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95年諾貝爾文學獎設立至今,法國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人數最多的國家,先後有15位作家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緊隨其後的是美國和英國。法國作家們為什麼受到瑞典文學院如此青睞呢?
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得獎大戶:哪些法國作家拿了獎?
首先為大家列舉一下獲獎的法國作家們。截止到2019年,已經有15位法國作家摘此桂冠,具體參見下方。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們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15位得主並不全是作家。比如1927年的得主亨利·柏格森,他是一位法國哲學家,但是其眾多理論,比如綿延的時間觀念、生命哲學、直覺主義等對法國乃至世界文學發展都有深遠影響。
法國文學發展史上,眾星閃爍,異彩紛呈。今天就來聊聊法國文學的那些大神~~~
羅曼 · 羅蘭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另外,羅曼·羅蘭還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鬥爭,他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並出席巴黎保衛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1897年,羅曼·羅蘭在《巴黎雜誌》上發表第一部作品《聖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創作的兩部悲劇《阿爾特》與《狼》。1899年發表《理性的勝利》。羅曼·羅蘭早期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1901年,《丹東》首次在《半月刊》上發表。1902年,發表《七月十四日》。1903年羅蘭為了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託爾斯泰傳》(1911)共稱《名人傳》。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04年,《約翰-克裡斯多夫》的第一章發表在巴黎《半月刊》上。1905年《約翰-克裡斯多夫》的前三章獲得費米納獎,取名為《幸福的生活》。1905年,奧朗道夫書店開始出版這部作品,與《半月刊》競爭。1892年,他與巴黎名教授勃萊亞之女克洛蒂爾特結婚,一位千金小姐,又是名交際花,愛上了一個窮書生,這在當時的社交界傳為佳話。1901年,由於一介寒士的羅蘭終究無法滿足闊小姐出身的妻子的心意,兩人便離了婚。離婚以後,他的創作活動改變了方向,傾注全力寫作他的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
亨利 · 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國哲學家,文筆優美,思想富於吸引力,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從中學時代起便對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發生興趣,尤其文學。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係的小單位。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其寫作風格獨特,表達方式充滿詩意。代表著作有《創造進化論》《直覺意識的研究》《物質與記憶》等。
在柏格森迄今為止權威性的著述《創造進化論》的敘述中,他創造出了驚人宏偉的詩篇、具有廣博視界和持續力度的宇宙進化論,而且並未忽視一種嚴密的科學術語。要從他的透徹分析或深奧思想中得益或許是困難的,但是卻可毫不費力地從中獲得巨大的美感。
假如人們把它視為詩篇,它便呈示出一種戲劇性。世界被兩種相互衝突的趨向所創造。其中物質在其意識中展示了下降的運動;第二種則是具有固有的自由情感和永恆創造力的生命,它不斷地向知識的見解和無限的視界趨進。這兩種因素相互混合,彼此制約。這種聯合的產物在不同的水平上分支。
克勞德 · 西蒙
克勞德·西蒙1913年10月10日生於馬達加斯加的首府塔那那利佛。他出生幾個月後,身為騎兵軍官的父親就死於戰場。西蒙被母親帶回法國的佩皮尼揚接受小學教育,後來又到巴黎一所著名中學就讀,畢業後赴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讀書,他還曾隨法國立體派畫家安德烈·洛特學過繪畫。1936年,他曾到西班牙共和軍與佛朗哥部隊激烈爭奪的巴塞隆納協助起義者,這場殘酷的戰爭在他的心中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西蒙應徵入伍,在騎兵團服役。1940年春,他參加了著名的牟茲河戰役,受傷被俘,不久又逃出德軍集中營,回國參加地下抵抗運動。戰後他到蘇聯、歐洲、印度、中東各地旅行,歸來後在鄉間從事葡萄種植業,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蒙的創作道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處女作《作假者》(1941)到《草》(1958),這階段的作品雖然還未能擺脫美國小說家福克納的影響,但已試圖探索一種像巴羅克體藝術的螺旋形結構代替傳統的直線形敘述,以表現內心活動中不斷變動的感覺、回憶、想像的「混雜體」。第二階段從獲「快報」文學獎的《弗蘭德公路》(1960)到獲「麥迪西」文學獎的《歷史》 (1967)。這一階段的作品,體現出詩與畫結合的特色,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第三階段從《雙目失明的奧利翁》(1970)到帶有總結性的,足以使作者進入世界文壇第一流作家行列的《農事詩》(1981)。這階段的創作已不再是「敘述一場冒險經歷」,而是一種「敘述的探索冒險」。作者幾乎完全排除傳統小說敘事中追索時間的方法,而是探索小說的空間組合,展示多層次的畫面描述。
西蒙雖然是「新小說」派主要代表作家中唯一沒有發表過系統創作理論的作家,但他卻以自己的作品贏得了「新小說」派主要柱石的稱譽。這位沉默寡言、不善社交、甘於寂寞的老作家,以其頑強的探索精神和成功的創作,贏得了「以詩和畫的創造性,深入表現了人類長期置身其中的處境」的評價而獲1985年諾貝爾文學獎。
帕特裡特 · 莫迪亞諾
迪亞諾自幼喜愛文學,十歲寫詩,十四五歲便對小說創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965年他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學畢業,後入巴黎索邦大學學習,一年後輟學,專事文學創作。1968年莫迪亞諾發表處女作《星形廣場》,該小說於當年獲羅歇·尼米埃獎。1969年,他的作品《夜巡》獲鑽石筆尖獎,《環城大道》於1972年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1974年他與名導演路易·馬爾合作創作電影劇本《拉孔布·呂西安》,它搬上銀幕後摘得奧斯卡金像獎。1975年他的作品《悽涼的別墅》獲書商獎,《暗店街》於1978年獲龔古爾文學獎。
2010年他獲得了法蘭西學會頒發的表彰其終身成就的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2014年10月9日19時,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派屈克·莫迪亞諾的作品「喚醒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佔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
當然,中國的經典文學也不勝枚舉,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注意到東方大地上的中國作品,身為外語人,我們是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梁,對外傳播中國優秀作品的重任在身,激勵著我們學好法語,讓更多中國作品走出去!
關於中法文學,大家有什麼想要分享的?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