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根據著名音樂唱作人黃舒駿經典歌曲所改編的點唱機音樂劇《馬不停蹄的憂傷》在天橋藝術中心完成了在北京的六場演出之後圓滿落幕。這部音樂劇的故事源起於黃舒駿歌曲《永遠20歲》中的歌詞:「只要一天真愛出現,她就會安心老去。」
從黃舒駿個人100多首原創作品中選取了最為歌迷所熟知的18首歌曲,講述了一個神秘女子在歲月與愛的抉擇,以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愛的永恆」為全劇核心線索,劇情雖輕鬆搞笑,又不乏浪漫感人。
音樂劇的項目發起人、出品方致敬文化也正是因為看中黃舒駿《馬不停蹄的憂傷》與《雁渡寒潭》這兩張專輯前後連貫的敘事性與一脈延續的情感表達,和國內新生音樂劇創作者的誕生與韓國音樂劇經驗借鑑,國內音樂劇市場的潛力,歷經三年籌備推出此劇。創作團隊包括導演劉曉邑、音樂總監魏詩泉等活躍在一線國內的新生代音樂劇專業人才,以及起用了韓國音樂劇編劇尹京熙與導演吳世赫、編舞申善浩。
主辦方供圖
作為發行於1988年黃舒駿的第一張專輯《馬不停蹄的憂傷》中的音樂充滿了強烈的個人色彩,尤其歌詞創作,用詞考究、充滿詩意、寓意深遠,一經推出便引起了華語樂壇的關注。
在之後的13年間,黃舒駿總共發行了10張專輯,《馬不停蹄的憂傷》、《雁過寒潭》、《戀愛症候群》,《改變1995》等歌曲均成為了至今傳唱度極高的華語流行樂的經典之作。轉入幕後,黃舒駿作為五大唱片公司首位華人音樂總監,曾為王菲、張惠妹、辛曉琪等歌手創作並製作專輯。
今年恰逢黃舒駿出道30周年,新京報記者專訪這位低調音樂人,聽他道來出道30年來關於流行音樂,關於他現在眼中世界的感悟。
10%的參與換來退休前的驚喜
用自己百分之百的音樂作品去製作一部音樂劇,對於黃舒駿的感覺首先當然是意外,這的確不屬於過去在做音樂的歷程中自己所想過的一種創作形式。當兩年前開始有人要把自己的作品做成音樂劇的時候,他所產生的第一個念頭便是人生真奇妙,自己竟然會有這個可能,第二個感想則是自己是幸運的。「因為古今中外所有在流行音樂界曾經有過成績的人,即使比我的歌曲傳唱度再高也不見得能擁有這樣一個機會做一部全部由自己音樂作品組成的音樂劇,這是一個很大的福氣。」黃舒駿說。
音樂劇在兩年創作進程當中,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甚至黃舒駿一度懷疑這部作品最終到底能不能完成。對於這部作品90%以上時間都沒有參與的黃舒駿來說,自己只是在剩下10%的最後關頭,說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他坦言「前面90%我連選歌都沒有參與,很信任他們,也都是我自己寫的歌,所以就讓他們去決定。」如果說有參與,或許只是自己提出了一個這部作品很重要的故事架構,同時也來自於作品《永遠20 歲》的一句歌詞「只要一天真愛出現,她就會安心老去。」黃舒駿直言自己剛拿到劇本時的感受,在他看來,隨著劇情的發展,發現有很多地方話說到一半,就有點像說不下去了,演員就要唱歌。「我們希望對白跟歌詞是密切結合的,演員到達某種情緒之上是必須要唱歌的,而不是說因為要唱歌,所以我才要講話讓這首歌出現,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馬不停蹄的憂傷》北京場劇照。主辦方供圖
在觀看聯排之前,黃舒駿的內心還是非常忐忑的,他並不清楚自己在有限的10%的參與創作中,所提出的建議有沒有被採納,音樂劇對於自己來說畢竟是另一個專業,最終的呈現與自己的想像有多大差距,這一切都是未知數。他覺得,「從始至終我都保持著尊重專業態度,當我看完聯排之後,它的確比想像中的好。這種好,不是說它已經達到一個完美狀態,而是完成甚至超出了我在預期中所界定的一個標準。」特別是今年黃舒駿出道30周年,在他以前想像中的30周年,要麼自己早已退休,要麼就是開個出道30周年演唱會,但唯一沒想到的卻是以一部音樂劇來紀念自己的出道30周年,算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曾一年做出30位藝人的46張唱片
如果出道這30年的時間有界定的話,從1988年-1995年間的前七年,對於黃舒駿來說是一個百分之百個人創作時期,是在一種誰也不理會的狀態下,非常純粹的創作時期,那時的他唯一使命就是把歌寫好。
1988年3月24日,黃舒駿發行了人生第一張專輯。圖/藝人微博
音樂劇《馬不停蹄的憂傷》首演前,黃舒駿的父親去世,時至今日他依然難掩傷感之情,在他看來,父親是影響自己走上音樂之路關鍵性的人物。黃舒駿讀大三時,晚上回家拿著人生第一份唱片公司合約,帶著魯莽與衝動準備去為自己的選擇抗爭時,卻沒有發生任何想像中要與家人激烈理論的場面,他說,「 從父親開始我得到了家人很多祝福,這讓我反而義無反顧地走上這條路,現在回想起來那天的情景還是很激動的。」
