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11日舉行「9·11」事件15周年紀念活動,恐怖襲擊受害者親屬在世貿中心雙子塔遺址向死難者致以哀悼,對犧牲的救援人員表達敬意。15年前,約3000人在此次襲擊事件中喪生。反恐自此成為美國常態。但15年過去,美國人發現,反恐陷入僵局,漫漫未有窮期。美國更安全還是更危險,未來反恐何去何從,成為這個大選年的爭議話題。
9月11日,在美國紐約,一名受害者家屬在「9·11」紀念活動開始前悼念逝去的親人 新華社發
兩個「永不」
15年來,美國朝野對「9·11」事件的心態,濃縮在這樣兩個「永不」裡:永不忘記,永不重演。
「永不忘記」,15年一以貫之。從襲擊發生之日,美國媒體就將其定義為「第二次珍珠港事件」,把「9·11」稱為「新國恥日」。年復一年,從聯邦到州縣,從軍隊到警察,從學校到社區,各種紀念活動實際成為一場又一場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教育。今年是節點年,氣氛更為濃厚。美國總統歐巴馬專門發布文告,設定連續3天的全國祈念日。
「永不重演」——不允許美國再度發生「9·11」式恐襲。美國知名記者史蒂文·格裡爾說,美國從政者知道,民眾不會原諒第二次「9·11」。15年來,美國政府對可能有助於防範恐襲的舉措總是綠燈放行,耗費逾萬億美元。為了反恐,美國需要綜合運用戰略、政策、金融、網絡、技術、人才,也由此創造了一個提供成千上萬就業機會的產業。有專家稱,美國出現了「反恐-工業複合體」。
本月民調顯示,逾九成美國人至今清楚記得「9·11」事件發生時自己在什麼地方、在做什麼。某種意義上,對美國人來說,2001年9月11日這一天已持續15年,且遠未看到結束之時。
兩面困局
隨著美國反恐能力的增強,恐怖組織的襲擊能力也在增強,並且發生了「基因變異」。新生代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攻城略地,有武裝、有地盤、有「建國」野心,還藉助全球社交媒體網絡傳播極端思想、招募極端分子。
恐怖襲擊的方式也在發生重大變化,不再像15年前那樣有領導有組織有資金有策劃。一些認同極端思想的個人,不必與任何組織聯絡,就能單槍匹馬製造恐襲。今年6月美國奧蘭多致死49人的槍擊案就屬於這種「獨狼」式襲擊。「自我激進化」的本土「獨狼」鑽了美國槍枝管控鬆懈的漏洞,模糊了極端主義、槍枝犯罪、仇恨犯罪的界限,給美國反恐機制帶來了新的挑戰。
雖然美國到目前為止防止了本土再度發生大規模恐怖襲擊,但它在全球範圍內卻日益深陷反恐困局:外有「伊斯蘭國」崛起,內有本土「獨狼」養成;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的亂局尚未收拾乾淨,從敘利亞、葉門、利比亞至撒哈拉以南非洲又出現新的「不穩定之弧」;在歐洲、中亞和南亞等地,恐怖分子對地區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兩個勢頭
今年是「9·11」事件15周年,也是美國大選之年。當下,美國民眾的不安全感、不公平感以及對華盛頓和華爾街的不信任感都在加深,民粹主義、孤立主義、種族主義思潮湧起。在此背景下,反恐成為此次大選的重要議題。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基本延續了歐巴馬現行的反恐方針,主張加強槍枝管控,把反恐作為全球再平衡戰略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把反恐置於更為突出的位置,其政策主張被認為具有強烈的孤立主義和排外主義色彩。
此間觀察家認為,過去15年的曲折反恐歷程使美國逐漸認識到,美國無力獨自完成反恐大業,世界不安全,美國也無法獨自實現安全。不管誰贏得今年美國大選,美國回歸大規模武力幹預的單邊反恐政策可能性不大。加強反恐情報搜集、開展國際反恐合作,這兩個勢頭應會維繫。 本版稿件均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