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邊緣
是什麼樣子的?
蒼涼?荒蠻?天地色變?
地球邊緣
是大起大落的地表起伏
是大空間大節奏的雄偉景觀
縱橫交錯、溝壑峽谷,一步之外、懸崖百丈
流水如刀,為地表刻下一抹滄桑,更設下一道道屏障
地球邊緣
更是一片屬於強者去徵服的土地
而它的樣子,正等待著我們來探尋…
2018年,《中國國家地理》攜手TAYRON探嶽踏上徵程,來到大陸的腹地——神秘的大涼山地區,開啟恢弘旅途,在雲海迷嶂的十萬大山之中,尋找遠古地質運動與板塊角力在大地留下的獨特痕跡,更馳騁在 「地球邊緣」,去感受地殼運動的強勁力量!去標記屬於我們自己的探索時代!
「地球邊緣」,徵服陡崖之高聳險峻,見證天際之間峽谷與峽谷的對峙,孕育縱橫深切山地與高原的混合共生。而探索「地球邊緣」,需要一顆強者之心:山嶽有邊,探索無界!
地球邊緣,雄偉山嶽
驚、峻、險、奇,每越過一座山,度過一道彎,都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感嘆。這裡最常見的風景,是垂直深度500—1000米的深淵,是長度達10公裡以上的斷崖絕壁,深谷之間沒有任何過渡地帶,一刀橫斷。深度千米的山嶽與峽谷是這裡的主角,一路上行衝入雲霞,方可窺見挺拔高山的真容。從海拔幾百米的江河出境,到海拔四千多米的山脈林立,漫長的地質運動與流水侵蝕為這裡帶來了一場群山的聚會與狂歡,更撐起了大涼山上一系列罕見的地質大裂谷。
沒有大陸,只有孤島
從青藏高原一路南下的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雅礱江在大涼山匯合,海拔從幾百米的河谷侵蝕基準路面到數千米的山地高差,奔騰的河流衝擊著處在斷層深處的山嶽群,強大的侵蝕切割動力使大涼山地區地形縱橫交錯。作為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南段的邊緣地帶,大涼山是重要的地質地貌單元。深邃的大裂谷託起了山地、高原、峽谷、平壩等立體自然地貌,更將大陸切割成了群島,每一座佇立的山嶽都似一個孤絕的背影。
到達「地球邊緣「後,會發現此地沒有一條完整的鋪裝路面,雲層籠罩之中是一望無際的大荒原,面對著這野性自然環境,我們只能依靠著荒原上淺顯的車轍試探前行。當淺顯的車轍印也完全消失時,探索的心與面對未知的勇氣帶我們在明確方向後駛入了無人而至的雲海之中……面對此起彼伏的灌木叢與高原鼠挖出的坑窪,TAYRON探嶽的4Motion智能四驅系統對於腳下的路況進行分析後,對前後輪輸出的扭矩進行實時調節,甚至帶我們登上了大地上突起的黑色巨巖,俯瞰這片雲海蒸騰中的地球邊緣地帶。
秘境村落,原始自然
縱橫交錯,峽谷深邃,多樣的自然要素和立體生態,描繪一幅幅生境畫卷。大裂谷託起的自然奇觀,更將原始的村落與文明包圍其中。
如果說重慶是3D立體城市,那麼當你來到這裡後就會發現,「地球邊緣」的人們,都生活在3D立體村落之中。這裡幾乎沒有平地,只有陡坡,無論是房屋還是田地,都錯落有致地排列在山體陡坡之上:一步之遙,深崖百米。
立體的山路讓我們的每一次前行都是不斷的上升與攀登,遠遠望去,山坡上蜿蜒曲折的「通天路」,是我們此次探尋之旅的重大挑戰項目,也是邊緣秘境的守護關卡。
前往峭壁之巔,途中會路過眾多「坡上村」,村落與村落之間,是數不清的急彎與坡度角大於40°的陡坡。每一次的前進,都先需要後退一小步,但狹窄的車道為陡坡急彎倒車增加了巨大的難度,路基之外便是懸崖百丈。因此,每一次前進和後退都是一次冒險,但是探嶽配置的陡坡緩降控制系統與自動剎車輔助系統為我們增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路過村落,常看見散養的家畜與悠閒愜意的村民,布滿青苔的土瓦房屋簷,是人煙與自然結晶,牆壁上的「牛頭」畫符告訴著人們這裡在千年前曾是古彝族的王國,更是現代彝人的家鄉。
坑窪泥濘、陡崖急彎,一日行車過千彎。徵服前路,用力量與氣魄強悍前行。
浩蕩極致的裂谷景觀,幾乎垂直的2000多米深谷,猶如人在雲層之上。造山運動和河流劇烈侵蝕,讓前行之路「朽如腐繩」,一路迎「難」而上,方可體驗「地球邊緣」的輝煌。
TAYRON探嶽「地球邊緣」探尋之旅,便是用車輪馳騁地質奇觀,以視野超越刻板時代。此刻,我們走出一成不變的生活,走向地球的邊緣地帶,以硬朗的身姿來比對山的高度,更用堅定的腳步去丈量艱險之路。
用成熟的視角看待世界、堅定的內心探索世界。以車為翼,衝向天際,穿越雲海蒸騰,接受千萬年地質運動的饋禮。地球有「邊緣」,探索心無界!
逾越挑戰之地
抵達難以抵達
圖文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