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19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至今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出生於印度孟買,6歲回到英國接受教育,印度風情成為他永恆的創作主題,讓他在英國文壇嶄露頭角。吉卜林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日漸落寞,他描寫的印度殖民地生活也遭到諸多批判。儘管吉卜林備受爭議,但是其作品的文學價值不容低估,他充滿浪漫情調的文筆和生動有趣的描寫,在讀者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怒海餘生》是吉卜林在1896年創作的兒童小說,最初刊登於1897年的《麥克盧爾雜誌》,以他在新英格蘭的生活經歷為素材。吉卜林非常熟悉海上生活,他經常乘坐海輪遠航,穿越北大西洋的濃霧和冰山,在吸菸室裡傾聽輪機長和領航員講述海上奇聞。1889年,吉卜林開始了返回英國的長途旅行,從印度到中國的航行途中,他遇到了一個名叫阿爾伯特的美國男孩,這個頑劣調皮的孩子就是本書主人公哈維的原型。
《怒海餘生》的主題與吉卜林此前的《叢林故事》頗為相似,主人公置身於全新的環境,面對人生的挑戰,逐漸成長起來,最終實現了自我救贖。然而不同於充滿隱喻的《叢林故事》,《怒海餘生》具有更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吉卜林效仿作家馬克·吐溫的創作手法,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來描述時代的變遷,展現南北戰爭後的美國社會,他通過豐富多彩的細節,向讀者展示了波瀾壯闊的海上歷險和簡單淳樸的漁民生活,他對切尼專列從聖地牙哥駛往波士頓的精彩描寫,更是成為鐵路文學的經典篇章。
本書的主人公哈維·切尼是個15歲的富家少年,在前往歐洲的遠洋班輪上失足落海,被海上號的葡萄牙漁民曼紐爾救起。船長迪斯科不為他許諾的財富所動,沒有立刻把他送回家,而是讓他留在船上工作,他從此在全然陌生的世界裡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這段艱苦的海上經歷讓哈維脫胎換骨,他不僅掌握了各種航海技能,還逐漸理解了人生的價值。等哈維再次回到陸地時,他的父母發現,他們的兒子變得善良樂觀,成為一個堅強勇敢的年輕人。
這部小說多次改編成電影,1937年上映的同名電影堪稱銀幕經典,星光熠熠的演員陣容,成就了這部影壇佳作。飾演哈維的是當紅童星費雷迪·巴塞洛繆,同時代的好萊塢童星米基·魯尼出演哈維的好友丹,出身戲劇世家的萊昂納爾·巴裡摩爾客串哈維的百萬富豪父親,明星風範十足。演技精湛的斯賓塞·屈塞在本片中塑造了水手曼紐爾,他憑藉這個鮮活生動的角色贏得了1937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英]拉迪亞德·吉卜林
春和景明、馮海欣、黃孟鄰|譯
《叢林故事》是二十世紀初英國著名作家拉迪亞德·吉卜林的早期代表作,亦為其最有影響和最受歡迎的作品,一百年來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全書由七部中篇小說結集而成,前三部描述了「狼孩」莫格利在叢林和人類社會中豐富的生活經歷,後四部獨立的故事塑造了鍥而不捨的白海豹科蒂克,忠誠勇敢的貓鼬瑞基-迪基-臺維,渴望自由的大象卡拉納格,以及性格迥異的軍營動物等眾多令人難忘的形象,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
《金姆》是著名英國作家吉卜林的代表作品。《金姆》緣起于吉卜林自己在印度的童年生活經歷。在小說中,孤兒吉姆是一個駐印愛爾蘭士兵的孩子,機智調皮,人稱「世人之友」。吉姆遇到一位喇嘛,執意尋找傳說中可以治病洗罪、擺脫輪迴的「箭河」。吉姆成為喇嘛的弟子,踏上尋找「箭河」的旅程,而印度各個階層、各種民族的人也匯聚在這條尋找之路。同時,吉姆因其特殊身世被訓練成為一名優秀的間諜,參與了波瀾壯闊的「大遊戲」。
《金姆》畫卷般展示了印度的世俗人情、種姓制度和多種文化的交融。在19世紀與20世紀相交之際的印度正是英俄大博弈的時代,恢弘的時代背景於故事中暗暗湧動。這是一部少年的成長小說,也是擁有信仰之人的尋找之旅,更是對印度歷史、風俗的生動展示。
《金姆》入選世界百大經典英文小說,對世界文學影響深遠。吉卜林是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時也是英國首位獲此殊榮的作家。其長篇小說《吉姆》對於東方風情的生動描繪、對於不同階層人物面貌的準確刻畫,使其一直為現代東方學研究者熱衷分析的經典文本。
金姆(Kim)
[英]拉德亞德•吉卜林
海際、周頤年
豹子身上為什麼有斑點?犀牛的皮膚為什麼那麼粗糙?大象的鼻子為什麼那麼長?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叢林故事》作者吉卜林最有名的經典故事集《Just So Stories》(原來如此)用最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告訴你這一切的答案。
「很久很久以前……」好多的故事是用這樣的句子開頭,但這次我們真的要回到一切故事開始之前所發生的事。
在一切開始之前,鯨魚什麼都吃,犀牛的皮膚很光滑,袋鼠長得也跟兔子沒兩樣,大象的鼻子又短又小,而駱駝根本就是個懶惰蟲……
但是,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這些動物長成現在的樣子呢?
全書由12篇引人入勝的短篇故事組成,充滿了異域風情和詼諧幽默。吉卜林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講述了諸多動物的來歷和世界之初的樣子。在書中,這些動物時而機智、時而魯莽、時而勤勞、時而笨拙……故事就在它們之間栩栩如生地展開。
吉卜林通過擬人的手法、生動的情節和逗趣的語言,賦予了動物們人類的性格,為孩子們描繪了一個想像中的廣闊天地,同時也把現實生活中的教訓傳達給孩子們,讓孩子們在聽故事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明白生活的道理。
原來如此(Just So Stories)
[英] 魯德亞德·吉卜林 (Rudyard Kipling)
蔣雪瑤、劉晗、劉諝(責任編輯)
原標題:《「英國巴爾扎克」,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