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最初的鎮遠古城遊,到後來的烏鎮、西塘、南潯、青巖、鳳凰、大理、麗江……直到去年,來到隆裡,走了這麼多古城,除了南潯,隆裡是第二個讓我想要住下去的。
隆裡,位於黔東南錦屏縣西南邊緣,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是明代重要的軍事要塞,在全國聲望不大,因此往來不多,也不商業化,生活氣息濃厚。
走向古城廣場,首先要看的就是青陽門。還記得第一次來到隆裡古城,青陽門上爬滿了爬山虎,墨綠色的植物將城門點綴得古樸而寧靜,這應該是我所見過的最獨特、最喜愛的城門了。
但是後來又去的時候,爬山虎都被砍光了,聽居民說是哪一個領導覺得它在擋住了城門,就下令清理爬山虎。
移門的門上露出了原來的磚牆,但卻失去了它的獨特之處,我們看到這裡,只能遺憾地感嘆幾句。盼望著那一天爬山虎再次包圍城牆。
大門兩邊有兩塊大石板,是居民們在茶餘飯後涼快聊天的好地方。
夏天的一個晚上,我們坐在石板上涼快下來,住城門邊「三槐第」的王姓大伯熱情地和我們談起他們的古城生活,談起古城的歷史,聽著他的描述,我們仿佛進入了六百年前明軍駐紮的年代。
公元前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平定了古州吳勉起義,調集了江南九省的官軍,在隆裡建了千戶所,同時又修建了古城,隸屬湖廣都司五開衛,共一千多名官兵受命墾屯守城。
在屯田屯田的同時,又把江南的先進技術帶到這裡,種植棉麻,紡布,修水碾,水車,促進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她們安居樂業,始終過著較為富裕的生活,保存並傳承著古老的傳統文化。
隆裡以漢文化為主,尤其以江南文化最為厚重,同時又混雜著當地苗、侗文化的內容,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有別於中原文化與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亞文化群體。
花臉龍,迎故事,唱漢戲都頗有特色。每月1-15日玩龍燈是隆裡人每年的慶春傳統節目,方圓幾十裡的人都要來看。正月夜是舞龍活動的高潮,也是古城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
古都內外保存著許多文物古蹟,如狀元橋、狀元祠、狀元墓、龍標書院等,相傳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曾遭貶,後創辦書院講學,後人為紀念王昌齡而建此樓。
進入古城,看不到一家旅遊商品商店,都是居民生活必需的商店,如早餐店、水果店、小餐館、理髮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