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家長都會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英語,孩子在兩三歲就開始上英語輔導班,以求孩子從小就打好英語的基礎。
但有許多家長會發現,輔導班裡老師教孩子音標、學習發音,但是孩子想要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時,好多東西還是不會用英語說。
這就讓家長很是煩惱,孩子平時在英語輔導班已經很認真了,回家後家長還會讓孩子做一些英語方面的習題,但是孩子連簡單的拼讀都不會,這可如何是好?
對於學齡前的兒童而言,語言、認知和社會意識方面都處於懵懂的狀態,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語言、認知和社會意識的發展是同時進行的。
所以讓孩子孤立地去學英語,本質上是將語言的學習與個體其它方面的發展割裂開的。在漢語為主導的社會中,英語也只能被當作一個空洞的抽象概念來學習,孩子不感興趣,學起來也十分困難,結果只能是孩子逐漸喪失英語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所以,我們應該儘量為孩子提供一個有意義地使用英語的機會,讓英語真正變成一個交際的工具,這樣孩子就會產生對英語學習的渴望和需求,從而培養起孩子的「英語思維」。
有人可能不明白,「英語思維」是什麼東西?
舉個例子,我們成年人在說「How are you」的時候,都不用再將其翻譯成「你好嗎」,幾乎是脫口而出「I’m fine,thank you」。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我們在潛意識裡已經形成一種思維定式,別人在說「How are you」時就是在和自己打招呼,而自己回答「I’m fine,thank you」就不用過大腦,這就是我所說的最簡單的「英語思維」。
但我們聽到陌生的英語句子時就不會出現這種反應,比如別人突然問你:「I went to see a wonderful movie yesterday. So,you can go and see it」。我想這句話裡的單詞大多數人都能看懂,但是我們要理解這句話時,首先要將這句話在腦子中翻譯成「我昨天去看了一個特別棒的電影,你也去看看吧」,再用中文進行思考,想好該如何回答,再翻譯成英文進行回答。
這個過程雖說會在幾秒內完成,但這就是漢語思維,別人在提問之後,我們需要經過「英譯漢-思考-漢譯英」的過程,所以我們會覺得英語對話起來很難。
而讓孩子從小就培養英語思維的好處就是,他會在漢語思維和英語思維之間自由地切換,聽起來可能很抽象,但是真正擁有雙語溝通能力的人,都是這樣自由切換思維的。
很多人會認為學習英語僅僅是學會了另一種溝通方式,但這是對英語教育的一種誤解。國際上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學習一門外語可以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包括思維的邏輯性和縝密性,英語的學習不但可以提供給孩子一種交流溝通和獲取信息的工具,還能夠促進孩子的英語思維能力。
身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需要將孩子的英語和日常生活融合起來,儘量為孩子打造一個真實的英語交際環境,這樣就能讓孩子以他感興趣的話題或事物來進行交流,慢慢培養和激發孩子對英語的學習動機。
試想,如果孩子每天回到家特別想吃零食的時候,家長讓孩子用英語來說他想要吃零食的需求,這樣根本不用我們來教他,他自然而然的就會去查字典,或者去問老師「我想吃冰激凌」用英語怎麼說。
英語思維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速成的,它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和交流,這樣孩子就不會拘泥於應試英語的範疇,而向著更加實用性的英語方面去發展,這樣無論是應對考試還是今後的出國留學,孩子對英語都能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