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母嬰這個垂直領域的產品泛濫,同質化嚴重。「媽媽幫」app雖然在行業中各項指標都不比龍頭「寶寶樹」,但是卻憑藉其自身優勢,在這個同質化嚴重的領域得以脫穎而出。本文筆者將從產品架構、市場分析、用戶分析、功能分析與優化建議、運營分析五個角度來分析「媽媽幫」這款產品。
媽媽幫是以知識和交流為核心,通過個性化服務、專業工具等建立核心優勢的專業、可信賴的移動母嬰生活服務平臺;現已成為大多數中國母嬰人群獲取知識、解疑答惑、 社群交流,乃至健康問題求助、購物推薦、同齡夥伴聚會等需求的集中解決平臺。
產品 Sologan:媽媽幫,幫你更棒。
除個人中心外,媽媽幫主要有工具,社區,知識付費,電商四個板塊。
2.1 記錄寶寶功能的路徑圖(備孕期,孕期路徑相似)
2.2 看帖功能的使用路徑圖
2.3 領優惠券使用路徑圖
2.4 參加課程功能使用路徑圖
媽媽幫於2011年12月上線,當時定位為專門為媽媽們服務的社區,提供備孕,懷孕,育兒生活交流分享平臺。
時至今日,它的運營模式也轉變成「工具+社交+電商+知識付費」多維度提供服務。
媽媽幫的目標群體一直很明確,主要是:備孕,已孕,已育0-6歲的女性
母嬰是跨行業、跨部門的綜合產業群,主要滿足孕產婦及0~6歲階段嬰童用戶的衣、 食、住、行、用、娛樂等需求形成的一個消費產業體系。
女性在職場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母親,她們考慮的內容更加全面、更加細緻——從寶寶的衣食住行到教育成長,從智力發展到心理健康,從寶寶用品的材質到寶寶食品安全。
母嬰行業的客戶群體主要是從備孕到已育(6歲以下)的母嬰群體,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不斷更迭,需要不斷地挖掘下一批用戶。因此,母嬰市場具有生命周期長,輻射領域寬,用戶不斷迭代的特點。
2012年母嬰親子app陸續上線,但由於國家人口政策的限制以及移動網際網路覆蓋率較低,發展較為平緩。到2016年年初,二胎政策全面開放,此時移動網際網路廣泛普及,母嬰app市場全面爆發。
根據比達諮詢提供的數據來看:近幾年來,中國移動孕育市場的用戶規模持續上漲,穩步增長到1.26億,依託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預計2019年市場用戶規模將達到1.71億人,母嬰APP仍具有巨大發展空間。
3.1 媽媽幫app數據分析
在2018年4月較之前有明顯提升,推測可能是因為媽媽幫微信群上線,對一部分微信用戶進行引流,其他母嬰社群的媽媽因為其他媽媽的推薦或邀請進入媽媽幫社群,進而使用媽媽幫app。
啟動次數滲透率在2018年1月開始不斷提升,並與3月達到最大值,可能的原因為當時推出了一系列運營活動( 「當團長,領好禮」最新知識競答活動「衝頂媽媽」)給予了用戶一定的福利,吸引用戶打開app。
2月份啟動次數滲透率保持之前的增長趨勢,但啟動次數卻有明顯下降——即整個母嬰領域app的總次數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當時正值春節,支付寶推出集五福活動,吸引4.5億人參加,分流了一部分用戶。
啟動次數在6月份較低,可能是因為app長時間沒有推出吸引用戶的功能或活動,7月份增加商品體驗功能,啟動次數才有所回升。
3.2 競品對比分析
在母嬰綜合社區領域,選取寶寶樹孕育,媽媽網孕育,寶寶知道,柚寶寶四款產品作為對比進行分析(以下為2018年12月份的數據)。
數據來源:七麥
活躍用戶數:
無論是整個月的活躍用戶數,還是日均活躍人數,媽媽幫都與寶寶樹孕育有很大差距。寶寶樹孕育具有的功能(社區+電商+工具+知識付費)與媽媽幫類似,有較大差距的原因可能是寶寶樹的界面更美觀,交互體驗更好,背後具有的資源更豐富,如:提供的知識更專業化,優惠券額度更大。
媽媽幫一方面可以優化目前的界面和交互,另一方面尋求更豐富的資源。
