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P10、騰訊T4、華為18,網際網路公司職級、薪資、股權大揭秘

2021-01-21 站長之家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InfoQ(ID:infoqchina),作者: 小智,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BAT、頭條、華為們的最新技術職級序列是如何劃分的?各個職級的大致薪資範圍、股票都是多少?不同職級之間的晉升難度有多大,如何評審?校招、社招程式設計師想去大廠應該如何準備?本篇文章搜集整理了最新版數據,為你一一解答!寫在前面

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在網上看過不少網際網路公司薪資的問題和數據報表,其中很多數據的更新時間都停留在 2 到 3 年前。InfoQ 的編輯於是在想,關注這個問題的人如此之多,但信息卻很久沒有更新了,有沒有可能我們去做一些相關的事情,讓大家了解到最新的詳情?

於是我們就去諮詢了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們,一位低調路過的阿里 P9 回復我說:「絕對不能說!說了我就被開了!」。阿里這條線沒有突破,騰訊那邊也沒有得到想要的信息:「職級、薪資這些都是敏感信息,不方便透露」。

條條大路通羅馬,在職的程式設計師們不好說,那我們就去問已經離職的大廠員工,一位剛從百度離職飛往騰訊的姑娘這樣跟我說:「入職的時候籤了保密協議,離職的時候也籤了保密協議,不能說啊」

我們依舊不死心,又把目光瞄準了行業內的資深獵頭。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才有了今天文章的主體數據。需要聲明的一點是:

本文所有數字均不是官方數據,而是根據獵頭接觸到的候選人實際情況給出的參考數字,實際 offer 金額有可能更高,也有可能更低,但可以讓你大致了解一個具體範圍。

BAT、頭條、華為職級薪資報告

以 BAT 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其職級規則已經成為整個行業的標杆,不管是 BAT 系的創業公司,還是成長中的各型企業,都在參照 BAT 的職級規範給公司員工評定級別、職稱、薪資等。比如阿里的技術序列是 P 系列,騰訊、百度的技術序列是 T 系列,而華為則是數字系列。

阿里篇

阿里巴巴集團採用雙序列職業發展體系,技術線就是常說的 P 序列,對應到管理線的 M 序列,P6 相當於 M1,P7 相當於 M2,以此類推。

圖片:阿里巴巴校園招聘

作為技術線的 P 序列,一共分為 14 級,從 P1 到 P14,目前校招過程中幾乎不會涉及 P1-3 級,最低從 P4 開始。而據筆者的了解,目前阿里巴巴集團大部分的校招最低級別也是 P5、P6。

目前阿里需求量最大的職級範圍分布在 P6-P8,這也是阿里集團佔比最大的級別。P6 級別的程式設計師 title 是高級工程師,P7 便已經是專家級別,P8 則是高級專家。一般而言,江湖上行走小有名氣的阿里程式設計師至少也是 P8 級別。P10 級別的存在就是傳說中的大神級別,這個級別的程式設計師無一不是業界鼎鼎有名的存在,比如褚霸、畢玄等等。

InfoQ 搜集了阿里巴巴職級體系下的薪資水準和股數,具體參考下表:

阿里巴巴員工的薪資結構一般是 16 薪,好的團隊年終獎可以拿到更多。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阿里巴巴在薪資和股票這兩塊表現出了相反的勢頭,薪資漲幅比較大,而授予的股數則下降明顯。據了解,大概 7 年前,一個阿里 P7 員工可拿到 2400-3200 股,而現在 P7 級別所授予的股數也就 800-1200 股,同樣工作滿 2 年才能拿,分 4 年拿完。

螞蟻金服的薪資現金部分與阿里巴巴較為相似,但期權部分相對比較寬鬆,早期甚至能拿到 2-3 萬股,現在 P7 級別也能拿 2000 股。但可以肯定的是,當螞蟻金服成功上市以後,對新員工的股票授予也會相應下降。

騰訊篇

騰訊不久前剛剛宣布調整職級,取消了原有的 6 級 18 等(1.1-6.3 級)的職級體系設計,將專業職級體系優化為 14 級 (4-17 級)。

在騰訊,技術線在此之前屬於 T 序列,在騰訊的職級體系裡,T3 級別已經是很多人的上限,行走江湖有名有號的 T4 級別更是當得起各技術分享大會的技術愛好者們一聲老師的稱呼。而 T5 級別在整個騰訊也是鳳毛麟角,代表人物有玄武實驗室的於暘、優圖實驗室的賈佳亞等。

