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穩態溶解氧環境下廢水生物處理研究進展

2020-11-23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名詞解釋

非穩態DO環境:

非穩態DO環境是指處理過程中反應器內的DO濃度呈現為不穩定狀態,此環境可以營造良好的好氧硝化/缺氧反硝化交替過程,在顯著節能的同時還可提高系統去除有機物及脫氮的效果。

活性汙泥法是廢水處理過程中廣泛使用的方法。在傳統的好氧處理中,連續穩定的曝氣可使反應器內保持穩定的溶解氧(DO)環境,滿足硝化對氧的需求,但不能實現缺氧反硝化,因此,雖能達到一定的氨氮去除效果,但總氮去除效果較差。非穩態DO環境是指處理過程中反應器內的DO濃度呈現為不穩定狀態,此環境可以營造良好的好氧硝化/缺氧反硝化交替過程,在顯著節能的同時還可提高系統去除有機物及脫氮的效果。

SBR、氧化溝、混合脈衝等工藝在運行中都具有非穩定DO環境的特徵。SBR使整個工作周期呈間歇曝氣方式運行,可在同一反應器內實現交替好氧、缺氧環境。傳統氧化溝工藝的曝氣池是循環式溝渠,汙水和活性汙泥混合液在其中流動,利用轉刷曝氣提供溶解氧並使混合液處於完全混合狀態;由於曝氣裝置只安裝在氧化溝的一處或幾處,反應器內DO濃度頻繁變化。脈衝曝氣是在好氧活性汙泥法的基礎上將連續曝氣改為脈衝曝氣,從而實現高、低DO濃度交替的環境,提高脫氮除磷的效率。

筆者在分析反應器內非穩態DO濃度變化規律的基礎上,綜述了非穩態DO環境下廢水生物處理效果及研究現狀,並對其研究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以期為廢水處理提供一條節能降耗並達到高標準處理效果的途徑。

1、 非穩態DO變化規律

在SBR工藝中,系統進水、沉澱期間為缺氧階段,DO較低,當開始曝氣反應時,DO上升,但由於汙水負荷較高,DO上升幅度不大;隨著汙水中有機物的降解,微生物的需氧量減少,於是DO上升幅度增大;隨後在沉澱及出水的不曝氣階段,DO開始下降,降低到最初缺氧階段的DO濃度,並持續到下一曝氣階段。正常情況下,曝氣階段DO高於1.5mg/L,當曝氣停止時,DO下降到1.5 mg/L以下。

在傳統氧化溝中,由於採用表曝機供氧、推流,易於形成DO梯度。近曝氣點區域DO濃度高,離曝氣點越遠,DO濃度越低,因此在同一溝渠形成了交替好氧和缺氧的區域,多溝條件下更明顯。其中,近曝氣點區域的DO可以達到2.25mg/L,遠離曝氣點區域DO降至0.5 mg/L以下,甚至為0。

在脈衝曝氣方式下,1個工作周期內,曝氣瞬間DO急劇升高,之後穩定在某一範圍,此時系統為好氧狀態;停曝瞬間DO會急劇下降,之後維持在某一較低值,系統處於缺氧或厭氧狀態。曝氣/停曝頻繁交替強化了系統好氧—缺氧—厭氧環境的交替變化。在停曝末,DO較低或為0,當開始曝氣後,DO將以最大速率提高,能夠達到較高的溶氧水平。S.Lochmatter等發現,在脈衝曝氣方式下,曝氣時,DO迅速上升,可達到飽和溶解氧的50%,並在曝氣階段維持相對穩定;停曝時,DO迅速下降到0,並持續到下一周期曝氣開始。