次月留存率:
媽媽幫的次月留存率達到56.9%,與柚寶寶的66.34%有較大差距。
柚寶寶工具性能出色,以記錄和分析為核心,因為工具具有實用性和易用性,會吸引用戶一定頻率使用這樣的產品。媽媽幫也有記錄工具,只是記錄工具的各方面還不夠完善。
媽媽幫可以進一步優化記錄工具頁面,如增加不同信息的分類記錄和查看。
人均數據:
人均單日啟動次數2.56名的媽媽網孕育3.47有一定差距,人均使用時長0.2小時6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導致人均數據較低可能的原因是專家課內容不多,分類較少,提供知識不夠有趣,不能吸引用戶停留,另一方面,社區內容做的不夠完善。
媽媽網孕專家課內容更為多樣化,如推出全新「剖腹產寶典」,讓你快速了解剖腹產的那些事。 「剖腹產寶典」主要分為八大版塊內容,其中明確介紹了剖腹產的各類特徵。;並通過用戶分享的模式來區分擇日剖和順轉剖的不同體驗;最後通過詳盡又有趣的圖文方式介紹了產前準備、產後護理、剖腹產後併發症以及剖腹產後生二胎的相關內容.。
媽媽幫一來可以通過提供更多元化,更有趣的知識來吸引用戶停留,二來可以完善社區內容,如增加精華帖的曝光力度等,從而提升人均數據。
1.1性別屬性
根據易觀千帆的數據顯示:媽媽幫中女性所佔比例為98.13%,因為是母嬰類產品,所以大多為女性用戶,但男性也佔有一定的比例,預示著一些男性也開始關注母嬰健康
1.2 地域屬性
以下兩張圖分別為:用戶省份分布圖和城市分布圖。
從省份來看,廣東、山東、河南等均為人口大省,人口基數大,故用戶分布在這些省份的較多。
從城市來看,北上廣均為一線城市,這些城市經濟更為發達,受教育水平也更高,相對來說更注重母嬰健康。
綜上,媽媽幫的用戶主要分布在人口紅利地區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
1.3 年齡屬性
由上圖數據可以得出:用戶的年齡主要分布在24-30歲,24-30歲為適合生育的年齡段,用戶佔比將近一半,80後和90後為主要用戶群體。
1.4 消費能力屬性
媽媽幫的用戶主要是中等消費者和中高消費者,這類群體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同時更注重母嬰健康和教育。
綜上,形成這種分布主要與生育觀念,消費水平,對母嬰健康的關注程度有關,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開發潛在用戶:一為開發男性用戶,提高這類用戶所佔比例;二為提高三線城市用戶的滲透率。
用戶一:
Grace,女,26歲,目前結婚一年,在上海某律所擔任律師,工資穩定,打算要一個孩子,目前處於備孕階段。
為了增加受孕機率,雯雯每天記錄一些孕期的基本情況,查看什麼時候更容易受孕,在空餘時間,她還會打開查看一些備孕的小知識。
用戶二:
雯雯,女,28歲,結婚兩年,在一所小學擔任教師。三天前剛剛得知自己懷孕7周,夫妻二人感到很驚喜,決定留下這個孩子,但是對備孕相關知識不是很了解,故下載了媽媽幫app。
她每天定時記錄寶寶的一些情況,根據app上的清單來準備生育時所需要的一些東西,有時還會打開專家課界面聽一節孕育寶寶相關的課程。
用戶三:
曉玲,女,30歲,會計,孩子現在3歲,夫妻二人的工作都比較清閒,他們一起照顧孩子。
在需要給孩子添加衣物和購買奶粉時,她一般會打開app領取一些優惠券,當有一些育兒方面問題自己不是很了解時,她會發帖詢問其他媽媽或通過問答得到答案。
用戶四:
Bree ,女,32歲,全職媽媽,有一個4歲的女兒和一個1歲的兒子,丈夫工作比較忙,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人照顧孩子。
她會不定期發帖分享自己的一些育兒經驗和最近購買到的一些好物,在閒暇時,她會打開問答板塊解答一些新媽媽的困惑。
1.1用戶訪談大綱
-年齡及孩子年齡
-職業
-從什麼渠道知道媽媽幫app的?