InfoQ 搜集了騰訊新職級體系下的薪資水準和股票價值,具體參考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老職級體系下,整個 T3 序列的 title 都是高級工程師,但每個小職級範圍之間的薪資差距並不小,T3-3 級別的薪資比 T3-1 級別要高出 30-60W/ 年,且 3-1 級別幾乎沒有股票。在調整成數字序列以後,這樣的差距看起來會顯得更加合理。

騰訊的薪資結構一般是 16 薪,但實際上從 offer 看不乏 18 薪的團隊。騰訊內部不同事業線之間存在不小的薪資、股票差距,騰訊的遊戲團隊薪資、年終獎一般都比較高,而騰訊雲的股票份額則要高於遊戲團隊。

百度篇

百度是整個 BAT 中現金給得最多的。

和騰訊相同,百度技術線也是 T 序列,T5、T6 是技術線佔比最大的級別。一般而言,在百度 T5 是高級工程師、T6 是資深工程師,但實際上百度的 title 並沒有職級重要。從 T7 級別開始,就開始要做帶團隊、做管理的事情,升到 T7 以上後基本就不做寫代碼的事情了。T10-T12 的人數非常少,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百度最年輕 T10 樓天城等。

InfoQ 搜集了百度職級體系下的薪資水準和股票價值,具體參考下表:

百度的薪資結構是 14.6 薪,其特點是薪資的現金部分在 BAT 三家中是最多的。

華為篇

嚴格意義上來說,華為不算網際網路公司,網上的職級、薪資數據也沒有對華為進行過調查、報導。InfoQ 為此特意了解了華為背後技術線的薪資體系,以供參考。

華為技術線的職級體系為數字序列,跟騰訊的新序列相近。華為有句俗語很好地描述了收入情況:三年一小坎,五年一大坎。意思是入職華為三年內大部分靠工資,三年後獎金逐步可觀,五年後分紅逐步可觀。事實上,根據 InfoQ 調查了解到的情況也確實如此,在華為供職年限越久,獎金越多,分紅規模越大。2015 年,現任華為高級副總裁陳黎芳在北大宣講時提到:奮鬥越久越划算,工資變成零花錢。

InfoQ 搜集了華為職級體系下的薪資水準和股票價值,具體參考下表:

在華為內部,除了薪資之外,獎金規模也不遑多讓,這其中尤以終端部門的獎金為多。另外,華為公司內部還有一個名為 TUP 的虛擬股:

按華為《2015 年虛擬受限股分紅預通知》,每股分紅 1.95 元,升值 0.91 元,合計 2.86 元,工作五年基本可達十五級,飽和配股(包括 TUP)9 萬股,分紅 + 升值達 2.86*9 萬 =25.74 萬元,即使不飽和配股,基本分紅也可以達到稅前 20 萬。工作 10 年,17 級配股普遍超過 20 萬,稅前分紅 + 升值超過 50 萬,而 23 級虛擬股票超過 200 萬股,稅前分紅 + 升值超 500 萬。(數據僅供參考)

華為每年的分紅收益並不固定,2013 年度每股分紅 1.47 元,2014 年度每股分紅 1.90 元,2015 年度每股分紅 1.95 元,2016 年度每股分紅 1.53 元,2017 年度每股分紅 1.02 元。雖然每年的收益並不穩定,但這對於華為員工來說卻已經是讓外人眼紅的福利了。

頭條篇

InfoQ 採訪的獵頭說:頭條的職級體系我們獵頭一般不會作為參考。一般來說,頭條的現金薪酬要比 BAT 們高出 25%-40%,同樣是 16 薪的薪資結構。跳槽去頭條的更多關注的是現金薪酬,而不是職級。

所以,有頭條的同學願意匿名分享一下嗎?

BAT 內部技術晉升有多難?