2、 非穩態DO環境下廢水生物處理效果

2.1 非穩態DO環境下廢水有機物的去除及脫氮效果分析

在廢水處理中,連續穩定的曝氣易導致硝化菌長期積累,抑制反硝化作用的發生。而非穩態DO環境下的周期性好氧、缺氧、厭氧環境,可使活性汙泥絮體內部形成適宜的DO梯度分布。在DO濃度較高的時段或區域,硝化細菌將氨態氮氧化為硝酸鹽氮和亞硝酸鹽氮,而在DO濃度較低的時段或區域,反應池內處於缺氧狀態,微生物利用有機物為氫供體使硝態氮反硝化,還原成N2或NxOy後排入大氣,從而達到脫氮目的。同時在缺氧階段NO3--N以及NO2--N能夠代替分子O2作電子受體,繼續氧化汙水中的有機汙染物,進而能夠降低好氧階段的有機負荷。在SBR處理屠宰廢水工藝中,當曝氣50 min,停曝50 min時,廢水中COD、TN的去除率可分別達到97%和94%。通過改變CASS工藝的運行方式,採用好氧脈衝曝氣,當曝氣、停曝時間分別為5、5 min時,有機物及氮的去除率都能達到80%以上。此外,通過控制氧化溝DO濃度及分布,可以實現氧化溝外溝道內的同時硝化反硝化生物脫氮,TN去除率最高可達86%。G. Yilmaz等通過好氧活性汙泥實驗研究指出:停曝階段DO迅速降低,導致汙泥顆粒絮凝成的緊密汙泥床結構形成了一個完全缺氧的環境,因此發生了停曝階段的反硝化脫氮,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脫氮效率。採用非穩態的曝氣方式,當DO從3.5~5.0 mg/L降低到0.5~1.2 mg/L時,系統的脫氮率可以達到94.9%,且無需外加碳源。這是由於反硝化程度取決於缺氧階段有機碳的供給程度,非穩態DO環境有利於節省碳源消耗,使更多的碳源用於反硝化脫氮,從而提高了系統整體脫氮效率。

2.2 非穩態曝氣方式下的系統能耗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非穩態的曝氣方式能夠在出水水質達標的基礎上節省大量曝氣能耗,而且該種曝氣方式能很好地運用於普通好氧活性汙泥法的改造中。與連續曝氣相比,採用非穩態的曝氣方式縮短了曝氣時間,其曝氣量可比連續曝氣節省33%。另外,非穩態的DO環境由於存在DO濃度梯度,因而每次曝氣時氧轉移的推動力大,溶氧效率高,因此實際節省的能耗還會更高。H. Doan等進行了利用非穩態曝氣改造普通的好氧連續曝氣工藝實驗,實驗結果表明,當設定一個適當的停曝/曝氣時間循環時,在一個完整的實驗過程中,在BOD5完全去除的基礎上,和普通的好氧連續曝氣相比,非穩態曝氣能夠節省約27%~58%的能源。MBR由於能耗較傳統工藝更高,其推廣應用受到了限制,而利用脈衝曝氣可以減少MBR膜擦洗風量,並能通過高、低DO濃度切換降低MBR的能耗。在生物接觸氧化法中,由於連續曝氣使水中懸浮物和老化生物膜黏附在填料表面,阻礙了水體與生物膜之間的物質交換。採用脈衝曝氣,短時間、高強度的曝氣能有效衝刷生物膜表面,促進生物膜更新及物質交換,其效果好於傳統的連續曝氣,可以節省60%~80%氣量。

2.3 非穩態DO環境下的剩餘汙泥量

在大多數廢水生物處理工藝中,微生物生長產生的大量剩餘汙泥是廢水處理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而非穩態的DO變化可給微生物提供一個交替好氧和厭氧的環境,使細菌在好氧階段所獲ATP不能立即用於合成新的細胞,而是在厭氧段作為維持細胞生命活動的能量被消耗,微生物分解和合成代謝相對分離,細菌的淨合成量降低,進而汙泥產量減少。S. J. Jung等通過對比試驗得出:運用非穩態曝氣方式,營造好氧/厭氧的微生物生長環境,能夠降低剩餘汙泥量,且曝氣/停曝循環周期越短,剩餘汙泥量降低越明顯。黃天寅等研究發現,在間歇曝氣期間,細胞靠混合液中硝酸鹽所釋放出的低分子氧進行呼吸,由於無機電子接受體氧化還原電位比氧高,因而在缺氧呼吸中釋放的ATP也較少。

