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股價漲幅超阿里,馬化騰賣在半山腰,究竟什麼才是網際網路公司的「護城河」?
2020年初以來的這波新冠肺炎疫情,騰訊港股的股價走勢是「√」型反轉,阿里港股和美股的股價都是「v」型反轉,騰訊相比年初上漲近25%,可能連馬化騰自己都沒有想到,資本市場會在阿里和騰訊之間投票給騰訊,因為他今年精準減持在了「半山腰」的位置。

那麼,對比阿里和騰訊的表現來看,究竟什麼才是網際網路公司可以信賴的「護城河」呢?

我先說結論:「活躍連接」的數量決定網際網路公司的護城河,企業必須首先保障自己擁有足夠的連接寬度、粘度、價值和彈性,其次才是技術、數據或其他。
早在《末端爆發》這本書裡,我就曾講過,網際網路行業有一條誰也逃離不了的「死亡靜默」魔咒,就是網際網路公司已經建立起來的「連接」可能會失效,像曾經的天涯社區、開心網、人人網、拉手網等一樣,企業必須始終保障連接的活躍性,不斷創造和獲得新連接,來抵禦舊連接的消失。
舉個例子,有大V說自己在微博有1000萬粉絲,但事實上,這個微博大V的價值可能沒有其他平臺10粉絲的大V有價值,為啥?因為他的1000萬粉絲絕大多數都已經是「死連結」了,沒有活躍度,他必須給自己創造新的連接保障活躍度,不然這樣的大V就會像網紅一樣迅速消逝。
阿里巴巴面臨的情況,和微博大V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因為新的社交化、場景化、沉式購物等的出現,舊有的淘系電商連接在慢慢死去,阿里需要不斷補充新的電商連接進來,而一旦新連接誕生的速度慢於舊連接死去的速度,阿里就會面臨嚴重的「死亡靜默」問題。
騰訊體系內有很多「不賺錢的連接」,比如微信、QQ、騰訊視頻、遊戲等,這些不賺錢的連接維護了騰訊整體的連接活躍度和連接彈性,保證其總體業務不會因「死亡靜默」而受到較大衝擊。對比騰訊,你會發現阿里幾乎是沒有「連接彈性」的,它都是基於「賺錢的場景」進行設計的,除了文娛線,阿里的連接大都是滿負荷的商業化運轉。
跟騰訊比較類似的另一具備「連接彈性」的平臺,是張一鳴的「字節系」。從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這裡有很多沒有用來賺錢的連接,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連接維持了平臺整體的活躍度和連接彈性,對衝著「死亡靜默」的風險,只要這些「不賺錢的連接」在,平臺活躍度在,字節跳動就可以衍生出很多可以賺錢的場景來。
網際網路商業的本質就是「連接」,商業也總是會湧向連接最活躍的平臺,大家想一想,這次疫情連接最活躍的平臺是誰?其實就兩大平臺,一個是騰訊系平臺,人們在家沒事就找人聊個天、打個遊戲,另一個是字節系平臺,人們沒事就刷刷抖音、看看新聞,而這兩家公司恰恰是今年疫情以來的最大贏家。
所以,網際網路公司必須記住的這條經營原則:你必須保障有一部分連接是「免費的」,以確保總體的連接寬度、粘度、價值和彈性,以防止陷入「死亡靜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