雖然 BAT 們的技術崗位定著高大上的職級、拿著令人豔羨的薪資,但其實很多人在很多年裡都會困在某一職級上停步不前,工作經驗的積累並不能帶來工作上的平滑晉升。

以阿里巴巴技術崗為例,很多人入職時可以拿到 P5、P6 的定級,但從 P6 到 P7 升級是一個坎,很多人會卡在 P6 級別上一兩年甚至更久。而從 P7 到 P8 就更不容易了。再往上,從 P8 到 P9 的升級會更難,要的不僅是業界影響力,還需要有足夠的運氣。而從 P9 到 P10,難度更上一層樓,獵頭直言:「這個級別需要做出像釘釘、閒魚式的產品才有機會」。當成功晉升 P10 時,已經是管理線的 M5 級別,有機會進入阿里組織部,這個級別的技術人跳槽就很少了,一般都是出去創業。

騰訊的技術晉升也不容易。在騰訊舊的職級體系下,T3-3 升 T4-1 是一個大坎,停留在 T3-3 超過 5 年的不在少數,停留 7 年的也有。一旦進入 T4 級別,就是騰訊的專家工程師了,騰訊研發人數將近 2 萬人,T4 級別的人數大概也不超過 500 人,這還是在近兩年 T3 到 T4 級別人數增多的情況下。

百度技術晉升的第一個坎在 T5 到 T6,越往上越難。但對比之下,百度的技術晉升稍微容易一些。按照獵頭的說法,百度即便是高層的晉升都比較平滑,沒有大的過錯、失誤,一般都能順利晉升。

工程師的晉升方式,不同公司之間的規則不盡相同。以阿里為例,每年 4 月份會組織一次工程師答辯。評委會由阿里技術線的高級程式設計師組成,對績效考核達到 3.75 的員工進行考核答辯,通過者方能成功晉級。當然,如果你能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產品,跳級晉升也不是什麼難事。

基本功紮實、技術能力過硬,這是技術線較低級別晉升的共性。但當發展到中、高級技術路線時,技術能力就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考核標準,具不具備良好的產品感覺、做沒做過完整的技術架構、懂不懂業務痛點、商業思維,都是晉升必不可少的要素。

程式設計師去大廠,如何準備?

很多程式設計師、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於掛著金字招牌的網際網路大廠們都有一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心。InfoQ 採訪的業界知名獵頭 Denny 建議:

程式設計師去大廠,應該分人和階段。在校招階段,畢業生們儘量去大廠比較核心的部門,核心部門資源多、成長快,比如阿里巴巴的釘釘、阿里雲,騰訊的騰訊雲、遊戲等部門。

如果有一到兩年的工作經驗,想跳槽去大廠,建議以一張白紙的身份過去,擁抱變化、主動學習,這樣獲得的成長可能比之前一到兩年更加多。

很多年輕程式設計師在工作中最容易犯的錯不是技術上的錯,而是思維模式上的局限。歸根結底,中國大部分網際網路公司仍舊是業務驅動的模式,技術是業務發展背後的有力支持,但很少有技術驅動業務的模式。所以年輕程式設計師,一定要培養產品意識,主動去了解業務,這樣才能從單純的 Crud Boy 晉升成中、高級技術人乃至技術管理者。

在做打算的時候,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單純從薪資的角度講,BAT 已經不是變現最快的選擇。去大廠可以有好的資源、比較高的職級,甚至有收拾一個爛攤子脫穎而出的機會。而在創業公司,什麼都缺,多面手更加吃香。等到準備面試的時候,要做好幾手準備:

紮實的基本功,面向搜尋引擎編程在工作中可以,但在面試中一定要越懂細節越好;

清楚面試崗位的需求,針對性地下功夫補強短板、提煉亮點;

充分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能力邊界,簡歷中輕易不要寫我主導、我精通、我負責……;

鍛鍊溝通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在面試中是一個極大的加分項。

技術 leader 怎麼看職級?

InfoQ 採訪了兩位技術出身的 CEO&CTO,問了問他們怎麼看待職級和薪資這些問題。

 貝殼金服 CEO 孔令欣:

對於職級,我在乎也不在乎,主要看面試者從哪兒來。如果人選來自一些大公司,他的職級可能是一個參考值。但是一些小公司的職級比較亂,我都招過原來做過 CEO 的人跑到我們這邊來做個總監,甚至只是做 VP 或者專員。

所以一般薪資的對比反而會更精準,他值多少錢,用這個價錢就再去市場上尋找相應的職級位置,當然有些人他可能會過高或者過低,但是不管怎麼樣,薪資的參考比職級的參考其實更有用。

我招聘看重什麼?一是聰明,聰明不只是學習能力強,而是他自我迭代能力強,能不能在受到挫折或者是壓力的情況下,去接受意見、自我迭代。這些通過面試、一些面試題是可以問出來的;二是道德要好,我們是做金融的,所以更看重這一點。這個人如果很自私,道德理念搖擺都不行。我們也有一些針對性的面試題和文化題,去把關道德方向。