好氧和厭氧的微生物環境變化導致專性需氧或厭氧微生物的死亡並被其他細菌所利用,提高了汙泥細胞自身的氧化速率,從而降低了剩餘汙泥產量。J. J. Chang等的浸入式膜生物反應器試驗研究結果表明,與穩態的DO環境相比,非穩態的DO環境不僅使細菌微生物能夠適應好氧/缺氧的環境,而且能夠大大提高汙泥中細菌的數量,從而增強細菌自身的氧化和代謝能力,降低剩餘汙泥產量。

3、 非穩態DO環境下廢水生物處理研究展望

在廢水生物處理中,硝化和反硝化脫氮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N2O,其產生量與DO濃度密切相關。目前,關於非穩態DO環境對N2O排放通量的影響尚無明確定論。J.H. Ahn等通過對美國12個汙水處理廠N2O排放通量進行調查發現,頻繁交替的好氧/缺氧環境會提高N2O的排放通量。因為非穩態的DO環境溶氧效率高,充氧能力強,而較高DO濃度是硝化過程中N2O產生的主要原因。Y.Kimochi等則通過非穩態曝氣處理城鎮汙水的試驗指出,相對於傳統的持續曝氣,非穩態曝氣營造的非穩態DO環境可減少系統中N2O的排放,且好氧階段時間越短,N2O排放通量越低。ZhenHu等通過研究提出,非穩態曝氣營造的好氧/厭氧環境有利於節省碳源的消耗,使缺氧反硝化碳源供應較為充足,從而減少N2O的排放。因此,如何控制合適的DO濃度和好氧/缺氧階段的比例是非穩態DO環境下減少N2O排放通量的關鍵。