-一般多久使用一次app ?
-一般會在什麼情況下打開app?
-有花錢購買過專家課嗎?
(Y)什麼吸引了你購買呢?
(N)有看過課程詳情嗎?為什麼沒有購買?
-購買商品前,有在媽媽幫上搜索優惠券嗎?
(Y)是什麼商品呢
(N)為什麼?
-在生活中遇到母嬰類的問題時,有通過媽媽幫的問答板塊找到答案嗎?
(Y)比如什麼問題呢?
(N)那遇到問題時通過什麼渠道找到答案呢?
-有使用過專家付費功能嗎?
(Y)問了什麼問題
(N)為什麼
-瀏覽帖子時會回帖嗎?
(Y)出於什麼目的回帖?
(N)為什麼呢?
-使用過記錄功能嗎?
(Y)主要記錄什麼呢?
(N)那生活中一些相關的內容記錄在哪裡呢?
-是否將媽媽幫推薦給其他人?
(Y)推薦給了哪些人?
(N)為什麼沒有推薦呢?
1.2 訪談結果
針對上述大綱,我在媽媽幫官方微信群發起調研,同時在身邊尋找媽媽幫用戶。
基本信息:
怎麼知道的媽媽幫?
——1人表示是自己從應用商店查看相關app然後下載使用的,2人是在網頁查找相關知識時看到推薦然後下載的,2人是周圍朋友推薦下載的
app使用頻率停留時間及主要場景:
有花錢購買過專家課嗎?
有2個用戶購買過,都是因為在節日時有一些優惠劵沒花多少錢就想買來試試看;3個用戶表示並沒用購買過,覺得這些相關知識其他渠道都可以免費查看,沒有購買在線課程的習慣。
購買商品前,會先在媽媽幫上搜索優惠券嗎?
5人均未在媽媽幫上領過優惠劵;2位表示手機上安裝了其他領劵APP;另外3位表示沒有領劵習慣,她們表示有更多渠道買到更優惠商品。
在生活中遇到母嬰類的問題時,有通過媽媽幫的問答板塊找到答案嗎?
3位表示經常通過問答版塊找到答案,如寶寶的胎記會不會隨著時間消失,另外,她們表示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直接搜索答案,沒找到答案時才進行提問;2位表示不怎麼使用此功能,1位表示家裡的保姆對這方面知識比較了解,一般都是詢問她,另一位備孕期用戶表示經常問一個有1歲寶寶的朋友。
有使用過專家付費功能嗎?
5人均表示未使用過這個功能,其中2人表示不知道有這個功能。
瀏覽帖子時會回帖嗎?
3位用戶表示會回帖,一般是參加一些活動回帖可以進行抽獎或是回帖可以獲得棒棒糖,且跟其他用戶討論一些問題的意願不強烈;2位用戶表示不怎麼查看帖子,覺得帖子內容質量很低。
使用過記錄功能嗎?
兩位育兒期用戶表示不怎麼使用記錄功能,其中1位表示孩子的各種開銷家裡會有統一的記帳,孩子的一些照片,視頻通常記錄在朋友圈裡;其他3個用戶表示經常記錄,且備孕,孕期的一些相關情況都記錄在此app裡。
是否將媽媽幫推薦給其他人?
