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對疫情困局,湖南湘江新區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項目建設卓有成效、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交出了精彩的新區答卷。繼往開來,站在新起點,新區肩負當好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排頭兵,站在最高處,走在最前列的歷史使命,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的成績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時間,在平凡中書寫不平凡,記錄著湖南湘江新區逆勢上揚的奮進歷程。
站在2021年的起點回望2020年,縱有「陰霾」籠罩,但抵擋不住新區的發展熱潮,一系列重大項目在攻堅突破中「加速度」,一條條產業鏈在補齊補強中「強筋骨」,一個個重大籤約在貼心服務中吃下「定心丸」。
各項經濟指標逆勢上揚,持續領跑省市,全年全域籤約項目284個,引資1055億元。
中聯智慧產業城首臺中大型挖掘機成功下線,鯤鵬計算硬體產線從籌建到交付跑出120天的新區速度,獲《新聞聯播》頭條報導,全年項目完成投資1450億元,超出年度計劃12%。
湖南(長沙)車聯網先導區、湘江科創基地開啟全新篇章,嶽麓峰會、湘江金融發展峰會共襄思想盛宴。
「一城五基地,五區五小鎮」精心謀劃,在新區這片熱土上充滿潛力、燦若星辰。
湘江北去,新區向前,時代賦予新區當好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排頭兵,在高質量發展中站在最高處,走在最前列的歷史新使命。
延展完善 產業鏈條筋骨強健
從領先到第一方陣,2020年,長沙以湖南湘江新區為核心,已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投資潛力做到全國前三,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綜合實力位列全國第二。
2020年11月3日,全國第三家的湖南(長沙)車聯網先導區正式揭牌。這塊沉甸甸「金字招牌」背後是長沙與20多座城市歷經半年同臺競爭,脫穎而出,最終肩負起為全國車聯網高質量發展探索新路、當好示範的國家使命。
短短3年間,新區篳路藍縷,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一日千裡,不斷集聚生態優勢,引進了百度、華為、騰訊、京東、博世、大陸、舍弗勒等70多家國內外巨頭企業和中車時代、地平線等12家知名科研院所,聚集產業上下遊相關企業近400家,產業鏈「筋骨」不斷強健,為長沙打造「智能駕駛第一城」注入澎湃動力。
智能網聯汽車是新區一張愈發靚麗的名片,也是新區統籌全域範圍內9條產業鏈,聚焦「2+3」特色產業,推進建鏈強鏈補鏈延鏈的發展縮影。
2020年,新區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創新開啟「雲籤約」等籤約活動,引資引項目勢頭不減,現代金融產業,獲批2020年度財政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成立金融科技湘江生態聯盟,湖南金融中心稅收同比增長25.17%;文旅產業,湘江歡樂城開園,接待遊客約50萬人,營收超8000萬元;健康醫療產業,引進中電數據、當代醫藥等10大項目。
湖南湘江新區在困局中把握機遇、逆勢上揚,2020年全域籤約項目284個,總投資1055億元,21個世界500強項目入駐新區。
精心謀劃 「一城五基地」驅動創新
高校因城市而興,城市因高校而盛,麓山下,湘江邊,新區創新浪潮洶湧澎湃。
去年12月24日,湘江科創基地舉行集中簽約儀式,18個企業(項目)集中入駐。
獲得園區青睞的既有創瑾科技全球總部等院士項目,也有匯思科技、酷陸科技、小駝羊教育、奧通智能等海歸項目,還有海圖科技、格爾智慧、佑湘智能、浪潮大健康數據等一批明星科創企業,一個面向全國、對接全球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原始創新策源中心、科技人才匯聚中心呼之欲出。
湘江科創基地作為新區「一城五基地」中最大的科創基地,於去年4月開始主體施工,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投運、當年滿園,跑出了「湘江速度」。
新區人深知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是一座「寶山」,擁有20多所高校院所、57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匯聚40餘名「兩院」院士、30餘萬名在校大學生和10餘萬名科研人員,匯集了全省的人才,如何精心謀劃,找準發展的突破點,答案越來越清晰。