另外,廢水生物處理中存在大量的SMP(溶解性微生物產物),其生物降解性較差,不僅使系統出水有機物含量無法達標,而且還會影響活性汙泥的性能。目前,關於非穩態DO環境對SMP產生量的影響也無明確定論。範吉等通過SBR處理生活汙水試驗指出,相對於傳統的好氧條件,好氧/缺氧運行方式營造的非穩態DO環境能夠降低出水中SMP產出量,這是因為微生物處於好氧環境的時間減少,導致了SMP的產生量減少。WenmingXie等則通過SBR工藝處理合成廢水試驗指出,非穩態的DO環境溶氧效率高,充氧能力強,不僅縮短了缺氧段的反應時間,而且提高了反應器內的DO水平,較高DO濃度導致了SMP的產生量增加。S.G. Lu等在對MBR工藝的研究中指出,儘管在較低的DO濃度條件下,生物量活性的降低導致SMP的產生量減少,但SMP的生物降解性會降低;當DO上升到3mg/L時,較高的DO濃度使反應器內微生物代謝活性增強,SMP的產生量必然高於低DO濃度條件下的產生量,但SMP的生物降解性會提高,最終出水中SMP的含量將取決於不同DO濃度下SMP產生量與降解量的差值。因此,在非穩態DO環境下,如何控制合適的DO濃度以及建立非穩態DO環境下可控的SMP生成與降解模型,以優化汙水處理效果、保證出水水質的研究將顯得越來越重要。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印染廢水處理方法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目前用於印染廢水處理的生物法、萃取法、吸附法、化學氧化法及高級氧化法(溼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臨界水氧化法、芬頓氧化法、電化學氧化法)等方法的特點和研究進展,並指出開發多種方法聯合使用的聯用方法是未來發展趨勢。
  • 「萬能溶劑」DMF廢水生物處理研究進展
    由於其具有毒性高、穩定性高、難降解等特點,近年來關於DMF廢水的處理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綜述了DMF廢水的生物處理研究進展,包括國內外DMF高效降解菌、降解代謝研究進展以及DMF生物處理工藝研究進展,並對其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N,N-二甲基甲醯胺,簡稱DMF,是一種透明、接近無色的液體,極性較強,可與水、醚、醇、酯、酮、不飽和烴和芳烴等混溶,有「萬能溶劑」之稱。
  • 石化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
    石化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我國水資源貧乏,地表水汙染嚴重,近年來,隨著石油工業的迅猛發展,消耗了大量水資源,並向環境排放了大量廢水,更加劇了環境汙染和資源危機。石化廢水經過一定處理後,作為再生水回用,不僅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節約水資源,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更可以減少汙染物排放、控制水體汙染,進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效益。關鍵詞:石化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1導言近年來水資源短缺的現狀給石化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大量的石化廢水排放也對環境造成了威脅。
  • 嗜鹽菌的特性與高鹽廢水生物處理的進展
    關鍵詞:嗜鹽菌特性高含鹽量廢水生物處理高含鹽量廢水是指含有有機物和至少3. 5%的總溶解固體物TDS( To tal Di sso lv ed Solid)的廢水[1 ] ,在這些廢水中除了含有有機汙染物外,還含有大量的無機鹽,如Cl- 、SO2-4 、Na+ 、Ca2+ 等離子,這些鹽的存在對常規生物處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2~ 4 ]。
  • 焦化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
    焦化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焦化廢水是在煤制焦炭、煤氣淨化和化工產品精製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其成分複雜多變,除氨氮、氰及硫氰根等無機汙染物外,還含有酚類、萘、吡啶、喹啉等雜環及多環芳香族化合物(PAHs)[1]。
  • 國外化工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新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化工廢水中常含有難生物降解的或對微生物有毒害的有機汙 染物 , 對這一 大類的工業廢水如何進行高效的生物處理 , 一直是環境工程界和微生物學者所關注的一個難題 。
  • 紡織印染廢水處理技術研究現狀及進展
    紡織印染廢水處理技術研究現狀及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我國是紡織印染大國,用水量大,導致廢水排放量大。紡織印染廢水的高排放和重汙染已成為制約我國紡織印染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2.2.2厭氧處理法厭氧處理法不僅可用於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也可應用於中、低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儘管本身對有機物的去除效果不及好氧處理法,但可提高廢水可生化性,改善後續生物處理效果。針對印染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可以打破染料中的偶氮基、蒽醌基和三苯甲烷基等,但對活性染料中間體芳香胺等處理效果很差。
  • 含鉛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精煉鉛產量為511萬t,廢鉛回收量約為237萬t,回收率達到46%。雖然廢鉛回收率不斷提高,但仍不足50%,半數以上的廢鉛進入水體、大氣、土壤環境中,主要進入水環境,形成含鉛廢水。含鉛廢水中的鉛最高達到90 mg/L以上,一般在2~100 mg/L(蓄電池行業)。
  • 有機廢水處理研究新進展