但是很多時候我更看重一個人的成長力,潛力其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你有辦法識別有潛力的人並把他招進公司,他跟公司一起成長,一是對公司的認可度和歸屬感比較高;第二個是一開始的工資也不需要那麼高。很多高工資、高職位的人,在其他地方都會形成一些壞習慣,這些壞習慣要帶過來的時候要慢慢地磨、改,還是比較討厭的。

現在很多公司都參考大公司的職級體系,原因很簡單,這就像是一個貨幣一樣,它有流通性。職級起碼讓大家有一個參考和對標的標準,讓你能夠就此參考找到最好的一批人,或者找不到也知道自己差在哪兒。這是一種潛規則,其實也是一種明規則。

職級的背後更多的是能力的匹配,所以,如果每個公司都瞄著跟能力匹配去的話,職級這件事情其實還是比較透明的。

 愛因互動創始人兼 CTO 洪強寧:

面試中我會關注候選人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狀態,職級可能會對工作內容有影響,但不會特別關注職級本身。每個面試官都會有自己考察的角度,我本人一般比較在意候選人對新技術的好奇心、對優雅代碼架構的追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敏感度和驅動力。

面試後我們會根據面試官的反饋對候選人的能力進行定級,然後在職級對應的薪資範圍內與候選人溝通薪資。不同公司的職級不能進行簡單的比較。在進入愛因之後,晉升通道是持續打開的,每半年我們都會做一次人才盤點,根據能力提升情況來確認職級是否需要調整。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把注意力放在能力提升上。

我覺得建立職級體系有幾個好處:

可以保持團隊待遇整體公平,避免新老倒掛,即新入職員工的待遇大幅超越老員工。有了職級體系,建立 能力 - 職級 - 薪資 的對應關係,薪資最終是由能力決定的。即使一段時間內由於特殊原因(比如競爭候選人入職,或者面試官判斷失誤)給出了與能力不匹配的薪資,也可以在未來的定級調整中糾正回來。

可以比較直觀的反映團隊梯隊建設情況,給高職級的員工更多權力和責任,持續培養低職級員工成長,有助於團隊長久健康發展。

員工可以通過職級的提升來了解到自己的成長情況,有意識的去學習和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來獲得進步。當然這個也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就是有可能會讓員工變成提職驅動,只挑選那些有助於個人提升職級的事情做,而不一定是對企業有利的事情。管理者可以視公司的發展階段逐步將職級信息開放。

寫在最後

網際網路公司的職級,以前我們只能看個熱鬧,現在我們終於也能看個門道了。其實在技術發展的路線上,慢慢也出現了一個名叫「職業階梯」的名詞。制定職業階梯的目的是讓那些有才華的技術人在職業上有更多的成長和晉升可能性,同時又不需要讓他們走管理路線。職業階梯目前在矽谷已經較為流行,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在中國的持續發展和繁榮,西學東漸,未來的中國技術人肯定也能一直寫代碼寫到 5、60 歲以後。

