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二護士餘賽婷陪韓天芑眺望窗外景色
浙江在線3月13日訊 3月7日下午,浙江第四批醫療隊成員、浙大二院護士餘賽婷攙扶著韓天芑(音[qǐ])慢慢走到病房的窗邊,「爺爺,我帶你看看春天。」
餘賽婷,1997年出生,浙大二院醫療隊「最小的娃」;韓天芑,1923年出生,浙籍著名大地天文學家、天文地球動力學家,ICU病房「最老的患者」。
相差74歲的一老一少站在窗邊「找春天」,殊不知自己已成了春日裡最美好的一道風景。一旁的同事默默拿起工作手機,拍下了令人動容的這一幕。
2月24日上午,98歲的韓天芑和85歲的妻子因新冠肺炎病情加重,被轉入浙大二院醫療隊整建制接管的ICU。截至3月12日,他們已連續兩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肺部CT顯示已吸收,達到出院標準,將於近期出院。
一碗寧波風味的麵條
轉到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ICU時,韓天芑夫婦已經多天沒有進食,全靠營養液維持生命。
接診的是浙大二院急診科錢安瑜醫生,他說當時老夫妻精神萎靡,氧飽和度不佳,且基礎疾病多,病情比較危重。其中最棘手的是營養不良。當晚,醫療組就和杭州大後方視頻連線,組織了多學科聯合會診,給予個性化、精準化的治療。
經過前線和後方的多次討論,醫生及時調整了可能引起韓老胃口不好的藥物,並增加了促進胃腸道蠕動的藥物。
還有什麼辦法能喚醒老夫妻沉睡已久的味蕾呢?老爺子雖然早早離開了家鄉象山,但講話仍帶著濃重的象山口音,沒準兒還保留著一個「寧波胃」。在物資緊張的疫區,做一頓正宗的東海小海鮮是不可能的。他們只能請酒店的廚師做點寧波口味的麵條,再帶去醫院。麵條簡簡單單,沒有豐富的海鮮澆頭,但有醫護人員滿滿的心意。
第四天,老太太首先恢復了食慾,「第一次感覺到餓了。」短短的一句話,讓整個醫療隊興奮不已。這意味著治療起效了,他們看到了治癒的希望。
錢安瑜醫生記得很清楚,那天老夫婦分食了一碗麵條,老太太吃得尤其香。大約一周之後,他們的食量就回到了病前的水平。
一個相聚杭州的約定
恢復飲食後,老爺子的身體漸漸有了力氣,護士就開始攙扶著他下床走一走,活動活動筋骨。其中,最常陪他散步的是浙大二院醫療隊最小的護士餘賽婷。
還記得浙大二院呼吸科呂敏芳護士長那首詩《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戰場》嗎?沒錯,她就是詩中那個「最小的娃」。
一開始,餘賽婷並不知道看護的爺爺是厲害的天文學家。她的太奶奶活到100歲,所以和快百歲的韓天芑相處,她覺得就像太爺爺一樣親切。
直到有一次,一位同事誇獎老爺子,「您研究的東西可真棒!」老爺子搖搖手,「這些都是年輕時候的事情啦,不值得一提。」
餘賽婷這才意識到,眼前這個和藹的老人不一般!「每次我們給他餵飯、扶他下床,他都是一直說謝謝,非常謙遜。」
餘賽婷去年6月才參加工作,還從沒照顧過失去自理能力的患者,慢慢熟絡了之後,她幹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她說,老爺子能下床活動後,最常去的就是妻子的床邊。一坐下,他就握住妻子的手,跟她說說話,或者一起和家人視頻,看起來不像一對耄耋夫妻,倒像熱戀中的小情侶。這樣的愛情讓餘賽婷羨慕不已,「我照顧爺爺的時候,他會讓我去照顧奶奶;照顧奶奶的時候,她又讓我照顧爺爺。天天吃『狗糧』,看得我都想談戀愛了。」
見識了老夫婦的浪漫,貼心的醫護特地在三八婦女節那天做了一朵紙花,偷偷塞給老爺子,讓他親手獻給了妻子。
3月7日,餘賽婷發現病房樓下的大樹和草地都冒出了新芽,一片春意盎然。她就攙著老頭子走到窗前,「爺爺,我帶你看看春天。」
老爺子跟她約好了,等他痊癒就到杭州來看她。到時候,西湖邊或許會重現一老一少觀景的畫面,他們的眼前將開滿亭亭玉立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