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李福和 上海攀成德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
對話嘉賓:
楊曉東 江蘇南通二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孫關富 浙江精工鋼結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太權 中國新興集團副總經理、中國新興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邢六斤 山西建築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葛懷偉 安徽金鵬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聶吉利 中恆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持人: 2020年,我們站在了「十四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這個特殊時點,「變」儼然已經成為這個時點發展的主旋律。展望建築業的未來,行業面臨哪些挑戰?企業需要承擔什麼樣的使命?管理者又面臨哪些新挑戰?
建築業的行業發展困境
主持人:各位嘉賓如何看待建築業當前發展形勢?你們認為建築業是不是「到頂」了?如果「到頂」了,未來將會面臨怎樣的問題?
楊曉東:我認為在速度上可能「到頂」了,增量上我認為還沒有「到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這意味著我國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可以說,這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標誌性節點。對於建築業企業來說,隨著城鎮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潛力不斷釋放,也會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巨大投資需求。此外,隨著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圍繞都市圈、城市群互聯互通方面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的投資機會將大量釋放。城市老舊小區改造、智慧城市建設也會為建築業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孫關富:我認為要從兩個方面看待這個問題。首先,從宏觀角度看,近年來數據分析顯示,一是中國每年生產的水泥基本在24億噸左右;二是2018年建築業總產值約23.5萬億元,2019年建築業總產值24.8萬億元,同比增長5.7%,這個增長因素基本是人工費和物料漲價帶來的;三是近幾年全國建築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基本停留在144.2億平方米左右。從以上3個數據看,建築業在宏觀上已經見頂。其次,從微觀角度看,我國大力發展新基建可能會帶來又一輪的建設高潮,國家積極推動新型建築工業化,也會給行業細分市場帶來機遇。
李太權:我認為,從建築業增速的下滑來看,建築業已經到了量的頂部,但仍有一定增速;從傳統的建築看,基本已經到頂;從轉型和新的業態發展來看,在數字建築引擎下還有增量,還有新的機遇。建築業本身「蛋糕」足夠大,2019年總產值達24.8萬億元,在這樣的體量上,一些細分領域還會有細分的增量,同時有很大的機遇。
邢六斤:建築業細分行業較多,有些在降,有些在增。我國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仍在釋放市場空間,尤其是新基建也為建築業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城市升級改造、能級提升、綠色建築、智能建築、數字建築也加快賦能,成為需要持續跟進的重大課題。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全球基建存在的缺口也為建築業企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說建築業是否見頂還要區別對待。對建築業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找到企業的生存價值。
葛懷偉:很多行業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而興衰、演變。建築業就是隨著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而不斷發展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老舊小區改造、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智能建造理念的迸發,為建築業新發展提供了一定機遇。此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不會止步的,因此城市環境的提升、美好城市的建設也不會止步。只要「不止步」,建築業要達到頂點就還需要一個過程。
聶吉利:當前建築業已從飛速發展階段進入到穩步增長階段,這是發展的必然規律。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建築業一直處於高速發展而又相對粗放的競爭格局中。在這樣的環境下,建築業企業應當找準定位,明確自身在細分市場的站位,找出企業的發展空間。
建設模式變化對建築業企業的影響
主持人:行業改革給建築業帶來了很大影響。楊曉東董事長,在您看來,建設模式的變化對建築業或者某個企業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楊曉東: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不能一刀切。因為建築業是大行業,但是這個大行業裡面有很多類別,細分領域較多。不是每個建築業企業都要做模式改變,要看企業自身的定位。
對於江蘇南通二建集團,我們企業規模較大,所以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EPC(工程總承包)對於我們來說是個機會。但是對於某些中小企業來說,可能是個挑戰。機會和挑戰是並存的,每個企業理解不同、定位不同。每一次的發展,建築業始終在改革的洗禮中前進、在創新的倒逼中發展,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這其中,每個企業都需要找到自身優勢,尋找自己生存的空間。
建築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主持人:我們以前常說建築業企業要「做大、做強、做優」。當前的競爭形勢下,「做大、做強、做優」是不是要重新排序?
邢六斤:企業的價值在於為客戶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這也是企業的立足點。建築業企業要把設計理念和施工、客戶體驗以及市場結合在一起,形成數據集成。隨著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價值愈發明顯,將管理的信息化、財務的信息化、現場的信息化串聯起來,形成數據的集成非常重要。在工業化向智能化、數位化的轉化過程中,建築業企業要早思考、早準備,只有這樣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建築業企業要掌握行業發展趨勢,並在大勢中找準自己的發展定位,在目標領域做強做優,並在此基礎上繼續做大。
葛懷偉:我認為這三者是一個良性的發展循環。我們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孫元武先生一直要求,以做優產品塑造好的口碑,以好口碑建立好品牌,以強大的品牌價值吸引越來越多的項目、資金與人才,進而取得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贏得更大的發展自主權。
所以,我認為做優產品是第一位的,只有將產品做優了、在手的每一個項目做好了,才能贏得政府的信任、市場的青睞,才有繼續做強、做大的話語權。而做強、做大的同時,各種優勢資源就會向我們聚集,也為進一步做優產品提供了資本。
國企和民企如何攜手共進
主持人:嘉賓中有三位來自國企、三位來自民企。在你們看來,建築生態裡國企和民企有沒有合作空間?
李太權:對於建築業,國企和民企是長期共存的關係。國企有國企的優勢,民企有民企的優勢。國企主要有平臺優勢、資金優勢、人才優勢以及整合產業鏈的優勢。民企的體制、機制則更加高效,成本控制更為靈活。國企和民企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今後國企和民企走融合道路是發展的方向,國企也在進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嘗試進行股權的合作。所以在產業鏈的整合過程中,以及細分領域的發展當中,國企和民企可以發揮各自優勢,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找到共同生存的途徑。
孫關富:民營企業近幾年在業務承接上是沒有辦法和國企相比較的。浙江精工鋼結構集團是一家集國際國內大型建築鋼結構、鋼結構建築及金屬屋面牆面等的設計、研發、銷售、製造、施工於一體的大型上市集團。對於浙江精工鋼結構集團來說,首先要把建築鋼結構做到行業中最優秀的,鞏固在第一梯隊中,並且不斷創新技術和管理。雖然現在鋼結構行業中同質化競爭和低價競爭比較嚴重,但是管理不可能同質化。不管國企還是民企,都要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管理者所承擔的新使命
主持人:聶吉利董事長,在您看來,作為管理者,在新時期到底應該承擔怎樣的使命?
聶吉利:作為企業掌舵人需要確定方向和目標,「一體兩翼平臺化,百年千億國際化」是中恆建設集團的整體發展戰略.
「一體」是堅守建築主業不動搖,「兩翼」是科技和金融。在科技領域,我們擁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級技術中心、綠色施工技術中心、裝配式技術研究中心等;在金融領域,我們參與發起設立江西首家民營銀行——裕民銀行,擁有基金、保付代理、金融登記結算等公司,並與江西財經大學聯合發起成立江西建築金融研究院。
「百年」是中恆建設集團要做百年基業的夢想,「千億」是階段性實現的發展規模。知而定,定而立,立而得。企業的管理者確定了方向和使命,就要做好百年傳承者,實現企業的發展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