2位用戶表示有將媽媽幫推薦給別人;1人是朋友懷孕了想了解相關知識,另一個用戶她參加了試用活動且拿到了使用商品就推薦了朋友下載;其他3位用戶並未將媽媽幫推薦給他人,沒有指出具體原因。
1.3 訪談小結
2.1社區功能分析
a. 首頁帖子分析:
首頁模塊主要展現的是:精品內容——包括推薦,好物,產後恢復,孕婦照,情感,美食,達人等,滿足用戶用碎片化時間獲取信息,分享傳播與互動的需求。
如下圖所示:
目前形式可以讓用戶快速看到文章主要內容,抓住重點,瀏覽自己感興趣內容。
首頁帖子來源主要有三個:一是達人發表的文章,達人的等級相對較高,發表的文章可讀性也更強;二是普通用戶發表的帖子;三是媽媽幫編輯發表的文章。
每個人都可以作為內容的輸出者,經過工作人員的審核展現在資訊模塊。
縮略頁添加關注用戶按鈕:
帖子界面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高質量的帖子不多。
縮略頁主要是帖子內容的摘要,這樣的形式可以使用戶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但這種形式弱化了對用戶的關注,當一個帖子很短不用點開帖子即可查看到帖子的內容時,用戶就不會再點擊查看帖子詳情從而來關注發帖用戶。
我認為:應直接在縮略頁增加關注用戶按鈕,增加發帖用戶被關注的機會。
當一個用戶被更多人關注時,她就更有動力去輸出更加優質的內容。用戶發表的優質內容增多以後,審核機制也會相應提高,帖子內容的質量自然會有所提高。
展示瀏覽量和回復量:
媽媽幫的帖子在縮略頁上顯示的是點讚數量和評論數量,但是大部分帖子點讚數量和評論數量都很少,導致這些帖子看起來很不火。
如果將點讚數量換成瀏覽量,或者直接加上瀏覽量,這樣就能造成帖子很火的感覺,因為從眾心理,用戶自然會下意識的點進去,從而增加對媽媽幫的粘性。
前兩個建議如下圖所示:
帖子分類中加入關注:
首頁帖子的分類中可以加入關注,這樣用戶就可以在首頁瀏覽到關注的用戶的動態,進一步增加了用戶的被關注度,促進用戶輸出優質內容。
關注界面如下圖所示:
b. 問答功能分析:
問答功能處於媽媽幫首頁上,滿足自己尋求答案以及分享自己的知識的需求。
用戶可以以通過關鍵詞搜索功能,搜索自己問題的答案,如果遇到沒有解決的問題,還可以向其他用戶提問,遇到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也可以進行回答。
首頁增加「我的回答」入口:
在用戶提出一個問題後,再次打開媽媽幫查看問題的回答時,只能通過「我」界面中我的問答或者首頁的消息來查看答案。而對於部分用戶來說,在不打開消息按鈕的情況下,他們是很難想到進入「我」這個界面找到我的問答的。
建議:首頁增加我的問答入口,方便用戶在打開媽媽幫後直接進入我的問答查看答案,減少用戶操作步驟。
修改後的界面如下:
問醫生顯示在首頁,在提出問題時可以直接向專家提問(關於專家諮詢的建議):
媽媽幫是有專家諮詢這個功能的,專家諮詢有兩個入口:一為首頁小工具中的問醫生,二為問題提問完成後有一個專家實時在線解答按鈕。如下圖所示 :
工具箱中的問醫生要點擊更多工具,才可以看到問醫生這個工具,而第二個入口必須要提問完成後才可以看到這個入口。
對大部分媽媽來說,專家諮詢是個比較重要的功能,而媽媽幫的專家諮詢入口太深,不容易找到。很多媽媽是提問完問題後,才看到專家實時在線解答按鈕,知道媽媽幫有這個功能的。
用戶的問題如果如果想通過專家諮詢得到解答,就完全沒有必要再在問答中進行提問了。而對於想直接諮詢專家的媽媽,不是很容易找到這兩個入口,對於找不到這個功能的媽媽來說:一是影響用戶體驗;二是可能會使用其他同類產品,會分流一部分用戶。
對此提出以下兩個建議:
「問醫生」直接顯示在首頁中,而不是顯示在「更多工具」裡面,還可以直接把名字改為專家諮詢更容易被用戶理解的名字,方便用戶一眼看到入口。
在編輯完問題還未發布時,增加專家諮詢入口,使用戶可以在有困惑時直接進行專家諮詢。如下圖所示:
增加問題聯想功能:
