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來源:美股研究社
在新一輪中概股財報季即將襲來之際,作為中概股中最為耀眼的一家明星公司,阿里巴巴給大家開了一個好頭。11月1日晚,阿里巴巴公布了2020財年第二季度財報,以優秀的成績拉開了雙十一的序幕。
根據阿里巴巴2020財年第二季度的財報數據顯示:本季度,阿里巴巴總營收為1190.2億元,高於市場預期,高於去年同期的851.5億元,同比增長40%;月活躍移動用戶達到7.85億,高於市場預估7.524億......這一系列的數據都反應著:阿里巴巴消費用戶規模增長迅猛的同時,阿里巴巴用戶的消費能力也在快速提升,這背後反映的是整個中國消費市場持續強勁。
從財報數據來看,阿里巴巴在用戶規模、營收規模、利潤規模、交易額等多方面都保持著迅猛增長的態勢。放眼全世界,能達到阿里巴巴這般體量還保持迅猛高增速的企業並不多,那麼阿里巴巴究竟是靠什麼動能驅動整個生態的持續高增長呢?從阿里巴巴本次的財報中,美股研究社找到了答案:在阿里巴巴的大生態裡,消費和科技的雙輪驅動正日益變得明顯,科技板塊已經成為阿里巴巴的第二驅動力。
雲計算激戰,阿里雲增速全面領跑全行業
隨著雲服務賽道越發擁擠,在科技巨頭扎堆的背後,其實是雲計算業務正釋放出超千億美元的市場紅利。作為當下最吸金的業務,亞馬遜、微軟、谷歌和阿里巴巴四大玩家都加大了對於雲計算的布局。對比最新一季度的財報,我們能看出幾家科技公司明顯的區別。
亞馬遜AWS業務三季度營收增長35%至90億美元。雖然AWS營收在亞馬遜總營收佔比相對較小,三季度只佔13%。但是,它對亞馬遜的盈利能力有巨大影響,已逐漸成為亞馬遜的主要利潤來源,亞馬遜AWS在這個季度的35%的增速與二季度37%的增速。
這個季度,微軟並未對外單獨披露Azure的營收,智慧雲端業務事業部營收為108.45億美元,同比增長27%,Azure雲計算業務第三季度增速為59%。創近三年來增速新低,也低於此前Evercore的分析師的預估,他們原本預計Azure第一財季的增長率為64%。
單從雲計算業務營收來看,亞馬遜AWS要高於微軟Azure的雲計算業務。不過在亞馬遜、微軟的雲計算業務遜於預期的背景下,阿里雲卻交出了一份令市場滿意的答卷。
根據阿里巴巴財報數據顯示,本季度阿里雲計算業務持續強勁,季度營收達到92.91億元,比去年同期淨增36.24億元,增速達到64%,超越了資本市場分析師的預期。對比阿里雲計算業務上一季度營收77.87億,環比增長19.3%。相比同期,亞馬遜、微軟雲計算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35%和59%。
由此可以看來,在全球雲計算3A(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陣營中,阿里雲增長持續領跑。事實上,不止是在增速方面已經位居第一,在全球市場的很多區域,阿里雲的市場份額也處於第一的位置。根據Gartner的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阿里雲在亞太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19.6%,比上一年增加4.7個百分點,這一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亞馬遜和微軟的總和。
全面上雲拐點的背後:阿里未來新引擎已誕生
從2015財年的12.71億元,到2019財年的247億元,再到如今單季度營收超90億,阿里雲營收四年增長超20倍,成為中國雲計算快遞崛起的標誌。這背後是雲計算作為一項新興技術,經歷過去10年的發展,已經在關鍵技術和應用規模上實現對傳統IT的全面超越,新舊技術的交替拐點已經出現。
今年9月的阿里巴巴2019年全球投資者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TO兼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曾表示,通過20年的不斷技術積累和創新,阿里已經成長一家平臺型高科技公司,為中國數字經濟提供強大的技術基礎設施。眼下,雲技術、5G、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已多越多地投入實際應用,出現在人們生活之中。而這正為科技公司即將到來的新一輪的增長提供著強勁推動力。
放到全球視野來看這個現象,就會找到很多同級別巨頭公司的共通之處。亞馬遜、谷歌和微軟上季度的利潤均超出市場預期,其中雲計算的貢獻功不可沒。這三家(AWS、谷歌雲平臺、微軟Azure)為越來越多尋找低成本替代方案的企業提供計算和存儲服務,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傳統IT服務商如IBM、惠普、EMC、甲骨文等公司的產品銷量的縮減,因為更多公司選擇通過租賃模式使用雲計算服務。
