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相信我,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你可以理智一點嗎?」「你不要再爭辯了!」……
這些情感勒索的話語,在許多中國家庭裡並不少見。
父母、伴侶、兄弟姐妹甚至是孩子,他們在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指責,都可能打著「我是為你好」的藉口,卻讓你的內心備受折磨。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兩個生命盒子,一個裝著「我不值得被愛」,另一個裝著「我值得被愛」。
那麼,如何從將「不值得」變成「我值得」?
打開愛的生命盒子,讓我們一起找到關於愛的全部答案,治癒心傷!
02
本書作者趙梅如,臺灣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她是能進行「內相故事對話」療法的少數心理專家之一。
在家庭、親子、兩性關係方面,擁有豐富的心理諮詢和演講經驗,常應邀參加心理情感講座,深受廣大父母、青年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青睞,已出版《心書:面對時光的力量》《討愛勒索》等著作。
本書從人本主義的心理學視角出發,通過生動詳實的案例,剖析了我們在家庭和人際中無意識的討愛行為及其原因,並給出了療愈的最佳方案。
作者認為,擺脫這一惡性循環的方式,就是回顧往事,打開我們的生命盒子,把家人之間的愛找出來,讓家庭裡凝滯的愛再次流動起來。
0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缺愛的人,總是沒有安全感。
那麼將愛找出來,讓個體獲得溫暖回應,將「我值得被愛」的盒子打開時,便能安然度過危機。
關於如何找出愛,書中用大量實例和心理學理論去闡述,在這裡,我們主要看以下三種:
一是根據討愛尋求階梯,把愛找出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生活的需求,也是逐步遞增。
即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開始,然後依次是安全感需求、歸屬需求、受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
這就是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對應到愛的本質與溫暖的回應上,便形成了「討愛需求的階梯」。
所以,個體有了什麼狀況,需要根據「討愛需求階梯」逐一查看,看是那一層出現了問題,從而對症下藥。
二是從安全依戀裡,把愛找出來
依戀理論的核心思想主張母親或者主要照顧者對嬰兒的需要給予溫暖回應,讓嬰兒建立一種安全感,使嬰兒的內在覺知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個體。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關於「孝道」,也是自古就有。
在這當中,我們最愛犯得就是用「犧牲包裝愛」的行為。
「我天天這麼辛苦工作,就是想給你最好的,現在你卻用這種成績回報我,我太失望了」「以前我大學沒去讀,就是為了照顧你,現在你有成績了,就把我踢到一邊,我的犧牲太不值了」「以前只要你爸爸打你,我就過去保護你,現在你大了,竟然還站在他那邊……」
這些耳熟能詳的話,就是父母用「犧牲」包裝的愛,他們口中的犧牲都好像是在「討恩情」,是一種對接受者的愛的綁架與勒索。
殊不知,這種「我是為你好」是一種有負擔的愛,如果要解決,就要揭開「犧牲」的外衣,找出真實的愛。
三是在公平原則裡,把愛找出來
想必家有二胎的都經歷過這種事情:老大和老二一起玩,老二因為某個訴求沒有滿足,立即放聲大哭,此時大人也不問青紅皂白,就一邊呵斥老大,一邊關心老二。
我想每個家裡的老大,都會有這樣一個想法:父母對我太不公平了……
其實,計較愛的多少,本質上是關於公平的議題。
書中說,在感情中,我們可以用「失去」與「得到」來平衡親密關係。
有句諺語說:「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根和翅膀。」
如果你也在討愛中碰壁,不妨看看本書,跟作者一起學習如何做稱職的父母,找到關於愛的全部答案,讓我們和孩子在互相陪伴中都覺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