問答中具有大量重複的問題,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冗雜。而且用戶在搜索問題時,如果頁面中搜索到了很多相同的問題,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還要查看多個問題,影響用戶的體驗 。
問答中重複提問的原因有很多種。可以把提問的用戶大致分為兩類:
對於第二類用戶來說,如果沒有聯想功能,會導致用戶認為沒有此類問題,進行重複提問。無論是哪種用戶,在用戶輸入問題的過程中,都要實行問題聯想功能,這對於減少相似問題有一定作用。
建議增加問題聯想功能,發布提問的第一步操作是輸入問題,比如:我想提問「寶寶一個月能不能吃菠蘿」,當我還沒有輸入完整的問題時,下方就已經聯想出相似問題。
這對想尋求答案的用戶來說,可以直接查看內容,放棄相似問題的 提問操作。對於媽媽幫來說,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相似信息的冗雜。
以提問「孕婦可以吃菠蘿嗎」進行舉例:
c. 「媽媽幫」功能分析:
媽媽幫根據育齡,地域,興趣等多種分類,滿足用戶與用戶間的互動,可以讓每一個用戶在相應的幫中發布內容,與擁有共同標籤的人進行交流。
增加更多的幫:
媽媽幫目前共含有442個幫,但除去育齡,地域,孕期產生的幫,剩下的幫只有不到50個,不能滿足用戶的多方面需求。
建議:增加更多的幫,使擁有不同興趣的媽媽都能找到同類人群。
可以建立如下幫:寶寶繪畫幫,護膚幫,穿衣搭配幫,媽媽愛自拍幫,母嬰用品幫,二手交易幫,玩具幫,幼兒書籍幫等。
在建立了比較多的幫之後,此頁面可以增加關鍵詞搜索功能,使用戶更精準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幫,而不僅僅是通過瀏覽目前的分類進入感興趣的幫。
2.3 專家課功能分析
專家課作為媽媽幫內容的核心基礎板塊,主要還是為了解決用戶學習知識的需求,學習流程少,價格也很便宜,用戶的期望值不高。
專家課主頁面如下:
a. 選擇課程:
對於知識付費,用戶最關心的還是課程內容,而課程內容的質量是滿足用戶學習目標的關鍵因素。
媽媽幫的授課方式主要為:錄播授課,相對於直播課而言,錄播課程顯得更靈活,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但學習的效果難以評價,要看個人需求的強烈程度和學習期望。
增加免費課程:
一般新用戶在開始使用app時不會馬上購買付費內容,他們會先體驗一段時間。
建議:增加免費課程,讓用戶體會到課程的實用性,以此來留住用戶加速吸引用戶使用專家課功能。
到了開始消費階段,大部分人一般不會購買太貴的內容,而更傾向於購買價格較低的課程進行試探(如限時1元課),滿意的話,進一步再去消費高價內容。
到這一時期,系統對於用戶的口味也有了更多的記錄,這時候更有把握推薦一些用戶更喜歡的內容。
修改課程詳情的順序:
用戶在這選擇課程時,需要去根據課程給出的信息,去衡量是否適合自己。我認為用戶會通過課程內容及可信度來考量是否選擇一門課程,目前的專家課介紹模塊仍需完善,用戶肯定希望在投入成本前,花更少的時間了解更多的可信課程信息,建議先寫課程適合人群,課程大綱,再寫課程前言等其他內容
增加課程標籤,並在搜索課程界面提供這些標籤:
媽媽幫的課程目前有媽媽必學,育兒寶典,孕產保健,女性健康這四個分類。
這四個分類基本上囊括了所有課程,但不夠細化,建議課程提供方在上傳課程時為每個課程加3-5個標籤——一些熱門標籤如輔食、母乳、感冒直接加入到搜索界面,便於用戶直接點擊熱門標籤查看相關課程。
修改後的界面如下:
增加試聽功能:
一門課程含多個小節時,前兩節是可以試聽的,但是當課程只有一節時,是沒有試聽功能的,我認為可以增加試聽功能——如可先試聽5分鐘。
b. 進行學習:
增加播放進度功能:
使用線上課程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時間很多時候是碎片化的,導致每次學習的時候都要去想一下:自己學到哪一集?播放到大概什麼時間?
