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哪裡不對
可能很多人對貝葉斯定理這個名詞還很陌生,但是大家在生活中都會不自覺地用到它,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用反了。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舉過很多類似的例子:輪盤賭的賭徒,在倍投的時候即使連出很多把黑,仍然選擇押紅;彩民嚴重的彩票號碼總是有著看不懂的規律,總會有人買冷門號;股市裡的股民慣用的套路就是「追漲殺跌」;拋硬幣的時候10次中有8次正面,其中連續出現4個正面,這個時候覺得自己的運氣特別好...
這些行為有道理麼?我們之前的文章告訴大家:沒有道理。概率都是獨立的,骰子和彩票既沒有記憶也沒有良心,下一次的結果與上一次無關,都是相互獨立事件。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另一種情況:某個想要男孩的家庭,連續三胎都是女孩;街頭的牌局中,總是有人能抓到炸彈;買菜的時候總是選擇同一家超市。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情況,難道也是不合理的麼?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些看似反常的情況背後的道理。
事出反常必有妖
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某一天晚上,M同學牽著女朋友的手走出宿舍樓,整夜沒有回來;直到今天早晨,大家才見他支著腰回到寢室,樣子十分疲憊。我們幾個好友似乎已經心領神會,於是一行人走上前去,帶著淫邪的笑容拷問他:昨晚幹啥了,那麼疲憊?本以為M同學會支支吾吾答不上話來,殊不知他義正言辭地答道:我和女朋友去看通宵電影去了。幾個人不服氣,問他,那電影票呢?誰知他說了一句「忘了放哪兒了」後,還真煞有其事地在包裡翻來翻去。一群人大笑著說,哎呀,你就別裝了吧。兩分鐘後,我們全都傻了眼——M同學還真摸出兩張電影票。一哥們兒猛地拍了一下M同學的肩膀說,哎呀,為了騙過我們真是煞費苦心啊,居然到影院門口找散場觀眾買了兩張票根!
笑過之後,我突然開始想,假如M同學為了掩飾自己的惡劣行徑,真的準備好了偽證的話,他的演技可不是一般的高明。試著想像以下兩個畫面:
幾個人不服氣,問他,那電影票呢?M同學不急不慢地從口袋裡掏出兩張電影票說,在這兒呢。幾個人不服氣,問他,那電影票呢?M同學假裝到處尋找電影票,過了兩分鐘才翻出來。顯然,第二種做法更令人相信,他真的跑去看通宵電影去了。事實上,M同學還能做得更好:
幾個人不服氣,問他,那電影票呢?M同學條件反射式地說,電影票早就扔了。我們繼續追問,不會吧,跟女朋友的電影票就這樣扔了,不是你的作風啊。M同學繼續狡辯,電影票真沒了,是不小心被搞丟的……半個小時後,M同學終於(裝作)妥協了,說,那你們看了電影票不要笑我哦。於是,他(假裝)不好意思地交出電影票。我們接過來一看,然後指著他大笑:你居然和女朋友一起去看建國大業?還是愛國電影通宵連映!
這個效果絕對一流,估計我們幾乎百分之百地會相信他是真的去看電影去了。
事實上,很多電影和小說中也有類似的情節,比如《達文西密碼》中爵士以隱私權為由拒絕警方進入飛機搜查,而事實上警方強行進入後卻發現飛機裡根本沒有別人。爵士事先讓大伙兒撤離飛機,並在警方要求搜查飛機時故意造成飛機裡還有別人的假象,這樣為什麼就會讓人更加相信爵士反而沒有隱瞞什麼呢?有趣的是,從概率論的角度來說,這個直覺思維有一個很具有啟發性的科學解釋。
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跟前面兩個故事差不多。想要男孩卻生了好多胎女兒,我們下意識的認為肯定是男方有問題;輪盤開了10把黑,是不是有人在作弊搞鬼出老千?這些直覺思維都是遵從了貝葉斯定理。
簡單來說,所謂貝葉斯定理,指的就是我們的經驗可以修正我們的理論,相信理論與事實的偏差,相信事出反常必有妖,這就是貝葉斯定理的通俗描述。
你有病嗎
貝葉斯定理在生活中也有正向的用途。再給大家舉個例子。
想像這麼一個場景:我開著車,經過筆直的大道,快速的往下一個路口駛去。我知道,到了下一個路口就要右轉了。這件事情很簡單,我坐在駕駛室內,看到下一個路口,往右邊打方向盤就好了。
突然,不管什麼原因(這故事是我寫的,可以安排一百種原因,乾脆就不解釋),反正前擋風玻璃碎了。
不要糾結我這幅圖,反正你已經無法看清前面的路了,那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右轉?
還好,開車的是一位經濟學家,智商及時上線。經濟學家根據自己的經驗,估計這條筆直的道路上:5%是十字路口,95%是筆直的大道。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隨意的右轉,有95%的概率是錯誤的。
經濟學家從後視鏡看出去,發現後面有一輛車在打右轉彎燈,他意識到:在十字路口,25%的車會打右轉向燈(剩下的情況是直行、左轉和不打燈直接右轉的)。新的信息出現了,此時如果右轉,錯誤的概率就比之前小很多。
這就是貝葉斯定理的一個典型應用:利用其它信息來判斷行為的正確性。這個應用大家肯定也不陌生,比如一個女生對別人都很高冷,對你卻總是微笑,那肯定是對你有好感啊,還不主動等啥呢。
在醫學中,貝葉斯定理應用的更加廣泛。每一個醫學檢測,都存在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所謂假陽性,就是沒病,但是檢測結果顯示有病。假陰性正好相反,有病但是檢測結果正常。假設檢測準備率是99%,如果醫生完全依賴檢測結果,也會誤診,即假陽性的情況,也就是說根據檢測結果顯示有病,但是你實際並沒有得病。
舉個更具體的例子,因為愛滋病潛伏期很長,所以即便感染了也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身體沒有任何感覺,所以愛滋病檢測的假陽性會導致被測人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你可能會覺得,檢測準確率都99%了,誤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吧?所以你覺得這人肯定沒有患愛滋病了對不對?但我們用貝葉斯定理算一下,你會發現你的直覺是錯誤的。
假設某種疾病的發病率是0.001,即1000人中會有1個人得病。現有一種試劑可以檢驗患者是否得病,它的準確率是0.99,即在患者確實得病的情況下,它有99%的可能呈現陽性。它的誤報率是5%,即在患者沒有得病的情況下,它有5%的可能呈現陽性。現有一個病人的檢驗結果為陽性,請問他確實得病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裡不用讀者計算,我直接告訴大家:在此次檢測中,即使篩查的正確性都到了99%以上了,通過體檢判斷有沒有得病的概率也只有1.98%。
你可能會說,再也不相信那些吹的天花亂墜的技術了,說好了篩查準確率那麼高,結果篩查的結果對於確診疾病一點用都沒有,這還要醫學技術幹什麼?
沒錯,這就是貝葉斯定理告訴我們的。我們拿愛滋病來說,由於發愛滋病實在是小概率事件,所以當我們對一大群人做愛滋病篩查時,雖說準確率有99%,但仍然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因為誤測而被診斷為愛滋病,這一部分人在人群中的數目甚至比真正愛滋病患者的數目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