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贏了所有的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在時代和趨勢面前,所有人都得認輸。
當中國的網際網路由PC端過度到移動網際網路的過程當中,一個屬於PC端流量紅利的時代結束了。
2020年6月2日,QuestMobileQ發布《2020移動網際網路全景生態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在用戶量增長近乎停滯的狀態下,移動用戶月人均使用時長增長了12.9%,由2019年4月的128.2小時增長至2020年4月的144.8小時,流量的深度運成為制勝關鍵。
可以說,整個網際網路已經告別了依靠流量增長的時代,相反,「網際網路+實體經濟」成為新的時代發展趨勢。
這一點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逐步凸顯——一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截至2020年9月7日收盤,阿里巴巴港股市值達到57685.06億港元,而作為網際網路流量代表的騰訊市值則停留在48967.77億港元,二者相差8700億港元。
當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結合實體經濟在2020年上半年乘風破浪,助力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時候,以騰訊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流量公司開始遭遇新的挑戰。
阿里巴巴市值超越騰訊的背後,投行給出了不同的理由:
2020年8月19日,阿里巴巴發布財報後,包括高盛、瑞信、中信證券在內的大概有20家券商給出了「買入」或者「跑贏大市」的評級,投行認為,在整個經濟長期擁抱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阿里巴巴作為連結實體經濟的紐帶,還將持續長期發展。
比如,天風證券認為,考慮到公司龍頭價值與疫情長期利好,阿里的合理市值為9027億美元,折合每ADR約336.5美元,有30.4%的增長空間,維持「買入」評級;
其實,早在2018年,穆迪就曾對阿里巴巴及騰訊進行了不同評級: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1月12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騰訊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發行多達50億美元的離岸債券,該離岸債券被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評為A2級。
而早在三個月前,即2017年11月,阿里巴巴也曾同樣發售了一筆70億美元債券,其中包括10年期和20年期債券,利率分別為108個基點和118個百分點,針對此次債券評級,穆迪、標普、惠譽給出的投資級評級分別為A1、A+、A+。
也就是說,A2級與A1級之間,二者相差了一個評級,騰訊美元債券評級低於阿里巴巴美元債券一個評級。
(圖示:債券不同評級列表)
對此,香港百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大中國債券部門主管Cary Yeung在騰訊債券定價前指出,「雖然騰訊和阿里巴巴的經營領域略有差異,但兩家公司的證券價值大同小異,因為在投資者看來,它們顯示著中國在轉向技術驅動型經濟中的不同實力。」
也就是說,二者的評級不同源於二者的長期發展趨勢不同,以及對實體經濟的貢獻不同。
如果說兩年前騰訊與阿里巴巴的經營策略略有差異的話,那麼在2020年,二者之間的差異進一步擴大。
可以說,如今的騰訊和阿里在不同的跑道上越走越遠。
2020年8月12日,騰訊發布中報顯示,其網路遊戲收入同比增長40%。所有遊戲業務收入=網路遊戲收入+算入社交網絡的智慧型手機遊戲收入469億,佔總體收入超過40%。「產業網際網路」、「智慧零售」等近年提出的新詞影響力還不明確。
也就是說,騰訊的主營業務依舊是傳統的網路遊戲業務。
除了遊戲,同比增長13%的騰訊網絡廣告業務,也同樣是基於騰訊的流量變現——騰訊中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騰訊網絡廣告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3%,實現185.52億元,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增長27%,為152.62億元。
與此同時,騰訊最引以為傲的職能部門:投資,某種意義上也同樣依託於流量而存在——據騰訊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騰訊投資業務在2020年第二季度末帳面價值5324.91億,較19年底增加1012億。除了財務投資外,作為流量生產者,騰訊希望可以把流量分發給所有人以此置換戰略紐帶,對此,投資圈曾經解讀為騰訊投資就是徵收流量稅,要想獲得微信等這些流量就得接受騰訊投資持股。
由此可見,騰訊所有的生意依舊是建立在虛擬世界之上。
當然,面臨流量紅利逐步結束的變化,2019年,在騰訊成立20周年紀念日上,騰訊進行了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旨在推動騰訊從「消費網際網路」向「產業網際網路」升級,這是馬化騰對於騰訊所處的兩個發展階段的總結。
然而,這依舊改變不了騰訊「虛擬生意」這個邏輯。
既然是轉型2B,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不斷升級了,但是為啥還要說「虛擬生意」呢?
我們看一下騰訊做產業網際網路業務的邏輯:
關於騰訊做產業網際網路的業務邏輯,騰訊CSIG掌門人湯道生曾表示,騰訊做企業服務,有其他公司很難具備的優勢。例如,騰訊雲用小程序,幫企業實現和消費者的互動;又打通企業微信,幫企業做內部的數位化管理。to C的能力與to B相互補充,互為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騰訊雲還是企業微信,微信依然是個巨大的母體,核心資源仍然是社交流量。對產業鏈中上遊的影響,現在主要還在理念階段,這讓其與實體經濟越走越遠。
也就是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騰訊依舊在「虛擬生意」的路徑上不斷狂奔——不過,此時的騰訊面臨頭條系的激烈競爭,流量更富足的玩家出現了。據Quest Mobile數據顯示,短視頻成為了佔據用戶時間的最大細分類產品,截至2019年3月,短視頻月使用時長佔比達到36.6%,遠超綜合資訊的12.5%和即時通訊的11.2%,位居第一,當然也是憑藉三款短視頻,字節跳動系成功分食了騰訊系App使用時長。2019年3月,騰訊系App總使用時長同比下滑3.7%,而字節跳動系增長3.1%。
然而,相比較騰訊,阿里巴巴則在另一個方向——對接實體經濟的基礎上越走越遠。
2020年8月20日,阿里巴巴發布2021財年第一財季財報顯示,阿里巴巴總營收為1537.5億元,同比增長34%,中國零售平臺MAU達8.74億。淘寶直播成為阿里核心商業的一個驅動力,來自淘寶直播的GMV持續同比增長超過100%,勢頭很猛;菜鳥收入增速59%,菜鳥驛站6月日均處理包裹量同比增長100%。雲計算收入同比增長59%至123.45億元;本地生活服務收入71.01億元,同比增長15%;盒馬鮮生GMV的線上滲透率持續超過60%,截至2020年6月30日,自營門店數214家。
阿里的腳跟站得很穩,一直都是「生意」。無論是商家通過淘寶直播實現營收增長還是本地生活、盒馬鮮生等業務,這都說明,朝著線上線下商業融合、做大消費市場的方向,阿里巴巴則越走越遠。
消費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早在2014年,尼爾森執行長馬祺曾在博鰲亞洲論壇表示,隨著中國經濟轉型進入關鍵期,到2020年,中國的居民消費在國民生產總值(GDP)的佔比將有望從現在的35%增長至45%,甚至50%。
事實果真如此——2020年1月,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高於資本形成總額26.6個百分點。
大勢和戰略的一致性可以給阿里這樣的公司帶來新的機遇窗口期。伴隨著這一趨勢的延續,騰訊、阿里巴巴之間的差異及估值體系不同還將越發明顯。
可以說,在網際網路的虛擬流量生意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騰訊選擇向左,而阿里巴巴選擇向右。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