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滿天,為什麼宇宙仍然漆黑一片?在人類已知的浩瀚宇宙中,擁有數以萬億顆恆星,而這些恆星無時無刻不散發著萬丈光芒,但儘管如此,地球之外的太空依舊一片黑暗,這是為什麼呢?
早在1823年,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就提出過關於太空是漆黑的相關理論,奧伯斯指出,如果宇宙是永恆無限的,且恆星是均勻分布的,那麼我們無論望向夜空的哪個方向,都會看到到達地球的其他星系的恆星光芒,即使這些光可能已經走了上萬年!
但這些恆星之光必然可以照亮星球與星球之間的黑暗空間,所以以此推測,宇宙應該是一片明亮,不應該存在任何黑暗,而地球的夜空也更應該像白天一樣明亮才對!
奧伯斯的這個想法被稱為奧伯斯佯謬,之所以稱其為佯謬,是因為在當時科學界所有人都相信宇宙是靜態的,甚至連愛因斯坦在發表廣義相對論時,也建立了靜態宇宙模型,因為他認為宇宙是一個有限無邊的靜態彎曲封閉體,但我們今天都知道,愛因斯坦的這個理論也是錯誤的!
直到1929年,著名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發現遙遠的星系都存在「紅移」現象,並且退行的速度距離成正比,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原型,而此定律也揭示了宇宙的形態是一個不斷膨脹的動態空間,是由一百多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所產生的,自此,天文學家們終於放棄了此前愛因斯坦發表的靜態宇宙模型理論並開始重新審視神秘的宇宙。
那麼,既然宇宙以大爆炸為開端,說明在有限的年齡和紅移下,我們將看不到宇宙的全部,而且宇宙的不斷膨脹會讓恆星的光源越來越遠離我們,這意味著在可觀測範圍外,光線將永遠到不了我們所在之處!
這就好比我們在一個黑暗的房間內點亮一盞燈,在房間固定的情況下燈光可以照亮每個角落,但是倘若房間可以無限膨脹下去,那麼就算擁有成千上萬盞燈,也不可能照亮整個房間內的空間,即光的傳播速度根本趕不上宇宙膨脹的速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太空是漆黑一片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