這樣會浪費大量的時間,而且有時候想不起來會直接讓學習需求不是很強烈的用戶放棄後續的學習。
如下圖所示:用戶可以直接點擊視頻播放器中的繼續學習,就可以接著上一次的進度進行學習了。
此外,右下角還有總的學習進度,讓用戶知道自己已經學了多少內容。每個課程右下角的圖標則是每個視頻的播放進度,如果用戶曾有著跳著播放的行為,這就讓用戶知道:自己哪一集沒有播放過?以及,每一集大概播放了多少內容?
增加課程節點,以及變速功能:
在用戶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講的內容對於一些用戶過於緩慢,且當用戶對於學習的內容有一定基礎時,聽起來肯定是比較輕鬆的。
而原速度播放有點浪費時間,選擇跳過又可能會錯過重點,而使用變速功能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將速度調快知道是講什麼的就可以了,而在自己學習比較費力的地方慢速播放來加強理解。
另外,對於那些較長的課程,一些用戶在學習的過程中找不到學習的重點,可以在視頻進度中添加知識節點,幫助用戶更靈活地控制視頻進度。由課程提供方根據課程結構,直接添加課程的知識章節點。
課後評價:
已購買用戶的評價也是用戶考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媽媽幫還沒有這個功能,建議增加評價功能。
初期先採取5級評分加100內文字的形式,初期為了鼓勵用戶進行評價,可以設置寫50字以上評價獲得兩個棒棒糖,後期再逐漸優化——如在評分上細化更多的分項,(課程內容,講師水平,客服售後)。
2.3 工具分析
a. 記錄功能分析
總體來說,記錄功能主要是為了滿足用戶記錄和管理自己和寶寶健康情況的需求;另一方面,滿足部分用戶記錄心情和寫日記的需求。
記錄功能主要有三個模式,包括:備孕,懷孕以及育兒,滿足不同時期的用戶的需求。
b. 記錄寶寶
刪去寶寶性別選項中的雙胞胎選項:
在記錄前,需要上傳寶寶的基本情況,在選擇寶寶性別時有男孩,女孩,雙胞胎三個選項——如一個媽媽有一對雙胞胎男孩,那她應該選擇哪個選項呢,即使她選擇了雙胞胎,也只能在這個寶寶的記錄頁面下上傳一個寶寶的情況。
這三個選項一不符合常理,二容易產生歧義,建議直接刪去此選項。
合併記錄按鈕下的文字,圖片和視頻:
點擊右上角相機按鈕出現下圖一,點擊文字進入文字記錄界面,選擇圖片和視頻進入的是選擇圖片或視頻,但最終三個按鈕進入的界面是相同的。
如下第二張圖寶寶成長界面:
建議直接將三個按鈕合併,命名為圖片/視頻,減少用戶的選擇性,避免用戶在初次選擇時產生困惑,點擊這個按鈕直接進入選擇圖片或視頻。
c. 備孕期記錄
在備孕期時,初次記錄前需記錄經期時間,備孕期可以記錄:大姨媽情況、愛愛情況、基礎體溫、排孕試紙、白帶情況,以及服用葉酸情況。
增加備忘錄功能:
目前可以記錄的都是一些客觀的情況,但是在備孕期間用戶的一些其他情況也是很重要且需要記錄的,如備孕這段時間的一些想法——需要提醒自己做的事情。
現在媽媽幫沒有記錄日記功能,一些有需要的用戶一般把它記錄在手機的便籤上,但是這樣不方便用戶主觀內容和客觀內容相結合進行查看。
建議:直接增加備忘錄功能。
修改後的界面如下:
備忘錄添加完成後界面如下圖所示:
d. 孕期記錄
添加孕期後主頁面如下圖第一個界面,點擊寶媽記錄出現下圖第二個界面,和之前記錄寶寶界面無太大差異,只是缺少了大事記按鈕。
增加記錄產檢單功能和症狀功能:
在孕期的媽媽的需求主要是:查看自己之前記錄的一些情況是否產生變化——如哪一天進行了產檢?哪一天身體有什麼不良症狀?