29歲那年,黃舒駿創了一個紀錄,他成為第一位擔任國際五大唱片公司音樂總監的臺灣本土創作型藝人。當年全球五大唱片公司的概念,在如今的黃舒駿看來,已經慢慢整並為三小唱片公司,如今的唱片公司本身已經萎縮到一個以版權為主的音樂產業,都是由個人的音樂工作室製作出來的音樂後,再交給唱片公司去發行,與從前的五大唱片的概念完全不同。他回憶,「 我是1995年擔任EMI 的音樂總監,當時一年要做30位左右藝人的46張唱片,在兩年時間裡共做了70張唱片。如今還有誰有這樣的機會,但這就是我們那一代的音樂人的狀態。」
黃舒駿微博發文回憶周慧敏26年前在臺灣發片的時光,曾為她寫《近情情怯》
黃舒駿任音樂總監時華語地區最當紅的歌手有一半都在EMI,如黃鶯鶯、吳倩蓮、彭羚、楊採妮等人。黃舒駿還記得曾探班一家錄音室,發現三個錄音室同時錄製的藝人都來自EMI,且都是他要製作的專輯。若是以每年製作46張唱片的速度來計算,一個月黃舒駿就要做4張唱片,平均下來一星期一張,在黃舒駿看來,那時真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一個藝人的唱片火了,馬上另外一個新人又起來了,與現在多年難出一個明星完全兩回事。當記者繼續想刨根問底,在他經手製作過的所有唱片中,哪一張唱片是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時,黃舒駿的回答卻是「我自己」。
當選秀節目評委超過十年
黃舒駿認為自己其實從2000年就已經離開音樂界進入網際網路行業的創業階段,他解釋說「當初網際網路將我們音樂消滅,現在我就直接去看看網際網路到底是怎麼回事。」
2000年黃舒駿在臺灣創立了DV8網絡公司,並直言在很多年前,自己就已經把Live表演跟網絡直播結合在一起,這可比如今很多知名的視頻網站要早很多年,在此之後,黃舒駿還創辦了一家專門整合行銷與內容的製作公司。
在經營公司的同時,以求深造的黃舒駿回到母校臺灣大學攻讀EMBA。2005年開始,黃舒駿進入了自己的選秀節目評委時代,從第一個擔任評委的臺灣綜藝《快樂星期天》,到大陸節目《絕對唱響》、《中國達人秀》、《聲動亞洲》、《媽媽咪呀》等,黃舒駿坦言「萬萬沒有想到這個階段竟佔我人生這麼大的比重,我超過十年的時間都在做選秀節目。」
《媽媽咪呀》劇照。圖/藝人微博
黃舒駿表示,做評委的經驗其實也是從一個藝術家到做製作人的經歷中累積而出,選秀中點評的語言與觀點,都是當時在做自己的音樂時、在做別人的唱片時,與多位藝人和其他音樂人溝通所積累下來的談話技巧,只是把它們搬上了電視後,就變成了評委的語言。
從歌手、音樂總監、評委到投資人等一系列身份的轉變,對於自己出道的30年,黃舒駿最後還是用了自己習慣的方式進行了總結,「我以前寫過一首歌叫《什麼年紀玩什麼遊戲》這就是我對於自己30年來的感覺,或者說用這首歌來引申出這樣一個結論:我一直用認真的態度來遊戲,用遊戲的態度來做認真的事情,或許就是我這30年。」
而面對不斷被人問及是否還會重返歌壇,黃舒駿坦言,有些藝人說自己要退出演藝圈、歌壇,其實看上去都是些沒有意義的話,他認為,有的人一直在歌壇卻沒有人在意他的存在,如果要離開你就安靜地離開好了,就像金庸先生講的那樣「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安靜離去」不需要宣布。
黃舒駿覺得「至於自己到底在不在歌壇這個問題,其實已經不重要,自己曾經寫的歌,如果大家還很喜歡,那我就一直存在,如果寫的歌大家已經不再喜歡那就不在歌壇了。」
如今的流行音樂是「流量」音樂
王菲贈黃舒駿專輯,1994 年曾為她寫《只願為你守著約》
黃舒駿覺得流行音樂最好的那個時代,歌手準入門檻其實很高,但只要進入這行後便擁有一個非常集中和公開播放的渠道,所以作品才能得以流傳。那時人們享受音樂最重要的途徑是通過電臺,或是去買一盒磁帶,「當你準備要聽一首歌之前,還要把磁帶放進錄音機的卡座裡,這具有很強的儀式感。」
可在黃舒駿的記憶中,如此珍貴的具有儀式感的事情已經不復存在,「當年推倒唱片公司,剝奪了人類聽音樂習慣的那些所謂網際網路英雄,抱著一種劫富濟貧的精神,在網際網路做免費分享。如果將音樂形容為我們曾經餐桌上的一道主菜,那麼現在它已變成了一道無足輕重的配菜,如今更不是影音娛樂形式下的主角。如果我們現在去問一問,曾經那些把流行音樂消滅掉的網際網路人士,問一問他們現在高不高興,聽一聽他們會怎麼說,我想他們至今也不會認錯的。」
流行音樂發展到今天,在黃舒駿看來,已經越來越往背景音樂或者情境音樂的趨勢上發展,現在很多被稱之為「流量」的歌手或者藝人,他們即使變成既可以演又可以唱,也可以做任何事情的全能藝人,但是他們所創作出來的音樂如果依舊不能被人傳唱,如何稱之為流行音樂?「現在很多狂熱粉絲用不同的形式去支持藝人,其實這在我們那個時代也很正常,但不管使用任何手法,終究這個人的音樂作品還是沒有流行起來。以前流行起來的音樂都是現在KTV 裡唱的那些歌曲,當年真的是流行,並深深印在每個人的腦子裡。」
黃舒駿隨即也反問記者,「此刻你現在腦子裡有沒有張學友的《吻別》,或者張惠妹的任何一首歌曲,如果有,這就是流行,騙不了人的。不過你今天提醒了我,我們也可以將現在的流行音樂換一個叫法,叫流量音樂,這很值得去思考。」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吳奇函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