雲計算技術在過去十年間不僅為科技巨頭帶來財富,還推動了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相關應用的飛速發展。在5G即將商用、數據傳輸速率跨越式提升的背景下,雲服務行業將迎來更加有利的發展基礎。儘管整體來看,目前國內雲服務市場還比較分散,但阿里雲在品牌、規模、技術等多方面具備顯著優勢,市場份額遙遙領先。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高,阿里雲市場佔有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從10年前自主研發飛天作業系統開啟中國雲時代至今,阿里雲的核心優勢已經不僅是龐大的雲計算基礎設施,更是擁有雲計算、數據智能、智聯網、移動協同辦公四大關鍵技術的雲智能提供商,是未來10年數字經濟轉型的核心基礎設施。也正是阿里雲這兩年的出色表現,阿里雲估值也是不斷上漲,如今已超700億美元,堪稱是名副其實的「獨角獸」,而得益於雲計算領域未來的發展前景相當廣闊以及阿里在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許多機構也是預測阿里雲未來將成為阿里旗下的最具潛力的業務,成為阿里未來主要的利潤來源之一。
平臺型高科技公司的進化 科技創新成為阿里巴巴的第二驅動力
阿里的發展史,其實是一部技術進化史。在2016年,阿里巴巴提出了「五新戰略」,即新能源、新技術、新金融、新製造、新零售。去年的雲棲大會上,張勇也對它進行了新的闡釋,「新技術一定是五新的引擎。新能源和新技術的完美結合,才能真正驅動數字中國的發展,驅動大家熟悉的世界走向一個波瀾壯闊的物聯網世界。」
雲計算所取得的成績背後,離不開阿里巴巴持續在核心科技技術投入。值得一提的是,除卻在雲計算領域取得了全球市場的突破和領先增速以外,阿里巴巴在科技板塊的投入,也推動著阿里雲和整個阿里巴巴集團業務的快速提升。
在本季度的財報中,阿里巴巴該季度內其在晶片、人工智慧、資料庫、區塊鏈等領域發布了一系列核心技術突破。其中,阿里巴巴第一顆晶片含光800是業界性能和能效比最好的AI推理晶片、阿里AI每天調用規模超過了1萬億次、自研資料庫OceanBase刷新了此前由甲骨文保持的世界紀錄、飛天大數據平臺計算引擎MaxCompute再次刷新世界紀錄、第三代自研神龍架構創造新型雲伺服器。
這些核心基礎技術的突破,將支撐政務服務、城市治理、零售、製造、金融等領域的數位化轉型,助力於阿里巴巴整個集團業務的穩定發展。在此基礎上,阿里還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所以你會發現,在全球知名科技公司中,阿里巴巴是唯一一家研發人員佔一半以上的公司,阿里巴巴的研發投入已經連續三年位列中國上市企業之首。
正是阿里巴巴這樣一種對於核心科技的支持態度,驅動著科技板塊對於整個集團增長的重要性正顯著提升。消費和金融兩個板塊共同驅動著阿里巴巴迅猛增長。從財報所透露出來的財報數據顯示,消費和科技的雙輪驅動日益明顯,並且科技板塊的佔比越來越大。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說明了阿里長期堅持的科技戰略正取得不錯的市場成效。與表面的數字成績相比,阿里背後的戰略邏輯或許更值得關注。
過去20年,阿里獨特的時代機遇下,選擇了一條從北坡爬珠穆朗瑪的道路,通過自主研發雲技術、實踐中凝練中臺方法論,投入晶片、AI等核心基礎技術研發,為未來10年的經濟轉型提供了一座橋梁。這種持續對於科技的投入和重視,不是一味地追求商業利益也不是純粹地做公益,但長期的堅持也讓阿里的科技板塊有所回報。
經過20年努力,阿里巴巴形成了在技術、資產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深厚積累。如中國唯一自主研發的飛天雲作業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阿里巴巴雙中臺和智聯網AIoT平臺。並藉由達摩院、平頭哥也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區塊鏈、自動駕駛、晶片等未來基礎性技術領域完成全面布局,實現創新突破。
阿里巴巴長達20年的戰略化布局,也讓阿里巴巴一個應用公司發展到服務公司,再發展到今天的科技公司,以技術為核心滿足業務的需求。這種看似「恰好」的技術布局事實上滲透在核心業務——電商的每一個環節,也正是此類數位化技術布局為阿里的電商業務提供了保障,成為主要業務不斷增長的驅動因素。
可以預見的是,儘管阿里巴巴的科技板塊在整個生態中已經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力,但在未來10年的數位化轉型中,阿里巴巴還將擔當重要角色,成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因此,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阿里巴巴將持續以消費+科技雙驅動力的模式運轉,科技板塊對整個阿里生態的貢獻或許還會越來越大,這會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阿里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勇曾表示:「阿里是一個技術驅動,使商業有所不同,創造新賽道的數字經濟體。」技術與商業的相輔相成不僅僅為阿里打造了一片帝國,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