孕期媽媽除了要記錄自身的一些情況,如體溫,體重外,還需要記錄自己的產檢單。
建議:增加記錄產檢單功能,在點擊第二個界面相機標誌下增加產檢單按鈕,點擊此按鈕直接添加圖片,與添加照片或視頻的後續操作相同。
孕期媽媽會不定期產生一系列不良症狀,很多孕期媽媽都需要記錄下自己的症狀,待去產檢時詢問醫生具體情況,建議增加記錄症狀這個功能。
如下圖在點擊相機標誌下增加症狀按鈕,點擊此按鈕進入第二個界面:
完成記錄後,再次打開記錄界面之前的症狀記錄情況如下圖所示:
e. 知識庫分析
媽媽幫知識庫位於首頁,主要介紹一些相關的母嬰知識,對於不同時期的用戶會有不同的內容進行展示。如:備孕期會展示一些備孕時期的知識,育兒期會根據孩子的年齡展示一些相關的知識。
增加「左滑進入下一個知識 「功能:
大部分用戶在瀏覽知識時,是沒有特定的想要了解的內容的,大部分用戶只是根據app的推薦根據自己所處時期了解一些相關內容。如:處於孕期5周第一天的媽媽會打開app根據系統推薦查看當天推薦的知識。
在瀏覽完第一篇內容後,需要返回第一個界面才能查看另一個知識。
建議:增加左滑進入下一個知識按鈕,使用戶不必重複查看上一個界面,擁有完全浸入式的閱讀體驗。
改變評論和延伸閱讀的順序:
用戶在瀏覽完本篇知識後,是先進行評論等操作再瀏覽其他知識的。如果用戶看完這篇知識接著去查看其他相關知識,就不會有對這篇知識進行評論的操作了,這也是目前知識版塊評論很少的重要原因。
建議:先展示評論,再展示延伸閱讀。
修改備孕,幼兒,學齡前的知識展示方式:
進入知識模塊具體界面時,有六個時期可以進行選擇——備孕,孕期,新生兒,嬰兒,幼兒,學齡前,默認選項為記錄模塊用戶記錄的所處的時期。
選擇孕期進入如下第一個界面——即對應時期相關知識,選擇幼兒和新生兒類似;選擇備孕進入的如下第二個界面——即選擇知識的分類再進行查看;選擇幼兒和學齡前類似。
但是,大部分用戶都是沒有明確自己具體要查看哪方面內容的。明確要查看的知識的用戶會直接進行搜索,不會再從此分類中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且點擊第二個界面中的搜索按鈕出現的內容(如下第三個界面)與第二個界面相同。
建議:直接把第二個界面內容樣式修改為與第一個界面相同。
考慮到備孕,幼兒和學齡前相關知識和具體時間無太大關係,可去除時間維度。
修改後的界面如下圖所示:
2.4 電商功能分析
a. 領券功能
領劵功能是在媽媽幫母嬰社區的核心定位下,出現的附加功能。在此界面可以領到劵的商品種類很多,且可以粘貼商品標題,先領劵再購買,充分迎合了一些女性追求實惠的心理。
但就目前情況來看:用戶的使用此功能的意願不強,打開此界面次數很少且不太會想通過媽媽幫來領劵。
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很多媽媽更傾向於在雙十一,618,三八女王節等大量購買一些母嬰用品,在這些節日囤一些商品往往比平日裡領劵再購買更便宜;二是媽媽幫領劵界面的布局與其他領劵平臺,電商平臺無太大差異,缺乏特色,無核心競爭力。
改變主頁商品分類:
目前領劵首頁商品主要有以下幾個分類: 熱賣、母嬰、女裝、美妝、9.9元、排行、天貓劵、居家日用、鞋包配飾、食品、文體車品、數碼家電、男裝、內衣、其他。
分類很齊全,涉及到用戶可能領劵的商品的方方面面。大多數用戶如果有明確的意願領劵購買商品,且知道自己要領劵的商品的種類,一般會通過粘貼商品標題領劵購買。
此種排布方式與其他平臺差不多,但是沒有考慮到媽媽幫app的定位為母嬰社區。
建議:主要展示一些母嬰,健康相關內容的產品,與產品的定位相契合。
建議的展示商品分類如下:營養保健、經期用品、母嬰、熱賣、9.9元、排行、女裝、美妝、居家日用、鞋包配飾、食品、文體車品、數碼家電、男裝、內衣、其他(即先展示母嬰健康相關產品,再展示其他分類)。
改變主頁天貓拼多多入口按鈕名稱:
通過幫省錢主頁除了可以領劵外,還可以直接進入天貓、貝因美,京東以及拼多多app活動界面,購買一些優惠商品或領取一些優惠劵。