    原標題:厭氧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有機廢水研究進展摘 要:高濃度及工業企業難降解有機廢水直接排放水體會嚴重危害環境安全和人類健康。 結合膜生物反應器的使用,出現了將厭氧工藝和膜分離工藝結合在一起的新型廢水處理技術 ——厭氧膜生物反應器(AnMBR),具有高效處理高濃度及工業有機廢水能力。
  • 厭氧膜生物反應器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研究
    [摘 要]目前厭氧膜生物處理技術被認為是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研究熱點之一,它結合了厭氧生物處理與膜過濾系統,從而具有運營成本低、易於管理控制及剩餘汙泥產率少等優點。但是,也面臨著諸如鹽度積聚,抑制物質和膜汙染等挑戰。本文綜述了厭氧膜生物反應器的基本原理和構造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為高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提供相關建議。
  • 新品溶解氧儀的環境影響以及故障處理
    新品溶解氧儀的環境影響以及故障處理   溶解氧儀是測量溶解在水溶液內的氧氣的含量。氧氣通過周圍的空氣、空氣流動和光合作用溶解於水中。可用來測量用來對氧含量會影響反應速度、流程效率或環境的流程進行監控:如水產養殖、生物反應、環境測試(湖、溪、海洋)、水/廢水處理、葡萄酒生產。
  • 缺氧、厭氧、好氧?不能僅靠溶解氧定義!
    厭氧生物處理是在厭氧條件下,形成了厭氧微生物所需要的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利用這類微生物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並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過程。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高鹽廢水的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MFC 處理高鹽廢水研究的最新進展,分析了鹽度對MFC 產電、汙染物脫除、微生物生長和群落的影響,基於耐鹽微生物、生物膜、反應器結構及擴展應用等方面提出未來MFC 處理高鹽廢水的研究方向。在各種廢水中,高鹽廢水具有分布廣、含無機鹽離子濃度高、處理成本高等特點[1-2],是一種難處理廢水[3]。若將未經處理的高鹽廢水直接排放,高度無機離子將導致江河水質礦化度提高[4],而廢水中的氮、磷、有機物等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5],同時高鹽廢水也造成土壤汙染,甚至危及生態環境[6]。
  • 部分亞硝化-厭氧氨氧化工藝處理低氨氮廢水研究進展
    但隨著反應的進行,尤其在低氨氮廢水處理方面,NOB活性可逐步恢復,可能的解決辦法是通過排泥調控SRT,並補充短程硝化汙泥進行生物強化等。在採用厭氧氨氧化工藝處理味精廢水時發現,AnAOB受ρ( NO-2N) 的抑制濃度為96. 5~126. 0mg/L。   厭氧氨氧化工藝處理低氨氮汙水的小試研究進展   國內外對厭氧氨氧化工藝在汙水處理系統的研究和工程應用主要集中在高氨氮汙水( >500mg/L)處理,但城市生活汙水氨氮濃度較低。
  • 化工廢水處理方法研究
    化工廢水處理方法研究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 ,在我國的汙水排放總量中,化工行業排放的汙水佔到全國汙水排放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化工廢水排放到環境中將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危害,這就要求化工企業嚴格落實環保理念,對化工過程產生的的廢水進行妥善的化工廢水處理 。
  • 塗料生產廢水處理研究進展
    此類廢水屬於高濃度有機廢水,其色度、濁度高,化學需氧量(COD)高達105 mg/L 以上;在處理此類廢水過程中,經常會碰到COD 持續偏高、無法完全破乳、濁度難以降低,影響後續生化處理效果,造成廢水排放不達標等問題[3]。不經處理就排放的塗料廢水將會長期滯留在環境介質中,對環境系統造成嚴重汙染,所以塗料廢水必須處理達標後方可排放。
  • 化工廢水常用的處理方法
    常用於化工廢水處理方法有:離子交換法、萃取法、膜分離法、吸附法、厭氧生物的處理方法和好氧生物的處理方法等.廢水中經常含有某些細小的懸浮物及溶解靜態有機物,為了進一步去除殘存在水中的汙染物,可以採用物理化學方法進行處理.離子交換法是一種藉助於離子交換劑上離子和水中離子進行交換反應而除去廢水有害離子態物質的方法
  • 難降解廢水生物電化學系統強化處理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學者們對生物電化學工藝在強化難降解廢水處理中的應用開展了大量研究,並在影響因素、處理對象多元化等方面獲得重要進展。研究發現,在雙室MEC中,當外加電壓為0.7 V時,10 h內MO脫色率達到92.2%,能耗僅為0.879 kW·h/molMO。同樣運行條件下,非均相生物電Fenton系統10 h內的MO脫色率為96.5%。相較於前兩者,單室MEC進一步提高了對MO的降解效能,當外加電壓為0.2 V時,相同負荷下的MO在10 h內的脫色率達到了96.6%。
  • 汙水處理技術篇:檸檬酸廢水處理方案
    該公司在生產檸檬酸中要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和廢渣,由於投資技術以及運行成本等原因,該公司三廢排放基本處於任意排放狀態,嚴重汙染環境,同時重慶田野實業公司地處長江流域,為保護環境,減少向三峽庫區水體排放汙染物,對該公司檸檬酸廢水進行處理,要求達到GB8978-1996一級排放標準。
  • 活性炭吸附法處理染料廢水的研究進展
    這類廢水具有顏色深,COD、BOD值較高,組成複雜多變,排放量大,分布面廣,難降解等特點,若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將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危害。染料廢水處理主要有化學法、生化法及物理化學法[1]。活性炭是多孔性物質,且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使目前最有效的吸附劑之一。能有效地去除廢水的色度、COD.[2]對於一些難以生化降解、成分複雜的染料廢水,如偶氮染料廢水等,可以以活性炭吸附的方法進行脫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