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陸續公布,家裡熊孩子的班級數學平均分96.5,語文平均分94.5,全班38個學生,數學語文在90分以下的只有8人次,65%以上的學生語文數學成績都在95分以上。
昨天中午在一家小飯店吃飯的時候,老闆的女兒回到家就開始哭,我們很詫異,就問她咋回事,她說這次數學只考了99分,而她的好朋友都是滿分,老闆抓過試卷一看,馬上就跟她說,你看這個題這麼簡單你也能做錯?小女孩就哭得更厲害了。
小學低年級學生成績具有一定欺騙性
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就特別強調要淡化孩子的分數,期末考試的意義在於幫助檢查孩子在學習上的不足,以便查漏補缺。在小學低年級來說,成績的區分度非常小,數學語文都拿滿分的也不少,如果僅僅以分數來衡量,肯定是兩門課都拿到滿分才算是理想。孩子期末考試拿高分,家長自然高興,但是小學生的成績有一定的欺騙性,因為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同班級教學的進度,家長參與教育的程度,課外輔導的情況等都不完全一樣,比如這次考試班級裡幾個語文拿滿分的同學,幾乎都是提前學過,而且基本已經學到了下一年級的知識,不管是理解、表達還是寫作,相對其他同學都有明顯優勢。
高年級時學生成績區分度會拉大
到高年級後,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寫作表達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學生成績的區分度相應也越來越大,雖然提前學習還能保持一定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越來越小。學習習慣好,學習主動性強的學生的優勢會慢慢顯現出來。如果到五六年級還能保持在較高水平,平均分還能維持在95分以上,單從成績上來說,應該說是比較優秀了。
小學階段不宜單以成績來定義優秀
但不管怎麼說,小學階段還是不宜以學生成績來定義優秀。過早給學生樹立唯成績論的觀念,不但家長和老師給他貼上了標籤,他自己在潛意識裡也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就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
有家長說,小學階段不注重成績,必須有一個前提:孩子成績還不錯,才有資格這麼說。在實際學習生活中,成績還是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畢竟中考高考都是以分數為錄取的標準,沒有成績一切都無從談起,只有在孩子成績還不錯的情況下,才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別,提高綜合素質。節溫儒敏教授的話說:搭上應試教育的船,做一些素質教育的事。
小學階段更重要的是養成好習慣,建立信心
但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成長和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便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建立信心。而如果以單一的成績來定義優秀,孩子就可能不會認為其他方面的特長也代表著優秀,甚至會與家長一樣,認為發展其他方面的特長就是「不務正業」,他們的信心就難以從其他方面建立起來,這對他們的成長實際是不利的。而一旦信心建立起來,即便學習成績不理想,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他也會充滿力量,因為信心是促使孩子向上奮進的內部動力,更是一種能使孩子贏得成功的催化劑。
不管成績如何,還是應該儘量淡化,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說,不管家長和老師有多關心成績,在他自身沒有從實質性改變的情況下,也很難提高成績,引導學生向他喜歡和擅長的方向發展,是否更合理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