天貓和貝因美入口直接以app名字命名,而天貓和拼多多以優惠劵和紅包命名,初次打開此界面的用戶很難通過優惠券和紅包得知點擊此按鈕進入的界面,或者點擊進入後的界面與預判不符,影響用戶體驗,建議直接以app名字命名。
前兩個建議修改後的界面如下:
產品試用功能分析:
用戶可以用棒棒糖(積分)來換取試用商品的機會,通過審核得到商品,試用完成後提交使用報告可以獲取一定的佣金。
從用戶角度來看,他們既可以獲得商品的試用裝,可以通過試用商品提交使用報告獲取利潤;從商家角度來看,他們不僅得到了用戶對商品的反饋, 還從一定程度上宣傳了自家的商品。
但從七麥上用戶對app的評價得知:有一部分用戶是因為試用活動體驗很差而給app進行差評——如:申請試用不發貨,參加使用後很長時間才提醒申請試用失敗等。
在用戶提交審核前,寫明申請試用的條件。
在申請使用前,大部分商品的試用條件都不明確,雖有寫明具體試用相關諮詢聯繫管理員,但絕大大部分用戶是不會去聯繫的。在用戶提交審核前,寫明申請試用的條件避免一些不符合條件用戶沒有得到試用機會對app進行惡意差評。
是否通過試用機會通過首頁的消息進行提醒?
目前只能通過體驗官首頁的「查看我的」試用按鈕,來查看自己有沒有通過試用。
因為此類活動不多,大部分用戶是不會特意查看自己是有沒有得到試用機會的,很多用戶都是收到試用品之後才知道自己得到了試用機會。這對用戶來說當然是一種驚喜,但在開展一些需要付費的活動時,不及時提示用戶結果會導致一些未得到試用機會的用戶進行差評,建議直接在首頁消息中及時提醒。
活動主題:做自然女王,給生活加點暖。
活動時間:2019年3月3日—3月9日
參與方式:直接跟帖回覆: #給生活加點「噯」#+說出自己的「噯」意宣言,分享你給生活加點「噯」的點點滴滴。
活動獎品:
活動熱度:截止到活動結束時,此篇帖子共收到了5411條評論,除去一些與主題無關評論和重複評論外,大概有400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從話題參與人數來看活動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
但是,查看內容發現:
大多數用戶分享的內容大同小異——基本上都在說:這個牌子的產品使用效果如何好?
用戶只是為了獲得獎品來發表一些內容,不會查看其它用戶發表的內容,互動性很差。
另外,一些用戶為了獲得特定樓層的獎品,出現一條內容連佔幾個樓層的現象。
活動優化建議:
有獎話題可以更多地向母嬰生活方面靠近。
比如:主題改為「生活中的愛與噯」,用戶除了分享自己與此品牌產品的故事和關注公眾號截圖外,還需要分享自己在備孕、懷孕或是育兒生活中充滿愛的故事。參加這個活動的用戶除了自己發表相關內容外,還可以查看其它用戶生活中充滿愛的小事,這樣的方式或許更能讓其他用戶產生共鳴。
將跟帖回復的方式改為在各個幫發表相關帖子。
之前跟帖回復的方式,只能讓瀏覽到這一個帖子的用戶看到這個活動。而直接在各個幫發布帖子,可以讓看到相關帖子的用戶都了解到這個活動,讓這個活動被更多的用戶看到,增加活動的影響力。
優化活動獎勵機制。
上線於2011年的媽媽幫app,初時定位為母嬰社區,而現在運營模式也改為「工具+社交+電商+知識付費」從多維度進行服務,一直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
雖然媽媽幫app的各種指數要遠遠低於行業龍頭寶寶樹,但它憑藉自身優勢,也在母嬰app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母嬰app領域競爭日趨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媽媽幫未來將於怎樣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應對,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以上是我對媽媽幫app一些思考和建議,歡迎交流指正。
本文由@R.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