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網際網路的企業併購多得讓人感覺眼花繚亂。有些併購如果聯繫起來放在一起看,會很有意思。
比如眼下風頭正勁的阿里巴巴集團整體上市之際,馬雲狂收了高德地圖、蝦米音樂、文化中國,入股了恆大足球、21世紀傳媒、銀泰百貨,以及前不久剛宣布的完全併購UC瀏覽器,等等,所以有人感嘆馬雲幾乎買下了中國半個網際網路,被收購的企業也大有「一網就靈」的快感;另外一頭,則是騰訊把電商業務資產剝離了出去,置換了京東的股權,騰訊自己放棄了電商業務。
同為中國網際網路三大巨頭,難分伯仲,騰訊與阿里這一進一退之間,能讓人咂摸出一點什麼味道呢?
在過去的十幾年,騰訊原來的路線是什麼好就做什麼,或者叫「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所以騰訊有了最長的產品線,上千個產品,幾乎無所不包。在中國網際網路創業,除了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三座大山的說法外,甚至還有躲避不了「生、死、騰訊」的說法。
今天為阿里收購項目叫好的理由,基本上都可以類比當年的騰訊新上的項目,然而騰訊的電商終究是乏善可陳,最後改變這一局面的,是3Q(騰訊和360)大戰引發騰訊自上而下的徹底戰略反思,確立了開放平臺戰略,收縮了戰線。那是想清楚了,有所為,也有所不為。
而恰恰相反的是,阿里巴巴集團在過去十幾年裡一直集中於電子商務,集團旗下不僅有電子商務的完整業態,包括淘寶、天貓、聚划算等,還有支付寶起家的小微金融集團、大數據和雲計算概念的阿里雲等。雖然也曾遭遇雅虎門戶網站的失敗,總體來說,阿里巴巴在電子商務方面的專業化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一言以蔽之,就是騰訊多元化十幾年後在痛定思痛縮短戰線,逐步回歸專業化;而阿里巴巴專業化十年後卻在上市之際興致勃勃地開始搞起了多元化。雙方擦肩而過。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這兩位巨人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剛剛勃興之際,互換角色,走向了與過去的自己迥然不同的路線呢?
企業的多元化與專業化,並無定規,適合自己、順應時代大勢的就是好的。回顧一下最近30年中國企業的成敗歷史,企業的致命危機大多是在鼎盛時期便已悄然種下。人在萬眾矚目的燻灼之時,往往相信自己做什麼事都能成功,而忽略了形勢比人強、時勢造英雄的古話。那些經歷過人生起落的企業家,誰不是都曾雄心勃勃豪情萬丈?
阿里巴巴近乎瘋狂的收購說明,其投資決定權似乎並沒有受到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約束,而放棄香港上市選擇美國上市的合伙人制度,在阿里巴巴已經形成精神領袖馬雲一言堂權威的格局下,客觀上為縱容個人犯錯留下了空間。雖然有經濟學家稱小股東要相信和支持大股東的判斷,因為他們更有效率,但不要忘記失敗的後果是要小股東一起來分擔的。
在全國幾乎所有其他電子商務企業都還在為盈利乃至收支平衡苦苦支撐之際,阿里巴巴旗下各企業基本走過了漫長的市場培育期,實現了盈利,開始真金白銀地賺錢了。結合中國整體經濟現狀和發展歷史,未來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的增長恐怕要靠社會經濟的進步紅利,要想再實現超常規發展已經很困難。
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一個大企業跨越多個不同產業廣泛布局而成功的,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先例,韓國的三星就是這樣的例子。但在企業競爭激烈的中國網際網路產業中,馬雲的廣泛撒網能否成功,還有待時間去檢驗。
有人分析,阿里的廣泛收購是為了趁自己足夠有吸引力之際,多買點籌碼,一方面為商業實施戰略布局,另一方面是為提高整體上市的資產估值,從股市上多拿點錢回來。買到的企業,好的則留,不好的大不了到時候賣掉,何樂而不為呢? 這說法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天下事如果都能像想像的那般美好,世界又哪來那麼多悲歡離合呢?
也許是為了中立的學術研究和公益的風險提示,也許是為了做空市場或者狙擊阿里上市,就在阿里上市即將啟動之際,美國開始出現關於新浪模式(VIE結構)法律風險的警示,國內也開始出現對於阿里上市一旦不成功的可能後果的分析預判。
筆者認為,如果沒有最近一兩年來的這些大手筆收購,阿里以適當估值進行IPO,可以說任何法律風險的質疑與上市做空都難以成為實質性的風險。因為面對現金奶牛一般的阿里集團,投資人不會跟錢過不去。但現在則不一樣了,如果阿里上市不能盡如人意,則有可能在短期內疊加遇上投資績效、債務、併購企業內部整合、財報預期等問題。一旦風向反轉,到時候新購進業務的狀況不佳反過來還會連累主業。
(作者系網際網路資深觀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