你在網際網路大廠裡嗎?你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職級呢?未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技術人呢?快留言告訴大家吧,flag 不立,怎麼能夠實現呢?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企業新入職員工薪資職級對應表曝光,來看看你達標了嗎?
    對於初入網際網路行業的新人來說,經常懵逼於各大公司的職級系統?坊間對各大公司內部的職級、文化、體系等關注度一直很高,但各方因保密協議的約束,網上這類的知識卻少之又少,大多也只停留在聽說這個階段。什麼阿里的p7,騰訊5啊,字節3-1啊,簡直能把人繞暈。不對等的消息,如果你不能儘早了解這些消息,都會直接影響到你找工作、跳槽的判斷。
  • 阿里給什麼職位才值得你回國?中美網際網路公司級別對比
    很多留學生和美國各公司員工說:將來有機會,我會考慮回國。這篇文章是由FirstAmerica 發表於一畝三分地海歸版的,他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分析,談了一下中美兩國網際網路公司工作職位級別對比。相信對大家會很有幫助。文章信息量很大,耐心讀完。從美國海歸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級別如何對應?我們可以以Google和Facebook回阿里為例子。
  • 阿里P7是道坎?別在神話阿里了,拜託!
    根據我的觀察,至少在國內的各大公司裡,凡是等效於 P7 及以上的級別,都存在很多這樣的例子:技術很弱但是高 P(假陽性)。技術很強但是低 P(假陰性)。覓名用戶:兩年前拿到了一個年薪80萬(現金)offer,然後阿里就給了一個對應的級別和薪資而已。
  • 阿里隱匿職級背後:P7成圈內硬通貨,有P8開1.6萬包養女生
    P6以上即具備管理職能復聯班主任根據此前阿里員工、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的信息綜合梳理發現,阿里的職級體系分為M系列和P系列兩大類,其中「P」代表專業序列,諸如程式設計師、產品經理等大多員工都在該序列;「M」則為管理序列,需要具備管理團隊的經驗和能力。
  • 歐陽娜娜入職阿里,職級P8,普通人要什麼水平才能達到?
    阿里P7是級別的分水嶺,阿里的P6一般是畢業2年+,P6晉升到P7是一個坎,有一定難度,P7再往上晉升會更難,一般P7可以持有公司股票分紅,薪資水平也有大幅度提升,所以會比較困難,但也不是沒有可能。阿里巴巴首先我們來說說阿里的職級,阿里有兩套人才發展體系,一套是專家路線(P),比如程式設計師、工程師等,某一個專業領域的人才。另一套就是管理者路線(M),從M1到M10。
  • 網際網路的悲哀:阿里騰訊之後再無阿里騰訊
    隨後,百度的市值也開始一路下跌,甚至開始落後於美團等網際網路公司。美團CEO王興甚至調侃:是時候用HAT來取代BAT了。 三大巨頭財報背後透露的信息,不僅僅只是說BAT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還在釋放一個悲哀的信號:中國的網際網路,阿里騰訊之後再無阿里騰訊!
  • 騰訊股價漲幅超阿里:什麼才是網際網路公司的「護城河」?
    騰訊股價漲幅超阿里,馬化騰賣在半山腰,究竟什麼才是網際網路公司的「護城河」?2020年初以來的這波新冠肺炎疫情,騰訊港股的股價走勢是「√」型反轉,阿里港股和美股的股價都是「v」型反轉,騰訊相比年初上漲近25%,可能連馬化騰自己都沒有想到,資本市場會在阿里和騰訊之間投票給騰訊,因為他今年精準減持在了「半山腰」的位置。
  • 阿里又有大變動!內部隱藏「P」職級,對普通公司有什麼影響?
    曾經一度被打成標籤的阿里P級和廣受好評的職級管理為什麼會被取消呢?大家也紛紛開始思考:我的公司是不是也能隱藏甚至去除職級呢?這樣對公司發展會不會更好呢?我想這也就是阿里在內部隱藏"P"序列職級的原因——鼓勵內部平等溝通。對其他公司意義重大平等溝通,提升效率,阿里的做法為大家開創了一個頗具意義的先河。
  • 美國不管阿里和騰訊,為何偏偏針對華為?真是軟體和硬體的區別?
    現在人們已經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而隨著這個時代的發展手機電腦等產物也成了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伴隨著這樣的時代,我國也崛起了很多大型企業,像騰訊,阿里,華為等都是我國的代表性企業,在我國,相比騰訊和阿里,華為的地位還是弱了一些,但是就是這樣的華為卻遭到了美國的針對,而對美國卻對騰訊和阿里卻聽之任之
  • 阿里員工抱怨:阿里p7已經縮水,社招如果沒有p8不要來,划不來!
