KT相。成功研究這物態有助人們在量子磁性材料中實現其拓撲性質,為未來開拓新材料而鋪路。

是次取得進展的研究,由香港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松山湖實驗室雙聘研究員孟子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李偉,以及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戚揚共同率領。他們利用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進行了量子蒙特卡洛(針對大規模樣本數據的計算方法)、熱張量重正化群大規模並行計算,準確算出磁性晶體TMGO材料的微觀量子模型當中電子自旋交換相互作用的正確參數,印證了TMGO只有在特定溫度範圍內才會展現KT相的假設。目前,團隊已開展了進一步的理論和實驗量子動力學研究。

「在此研究中,通過結合張量重正化群與量子蒙特卡洛方法等多體計算方法,我們成功地建立了關聯量子晶體材料的熱力學-動力學的多體研究範式,揭示磁性材料TMGO晶體的『材料基因』的精確模型參數,計算量子多體系統在溫度、壓力和磁場等外部環境變化時的反應,為其下一步實驗研究提供了準確的溫度和磁場等參數,從而確定其在科研和工業應用中合適的參數範圍。研究確認了TMGO是一個研究量子材料的理想實驗材料。」孟子楊博士說。

是次研究計算用上國家超級計算機,是因為當中涉及多種計算模式,而這些材料性能的電子行為亦需要乎合數以億計的量子力學規律。孟博士解釋道:「研究能成功地計算出這種複雜的量子磁性材料,證明了我們這個結合數值計算和解析理論的研究方式是至為有效的,這給予我們信心去研究更多富挑戰性的量子材料體系。現在智慧型手機的計算能力已經超越20年前的超級計算器,倘若採用合適的量子材料去製造新計算器, 不難預見20年後的智慧型手機或有機會超越當前世界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而其耗電量甚至可以做到普通電池便可以應付。」

研究團隊介紹

港大孟博士的研究專長發展和運用量子蒙特卡洛計算方法,研究凝聚態物理量子多體問題中的相變和臨界現象,最近剛剛在量子金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詳情見

https://www.hku.hk/research/stories/2064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偉博士專注於量子多體物理與張量網絡方法,提出了熱張量重正化群方法,做出高水平原創性成果;復旦大學戚揚博士擅長研究電子系統在數值計算和理論分析上的優勢互補。是次研究結合蒙特卡洛(孟子楊)、張量網絡(李偉)和場論解析(戚揚)多個方式,成功展示了量子材料科學研究的新方向。

有關天河系列超級計算器

超級計算器天河1號和2號曾分別於2010和2014年為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級計算器,而最新的天河3號預計2021年全面投入服務,屆時將與歐美新一代的超算平臺競較。是次研究團隊運用這些世界上最先進的規模計算平臺,完成了上千個CPU及上千小時的計算。相似的計算規模,如果使用個人計算機去進行,需要上百萬個小時(約等於20年)的計算時間才能完成。而團隊使用的量子多體計算方法,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研究量子材料的方法。

本工作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助局、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機構資助,並獲港大理學院計算研究啟動計劃和信息技術服務中心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4907-8

 

圖片下載:

https://www.scifac.hku.hk/press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量子速報:D-Wave估減值少;北京推動量子科技協同創新
    北京加快形成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推動量子科技產學研協同創新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理事會副理事長許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北京市從基礎研究、器件研發到產業布局均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北京市的高等院校、中科院、各部委的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業擁有最齊全的相關學科和最頂尖的科研隊伍
  • 中國將量產量子點供應材料填補空白
    5月8日上午,量子材料(亞洲)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屆董事會北京工作會議在新世紀日航酒店舉行。會議由公司董事長劉曉先生主持。美國Quantum Materials Corp.
  • 中國將量產量子點材料填補空白
    原標題:中國將量產量子點材料填補空白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8日訊(記者李萬祥)5月8日上午,量子材料(亞洲)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屆董事會北京工作會議在新世紀日航酒店舉行。會議由公司董事長劉曉先生主持。美國Quantum Materials Corp.
  • 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量子材料混亂行為的缺陷
    在以量子技術為基礎的未來中,光勢會推動飛機和宇宙飛船的發展。量子計算機將以比現有處理器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能源效率解決從化學到密碼學的複雜問題。但是在這個未來實現之前,我們需要明亮,按需,可預測的量子光源。
  • 量子材料研究的新範式以精確模型計算及實驗揭示拓撲物質特性
    香港大學理學院物理及天文學研究部的孟子楊博士,向來致力探索將理論、計算和實驗相結合的新量子材料研究範式。最近,他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李偉博士、復旦大學的戚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於偉強教授和南京大學的溫錦生教授合作,解開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論說「拓撲相」之謎。
  • 物理學家破解了導體,絕緣體的新型量子材料,更好地用於電子設備
    物理學家破解了導體,絕緣體的新型量子材料,更好地用於電子設備。量子材料是一種奇怪的物質,通過我們的iPhone傳導電能的效率可以比常用的導體矽高很多倍 - 如果只有物理學家可以破解這些物質的工作方式。密西根大學的一位物理學家在詳細介紹一種新型量子材料 - 十二硼化鐿或YbB12方面已經向前邁進了一步,並對通過這種材料傳導電能的效率進行了成像。這種材料導電性的證明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這些電磁材料中的自旋,電荷和能量流動。YbB12是一種非常乾淨的晶體,它與導體和絕緣體的特性相同。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香港研究資助局合作研究項目...
    量子多體材料的動力學與熱力學計算範式 李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Zi Yang Meng 香港大學 2 1201101011
  • 「聚焦新中醫研究,展望新中醫未來」學術研討會在上海隆重召開
    2018年1月19日,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和證大九間堂新中醫聯合舉辦的「聚焦新中醫研究,展望新中醫未來」學術研討會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全球合作夥伴中心隆重舉行。,德國物理學家、TimeWaver系統創始人MarcusSchmieke,葡萄牙臨床腫瘤專家NunoNina等出席了此次會議。
  • 物理學家首次捕捉到量子糾纏的圖像
    在20世紀30年代,理論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幫助建造了量子力學領域。愛因斯坦想創立一個更完整的粒子活動理論,卻被量子糾纏的前景所震驚——這是他所描述的「遙遠的恐怖行動」。如今,格拉斯哥大學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有史以來第一次拍攝了一種量子糾纏形式的圖像(又名鍾糾纏)。他們設法捕捉到了即使愛因斯坦也感到困惑的現象的第一個視覺證據。2019年7月,格拉斯哥大學早期職業研究員保羅·安託恩·莫羅博士領導的格拉斯哥物理學院的多名研究人員在《科學前沿》雜誌上發表了這一發現,論文題為「成像鍾型非局部行為」。
  • 量子科技成為物理領域熱點技術 相關研究集群式湧現
    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創稿人民網上海10月22日電 (呂騫)「量子通信、QRNG(量子隨機數發生器)、量子產率、量子比特數等量子科技相關熱點呈現集群式湧現的態勢,同物理領域其他單點型熱點技術產生了鮮明對比。」
  • 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 出生於上海,15歲考入復旦大學
    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曾被楊振寧評價「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上觀新聞客戶端消息,在沙粒中看到世界,在野花中看到天堂,把無限放在手掌中,在一小時內獲得永恆。這是張首晟最喜歡的一首詩。
  • 口述|我所親歷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從封閉到合作
    在吉少甫、許覺民、肖滋等同志匯報有關情況後,汪道涵同志提出以下意見:在北京、上海重建三聯書店多個出版機構,香港早已建立了三聯書店,這就有條件建立一個港滬聯合出版公司,為溝通國內外文化和出版業務,提供一條特殊途徑,由此可開創一個新的局面,把出版工作推廣到海外去。香港三聯書店仍維持原有的書店外,再與北京、上海三聯書店合資經營一個公司,按中外合資搞有很多好處。
  • 巡遊電子量子臨界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巡遊電子量子臨界現象,作為凝聚態物理學關聯電子系統的傳統難題,反覆出現在量子物質科學的諸多研究方向上,對其進行合理的模型設計和正確的理論計算,能夠幫助人們理解重費米子材料、銅基和鐵基高溫超導體、過渡金屬氧化物、石墨烯層狀結構等體系中普遍出現的反常輸運、奇異金屬和非費米液體行為。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
  • 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獲重大突破 量子計算機成可能-量子,計算機...
    記者二十九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微尺度科學國家實驗室杜江峰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和香港中文大學劉仁保教授合作,通過電子自旋共振實驗技術,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固態體系實驗實現最優動力學解耦,使得量子計算機的問世成為可能。據介紹,將量子力學和計算機科學結合併實現量子計算是人類的一大夢想。
  • 研究觀測到特殊超導材料的量子效應
    一個國際研究組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直接觀測到一種特殊超導材料中令人意外的量子效應,並發現了特定雜質如何摧毀其超導性能。傳統超導材料都需要在很低的溫度下實現,約十年前科研人員發現一種含鐵材料在相對高一些的溫度下也可實現超導,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員的關注。
  • 「上海智造」光學量子調控技術有望推動汽車玻璃產業...
    近日,第346期東方科技論壇「光學量子調控技術在汽玻產業當中的應用前景」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為汽玻的產學研創新「指路」——光學鍍膜和量子點能級調控等新技術,將是未來汽玻自主創新主攻方向。 新技術帶來產業升級契機 「產業界對汽車玻璃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還不夠。
  • 物理學家發現新的二維材料
    > 阿肯色大學的科學家是一個國際團隊的一部分,他們發現了一種只有兩個原子厚的二維鐵電材料 二維材料是超薄膜,具有新型的光電子、熱和機械應用前景,包括可摺疊和信息密集的超薄數據存儲設備。 巴拉扎-洛佩斯說,鐵電材料是那些具有內在偶極子電位(一種正電荷和負電荷分離的度量的測量材料)的材料,可以通過電場進行切換。
  • 物理學家新成果,用光波加速超導電流,或將實現超快量子計算!
    愛荷華州立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王繼剛(音譯)說:我喜歡研究超導率超過千兆赫(每秒數十億次)的量子控制,這是目前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應用瓶頸。使用太赫茲光作為控制旋鈕來加速超電流,超導性是電在某些材料中無電阻的運動,通常發生在非常非常冷的溫度下。太赫茲光是高頻率光,每秒幾萬億次的頻率周期,它本質上是非常強和強大的微波爆發,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射。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從1975年北京--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開始,內地與香港在氣象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香港回歸20年來,雙方的溝通合作更加暢通,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為推動區域氣象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