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一部《流浪地球》創造了中國科幻電影票房的最高紀錄,該電影也被稱為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標杆之作。許多看過電影的朋友被其中的情節描述、特效製作所吸引,專業影評人士稱該電影給中國科幻電影帶來希望。電影主要描述人類為了避免太陽演變成紅巨星而吞沒地球,給地球加上行星發動機,促使地球變成一顆「流浪行星」。
雖然電影的故事情節是虛構的,裡面所呈現的特效也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流浪行星在現實宇宙中卻是真實存在的。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美國宇航局發表最新研究報告,該報告稱天文學家通過長期的研究發現銀河系裡存在的流浪行星很可能超過1000億顆,也就是說流浪行星的數量比恆星數量還多。
什麼是流浪行星?
流浪行星又被稱為星際行星和孤兒行星,這類行星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繞任何恆星做公轉運動,而是在宇宙空間中「自由晃蕩」。人類對流浪行星的發現時間並不長,直到2011年才有科學家通過重力微透鏡法發現第一顆流浪行星,並在之後的觀測中不斷發現新的流浪行星。關於流浪行星的起源,目前科學界存在多種不同的說法。
有說法認為流浪行星以前並非是個「流浪漢」,它也有一顆恆星可以「依靠」。後來可能受到其它恆星或行星的引力影響,導致原恆星的引力不足以束縛住它,讓它擁有逃逸出原恆星系成為流浪行星的機會。而另一種觀點認為,流浪行星從一開始就註定流浪,它們可能是恆星系形成過程中的「棄兒」,恆星形成之後無法對其產生引力束縛,因此它一直遊蕩在外。
銀河系內存在超過1000億顆流浪行星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
眾所周知,宇宙是無邊無際的,人類恐怕連銀河系的浩瀚都無法窮盡,那麼「銀河系內流浪行星數量超過恆星數量」這一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呢?提出這一觀點是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斯科特·高迪,他表示從過去十年全世界各大天文機構對流浪行星的探測情況來看,銀河系內的流浪行星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因此需要對銀河系進行一次大普查。
無獨有偶,美國宇航局也有這樣的想法。根據內行人士的消息,NASA正準備研發一種名為「南希·格蕾絲·羅曼」的太空望遠鏡,它建成之後將可以對銀河系內的流浪行星進行大致的計算。據了解這臺太空望遠鏡將會在5年內升空,屆時它將會充當人類窺探銀河系的另一得力助手,為人類繪製一幅銀河系的全景圖,從而了解清楚其中存在多少流浪行星。
研究流浪行星有何意義?
研究銀河系內的流浪行星,首先是要確定它們的數量規模。如果銀河系內的流浪行星規模比恆星還要大,那麼說明流浪行星比恆星更有代表性,科學家不僅可以通過研究恆星來獲知銀河系的演化過程,同樣可以通過研究流浪行星來研究銀河系的演化過程。其次,由於銀河系內的流浪行星不圍繞任何一顆恆星公轉,但是它們依然有動力在銀河系內晃蕩。
這說明銀河系中心區域可能存在著某種力量影響著所有的流浪行星,因此如果能夠摸清銀河系內的流浪行星數量,並且對個別流浪行星進行深入研究,那麼對科學家研究銀河系中心的情況有所幫助。再者,流浪行星在寒冷的宇宙空間中流浪,它們無法獲得恆星給予的熱量,因此對它們的研究可以揭示行星的形成過程。
總而言之,流浪行星並沒有我們主觀想像中那麼不堪,相反,它們擁有不低的研究價值,因此未來如果出現越來越多關於流浪行星的研究,大家也不必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