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的主要功能空間的技術指標的計算方法(傳說中的乾貨)
對酒店的這些數據終於得到解脫,揭曉一直未能被弄明白的酒店功能技術指標
不少朋友向「鑑江馬」留言說我們分享的酒店籌建技術相關的內容,感覺都很著地氣,不斷地提高對行業的技術理解,但卻總覺得缺些什麼,無法直接套用於項目中,希望我們能直接分享多些數據或項目案例。
「鑑江馬」在此感謝大夥對我們的支持。我同時希望和大夥一起能沉得下來、多思考,在不斷領悟中前行……
我們在分享酒店籌建技術的內容中,一直主張為大夥建立該技術領域的框架或模型,建立一種工作的思路及方式,從整體的認知到全面理解,提升到領悟並能付之於籌建項目的應用。
在沒有對酒店體量、酒店定位的理解,功能空間及其支援空間的理解,酒店的面積坪效的理解,你拿到再多的項目功能技術指標的數據,那都只能是一些數字而已。足夠的鋪墊及沉澱,「乾貨」自然會為大夥呈上。
酒店功能技術指標的依據:
酒店的功能技術指標是酒店的各個功能空間的面積需求。是指導著酒店設計師對酒店項目開展設計的關鍵數據,酒店的功能技術指標何以能指導著酒店的功能規劃?其蘊藏著酒店項目建成運營時的對客支撐、可承載客流量等的極重大信息。
反之,這樣信息便是構成功能技術指標的主要由來、重要依據。下面讓我們共同探究這些重要的數據的算法,以及這些數據與酒店運營的關聯、影響。
通過對酒店項目充分的調研,確定酒店品牌及結合酒店項目的條件進行合理的定位,酒店的坪效、客房的體量、功能配套及相關的酒店支援確定後,我們便可為功能空間配置合適的技術指標。
酒店功能技術指標的計算分類:
酒店的功能技術指標主要是根據接待酒店的客量,或功能空間的最大容納客量進行計算。當然,不同的酒店品牌對功能空間的舒適度要求不同,其的計算係數也略有不同。
另外,酒店根據對客的功能空間的側重主要分為兩大類進行計算。
一,主要是作為酒店配套服務的功能空間,此類空間主要是根據酒店的客房量進行計算。如:酒店的大堂空間、全日餐廳、健身房(非對外經營)等。
二,主要對外經營(相對獨立,非主要支撐酒店)的功能空間,此類空間主要考慮對客房量的支撐+對外經營客量,或直接考慮該空間的總容客量計算。如:主要對外經營的中餐廳、特色餐廳,及與酒店相對獨立的宴會空間、會議空間等。
酒店功能技術指標的計算方式:
根據此前分享《酒店的坪效分析及其關鍵的指標控制》的內容,我們在前期可以通過初步的計算公式得出酒店的客房數量。
但實際會受建築設計的客房層面積、建築形態等會與要求的酒店坪效有偏差。如:酒店的走廊是單面客房還是雙面客房,交通的支援空間的面積佔比不同。
下面我們以總面積約為10000平方的項目為例,結合以前的分享酒店坪效相關的內容,初步計算客房量。
酒店客房量=總面積/客房含分攤面積
高端度假酒店客房含分攤面積:90~120平方/房,其客房的數量約為: 10000平方/(90~120平方)≈80~110間客房;
高端城市酒店客房含分攤面積:75~90平方/房,其客房的數量約為: 10000平方/(75~90平方)≈110~130間客房;
中端城市酒店客房含分攤面積:50~75平方/房,其客房的數量約為: 10000平方/(75~90平方)≈130~200間客房。
根據酒店的定位,酒店配套服務的功能空間確定後,可通過酒店的體量(客房量)分別計算各個功能空間的技術指標數據。在此,我們將對主要的功能空間的技術指標的計算進行分析闡述,其他未提及的空間相對也就好理解。
酒店的主要功能配套空間的功能技術指標的計算方式:
各酒店配套的功能空間的通用面積計算公式:
S=D*1.5*X%*N
即空間面積=客房量*1.5(作為酒店的住客總人數)*同一時間段的接待客量佔總客量的比例(時間段容客峰值)*人均所需的面積係數。
酒店大堂:(含接待區、大堂吧及內部的交通支援空間)
酒店大堂面積=酒店客房量*1.5*40%*3~4平方/人(即根據酒店的檔次可*3或*3.5或*4,主力接待組團客*5);
酒店全日餐廳:(含布菲臺及內部的交通支援空間等,不含廚房、明檔等)
酒店全日餐廳面積=酒店客房量*1.5*30%*2.5~3.5平方/人(即根據酒店的檔次可*2.5或*3或*3.5,主力接待組團客*4);
健身房:(含接待區、休息區,不含衛生間、更衣及淋浴區)
健身房面積=酒店客房量*1.5*20%*3~4(即根據酒店的檔次可*3或*3.5或*4,溫泉度假酒店或有大泳池配套的酒店項目,總人數可適當上調至*25%或以上)。
主要對外經營的功能空間(不止局限於對酒店配套)的功能技術指標的計算方式:
各酒店配套的功能空間的通用面積計算公式:
S=(D1*X%+D2)*N
D1*X%為有一定比例的酒店客人在該空間消費;D2為對外經營的客量。主要以中餐廳舉例。
中餐廳:(不含廚房等支援空間)
中餐廳的面積=(酒店客房量*1.5*10%~20%+對外經營的客量)*2.5~3.5平方/人;
中餐包房面積=中餐包房的桌數*每桌的人數*4~5平方/人,含包房的備餐及衛生間。
多功能宴會廳:(不含宴會前廳、宴會廳外的送餐通道、家具庫房等支援空間)
多功能宴會廳面積=課桌式會議型的總人數*1.2~1.5平方/人;
或,多功能宴會廳面積=宴席式圓桌型的總人數*1.8~2.2平方/人。
(常有用考慮需供應多少桌婚宴的宴席數進行面積反推。每桌所需面積為:10人每桌約需16平方,12人每桌約需18平方)
多功能宴會前廳面積=宴會廳需接待的總人數*0.5平方/人(站立)。
為儘可能讓出更多的空間來規劃宴會廳時,或空間有限時,宴會前廳可以不考慮宴會廳的所有人數都同時出現在宴會前廳,但不應小於總人數*75%。
會議室:(不含會議室外部的走廊空間)
有課桌式大會議室面積=會議總人數*1.2~1.5平方/人(同宴會廳);
無課桌式大會議室面積=會議總人數*0.8平方/人;
會議室前廳面積=總人數*75%*0.5平方/人(站立);
中、小會議室面積(會議桌式)=會議總人數*2~3平方/人;
董事會議室面積(含內部的貴賓休息室、衛生間)=會議總人數*3~4平方/人。
其他支援空間的功能技術指標下篇待續。如,配套的公共衛生間、廚房、酒店行政辦公空間、後勤空間及設備用房等。
此前,也有朋友詢問關於溫泉度假酒店的合理坪效及功能技術指標,此部分涉及的功能技術指標是相對獨立於酒店客房量進行計算。而該類酒店的康體類、娛樂類的功能空間的計算原則需要綜合酒店配套+溫泉客人+對外經營面對的客人等進行計算。
包括酒店配套使用的康體類、娛樂類功能空間,我將在後續溫泉度假酒店中一併為大夥專題詳述。敬謝關注!
以上內容如有任何疏漏,敬請批評、指正。如有任何疑問,請向我們提出,我們定將盡我們所能解答。
——鑑江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