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很多學校老師們每天要檢查家長們的「作業」,家長批改作業似乎成了很多學校老師們的共識。每天老師在微信群布置作業,學生完成,家長批改後上傳微信群。沒有按時完成的家長還要被點名。因為擔心沒有完成老師要求,孩子在班級裡可能受到「忽視」,有不少家長不得不擠時間去改作業。
家長沒有批改作業,在微信群裡被老師點名
「這幾位家長,你們是二年級的口算自己都不會做了?還是昨晚賺了幾百萬??"
這位老師說的十分理直氣壯:批改作業就是家長的工作!
但近日,全國至少十省市發文,「老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對於不按時批改作業的教師,一律取消職務晉級,取消評優評先資格。學校校長取消評優評先資格」。家長們總算可以鬆一口氣了。
但從最開始考慮,批改作業什麼時候成了家長的義務?竟需要明文來規定!
首先,對於孩子學習。家長批改作業,雖然知道了學生漏洞在哪,但畢竟不是教師,沒有系統的教育方式。改正時講解的「哪一步錯了」「按什麼步驟解題」並不是課堂中老師所講的規範解題方法。兩邊幾種解法容易讓學生混淆,更不利於孩子們對知識的掌握。有些家長可能只知道答案,但對「怎麼得來的」並不知道,這樣讓孩子考試中再遇到這種題目怎麼辦!另外,二三十年間教材都不知道改版過多少次了,很多題目難度加大,一些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家長來說可能有些難度。老師「放心」的交給家長批改,而且要求必須完成,很可能導致孩子家長熬夜到很晚,這對孩子的健康是一種損害,對第二天上課狀態也是不好的影響。再者,有些孩子們可能就等著家長們的答案,對作業不用心完成,長此以往對家長形成依賴心理,只做足了滿是對號的「表面工作」,作業中到底需要學會什麼知識漠不關心。
對家長來講。工作不易,尤其是資本家老闆們推行996、007文化的社會。家長們每天回到家已經身心俱疲。「某些老師們的共識」迫使他們去面對各科作業,重新連接腦迴路去思考判斷大量的題目。家長應該關心孩子的學習沒錯,但更多是督促、鼓勵孩子,並沒有義務去替老師做他們該做的工作。家長在這種狀態下批改作業,很容易引爆情緒,這對孩子對家長都是一種傷害。
對老師來說。批改作業本就是老師的工作。作業是檢驗孩子們學習情況的工具,批改作業不就是對孩子知識「哪裡有漏洞」「哪裡不熟練」的全面掌握嗎?作業的目的既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鞏固,更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檢測,同時也是調整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老師只有自己批改作業,才能真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後根據這些實際的反饋調整教學方式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真正掌握教學內容。
如果由家長批改作業,不管家長批改質量如何,都失去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真實反饋,失去了調整機會,既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不利於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
所以,不管對於學生還是對於老師自己,老師自己批改作業都是必須的。當然,這也要求老師不能僅僅依靠簡單的作業量的堆砌來提高學生成績,而需要精心布置和設計作業,通過提高作業的質量來提高學生成績,甚至還有必要根據學生對課堂知識的不同掌握程度,布置不同的作業。
家長不必承擔學校和老師應有的責任,但也要對孩子的學習上心。家長、老師各自明確分工,共同對孩子的教育負起責任,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學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