未來,新區將從科研端、孵化端、轉化端三個維度同步發力,採取「一城驅動」「五地帶動」「五園支撐」等發展模式。
「一城驅動」,即發揮嶽麓山大學科技城創新極核作用,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圍繞「卡脖子」技術創造更多科技成果。「五地帶動」,即加快建設湘江科創基地、中南大學科技轉化基地、湖南大學創新轉化基地、湖南師大文創基地、國防科大軍民融合基地,孵化更多瞪羚企業,形成中小企業創新集群。「五園支撐」,即通過揭榜攻關等方式加強企校對接,發揮五大園區產業承接作用,激發園區企業科技創新動力,加快企業轉型創新步伐,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實現本地轉化。
未來無疑令人興奮,以湘江科創基地為例,整個基地建成後,可聚集科創型企業5000餘家,新增就業崗位10萬餘個,實現年產值100億元,年創稅收10億元。
2020年,新區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增加,湖南省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在新區正式揭牌,三諾生物、景嘉微電子成功獲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在新區多年精心耕耘下,已構建了政策、金融、平臺等6大支撐體系,集聚58小鎮等600餘個雙創平臺,全年舉辦「創響中國」湘江新區站、「智匯湘江 科創新區」等項目路演活動50餘場次。
今天,讓人眼前一亮的不再僅是嶽麓山的風景,更是「最美大學城、領先科技城、一流創業城」的願景,如今的湖南湘江新區,已經成為中部地區創新創業新高地。
多措並舉 營商環境用心用情
「湖南造」湘江鯤鵬伺服器,在去年4月正式下線。
120天,項目籌建到一期廠房交付;20天,生產線安裝到產品下線,不斷刷新「新區速度」。
這個被《新聞聯播》頭條報導的項目關乎的是新區在疫情陰霾下衝破險阻,為企業排憂解難的「故事」。
在2020年初這個特殊時期,新區走在復工復產前列,迅速建立重點企業「五個一」幫扶機制和涉企問題快速響應機制,積極籌措提供防疫物資,解決企業開復工問題200餘個。
區域競爭已從拼政策、拼資源轉到了拼服務、拼環境,發展軟環境是區域競爭力的核心硬體。
湖南湘江新區作為改革創新「試驗田」,被國家賦予了改革、創新、發展的歷史使命。近年來,新區高位推動,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發展的「先手棋」,多方面優化服務、政策、制度、環境供給,讓政務服務有溫度、有效率。
去年11月2日,全新的湖南湘江新區政務服務大廳正式啟用,全新的大廳面積約740平方米,分為受理服務區、後臺審批區、中介服務區、自助服務區、休息等候區、閱讀展示區6個區域,共設10個窗口。目前,新區47項審批事項、68個子項全部進駐大廳受理,真正實現辦事「只進一扇門」。
優化營商環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新區著力建設了行政審批一站式服務平臺,把所有業務集中到6個綜合窗口,在長沙率先建成「多規合一」平臺,在全省首創「無紙化」「要素化」服務模式,通過平臺共享審批成果壓減了35.5%的申報材料,「最多跑一次」實現率達90%以上,辦事企業滿意度93.3%,打造了 「網際網路+行政審批」的湖南樣本。
「省時、省力、省錢」是新區行政審批的最好概括,中海地產報建員胡哲表示,傳統報建時間長,一個項目全程走個八九個月屬正常情況,而新模式試行後,他經手的一個項目最快從拿地到預售僅143天,不需要來回奔波,減輕了工作壓力,給新區點讚。深有同感的還有華油惠博普集團副董事長、總裁黃松。在2020年新區三季度產業項目集中簽約活動上,惠博普集團將總部項目落戶新區。黃松則透露在惠博普總部遷址的過程中,新區安排專人主動服務、靠前服務、優質服務、精準服務,切實讓人享受到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一次次點讚,彰顯的是湖南湘江新區營商環境提質優化的決心和力度。
「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加快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推動新區在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建設現代化新湖南中站在最高處、走在最前列!」 優化營商環境永遠在路上,面向「十四五」新徵程,長沙市委常委、湖南湘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鍾鋼的話擲地有聲。
原標題:《逆勢上揚!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