    (筆者為什麼在這打上引號,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在網際網路職場論壇,一位來自阿里的職場人發帖感慨到。阿里p7已經縮水,我今年25歲,畢業三年,垃圾本科畢業,竟然晉升成功了!大家進來記得沒有p8不要來,划不來的。這樣的吐槽也是瞬間引起了網友的圍觀與議論,我們再來看看網友都是怎麼說。有網友就說到。
  • 阿里p7程式設計師:生活壓力大,有房貸不敢離職,離職股票就沒了!
    據這名阿里員工所說,他目前的職級是阿里p7,月薪有2.7w,一年有16個月薪水,總共下來也有40多w,加股票有50w,可是他目前有房貸,首付還欠了很多的錢,有時候幹得真的不開心,但是也不敢輕易離職,因為一旦離職就沒辦法還房貸了,在阿里的股票也會沒有了,看他說的樣子,的確他目前的壓力是挺大的,針對他說的這些情況,讓我們一起看看網友們的看法吧!
  • 112家IT公司薪水一覽表:華為第一 阿里第四
    網傳各大公司的待遇如下,吐血奉獻,公司比較全。以下絕對是各大公司2013屆校招的數據,少數幾個是2011、2012的數據,都已經特別註明,數據真實重要性高於一切!選進來的都是已經確認的信息,放心參考。
  • 阿里、華為薪水確實高!但網友卻說:月薪5萬也不去,原因亮了!
    騰訊、阿里、華為,都算是國內最大的科技企業。騰訊、阿里,是國內兩大網際網路巨頭,它們的市值都超過了4000億美元,在全球都能排進前十。騰訊的大多數員工在T2.3和T3.1級別,也就是一般都有2萬多的月薪。根據騰訊公司年報,截止2017年底,騰訊共有員工39285名,平均月薪酬是6.3萬。華為更誇張,截止2016年底,華為共有員工18萬名,平均月薪酬是59萬。阿里巴巴的薪水也很高,但每年仍有上千人選擇辭職離開。
  • 阿里向左,騰訊向右
    比如眼下風頭正勁的阿里巴巴集團整體上市之際,馬雲狂收了高德地圖、蝦米音樂、文化中國,入股了恆大足球、21世紀傳媒、銀泰百貨,以及前不久剛宣布的完全併購UC瀏覽器,等等,所以有人感嘆馬雲幾乎買下了中國半個網際網路,被收購的企業也大有「一網就靈」的快感;另外一頭,則是騰訊把電商業務資產剝離了出去,置換了京東的股權,騰訊自己放棄了電商業務。
  • 全網「通緝」前員工的網際網路大公司們
    起訴之前的取證,是公司核實成本最高的環節。新公司一般會對一定職級的員工提供競業保護,社保、合同掛靠第三方,改假名,換手機號,但一家公司的競業保護很難做得滴水不漏。一旦你決定去競對公司,被鎖定將來得猝不及防。 02.宣誓主權 《財經》記者通過採訪獲得,近期網際網路主要公司的競業對象如下, 騰訊 字節跳動、百度、阿里、360、華為、搜狐、網易、螞蟻金服、新浪等。
  • 研究阿里騰訊京東華為美團一百多篇文章,總結三大定律
    騰訊成立於1998年,由馬化騰、張志東、許晨曄、陳一丹、曾李青五位創始人共同創立。騰訊龐大的業務體系以微信和QQ兩大社交平臺為核心,業務主要包括社交增值服務、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網絡廣告三大類。2019財年,騰訊集團營收達3772億元,利潤943億元。2020年7月,騰訊市值也接近7000億美元。華為由任正非於1987年創立於深圳。
  • 網際網路公司Sea申請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東南亞「騰訊」向網際網路
    就在新加坡銀行業推進對科技公司開放之前,香港也邁出了相似的腳步,螞蟻金服及騰訊等其他中國公司的子公司獲得了牌照。螞蟻金服也已申請新加坡數字銀行牌照。與 騰 訊 合 作騰訊控股是Sea最大的外部股東。2010年,騰訊首次投資的Sea公司。
  • 阿里來自火星,騰訊來自金星
    騰訊的項目最多,但阿里最狠,大部分情況下,出手一個就是億當量級。所謂騰訊謀求去中心化,廣撒米。阿里謀求控制權,要麼不投要投就大筆銀子砸下去控盤。鈦媒體刊發了一篇兩家投資風格比較的文章,推薦閱讀。AT這兩家公司,中國網際網路江湖雙壁,一時瑜亮,但又各自風格鮮明。如果是兩個人的話,則是完全不同的人。
  • 騰訊首位17級傑出科學家誕生 系公司歷史上最高專業職級
    1月8日,騰訊宣布,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及騰訊AI Lab負責人張正友博士成為騰訊首位17級研究員/傑出科學家。 據悉,17級是騰訊歷史上最高的專業職級。在騰訊數萬名技術人員中,目前僅有十幾位15級以上的傑出科學家,而17級,在張正友之前還沒有人達到過。
  • 騰訊阿里百度網易等18家網際網路企業中秋月餅設計盤點
    每年中秋前,各大網際網路公司都要暗戳戳的PK一把公司福利,其中的一項固定環節就是比看誰家的月餅設計更好看,今年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月餅設計,你為哪家打call?  網際網路公司  阿里巴巴  剛過完18歲生日的阿里,今年的月餅禮盒主題是「Together在一起」  打開后里面的月餅盒也是走溫情掛的,6句暖心的寄語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