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叮咬會傳播新冠病毒嗎?7月科學流言榜來解答

2020-08-01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7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有1種疫苗能預防12種癌症」、「蚊子叮咬會傳播新冠病毒」等7條流言上榜。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

1.2020年大事件不斷是因「庚子多災」

流言:

每到庚子年,太陽、地球、木星、土星和銀河面併到了一條線,擾亂了地球的引力場和磁場,導致太陽風和等離子流更強烈地撲向地球,影響了地球上的空氣和水流,使得地球上各種自然災害頻發。

真相:

天空中出現各種天象是正常現象,有的年份自然災害確實偏多,但兩者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

天文上,每年都會發生一些特殊天象。比如中國古人認為彗星是掃把星,是不祥的徵兆。但在現代年輕人中廣受追捧的流星雨,正是彗星碎片進入地球大氣層的「一閃而過」。

還有一種說法,當人們覺得工作、生活不順利,就想到可能是水星逆行(俗稱「水逆」)導致的。除了所謂的「水逆」,其他行星也都會「逆行」。原因很簡單,八大行星就像在同一個操場不同跑道上跑步的運動員,逆時針繞著操場跑圈。地球在第三條跑道,當地球跟其他「運動員」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就會覺得別人在後退。這完全是因為選擇地球作為參照系導致的視覺錯誤。事實上,這些星球根本就沒有逆行過。

2.有1種疫苗能預防12種癌症

流言:

DCV癌症疫苗可以預防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12種以上的癌症。

真相:

有媒體日前報導,香港MDX醫療集團發布「DCV癌症疫苗」,可以預防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12種以上的癌症。

事實上,惡性腫瘤具有「異質性」,即便被劃分為同一種腫瘤,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目前預防肺癌都難以做到,別說一起預防12種癌症了。只靠「DCV癌症疫苗」產品說明中提到的那樣,控制廣譜WT1基因就可以預防(先假設所注射的物質能夠調控該基因)是不可能的,所謂「萬能基因」純屬子虛烏有。

腫瘤疫苗分為預防性和治療性,分別注射給健康人和腫瘤患者。目前已經有多種預防性腫瘤疫苗上市,如宮頸癌疫苗等。治療性腫瘤疫苗的應用則相對較少,目前僅有一種治療前列腺癌的腫瘤疫苗在美國上市,多個治療產品還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3.陰雨天不容易發生火災

流言:

雨水多的時節不容易發生火災。

真相:

下雨只是增加了空氣溼度,並不能減少火災的發生。陰雨天發生火災事故有諸多原因,比如在陰雨天潮溼環境下,戶外的高壓線、變壓器、變電箱等電力設施容易發生打火現象;一些暴露在室外的線路磨損、老化後,長時間被雨水侵蝕,容易發生短路打火。

雷雨天氣下,居民家中的電器、充電設備,還可能因雷擊而意外起火。

4.上網課戴藍光眼鏡能防近視

流言:

上網課時應該戴上防藍光眼鏡,能有效保護視力,防止近視。

真相:

兒童青少年近視主要是由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導致視疲勞和使用姿勢不當造成的。電子產品的藍光並非導致近視的「罪魁禍首」。

藍光照射只有達到足夠的時間和一定強度後才有可能造成視網膜傷害。質量合格的電子產品已經過濾了有害的短波藍光,正確使用手機、平板電腦所接觸到的藍光一般不會對眼睛造成損害,目前也沒有藍光導致近視的直接證據。

相反,因防藍光產品數量眾多,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如果選購不當,反而容易給孩子的眼睛帶來傷害。

5.環首都圈發生較大地震風險上升

流言:

7月12日凌晨唐山發生5.1級地震後,環首都圈發生較大地震的風險上升了。

真相:

唐山在1976年7月28日發生7.8級地震之後,當地的地殼破裂比較嚴重,容易積累地殼應力。而應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一些大小不一的地震,這是老震區比較正常的活動狀態。此次地震震級為5.1級,屬於中等地震,不會造成大的破壞。京津冀區域的廣大民眾對此不必太過擔心。

歷史統計資料表明,環首都圈的地震活動一直呈現周期性的變化,有的時期弱,有的時期強。雖然環首都圈的地震活躍性相對前些年有所上升,北京這幾年也發生過多次3級左右的地震,但總體而言,環首都圈整個區域的地震活動依舊處於較低的水平,並且低於平均水平。目前的活躍也只是相對其前幾年而言,整個趨勢是緩慢的,不是加速,整體依舊處於較低的地震活動狀態。

不過,根據地殼應力的周期性活動規律,整個華北區域地震活躍的趨勢值得關注和警惕,對京津冀區域尤其是首都北京來講,需要儘早、科學地做好更高級別地震的預防,做好地震安全教育。

6.體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

流言:

體格越好的人對環境的適應性越好,一旦適應了高溫天氣,就容易對危險視而不見,從而更容易引發中暑。

真相:

中暑的專業名稱叫「熱射病」,可以分成經典熱射病(也稱非勞力性熱射病)和勞力性熱射病兩種。前者多發於老弱病群體,而後者多發於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精壯人群。但是對於體弱的人而言,甚至不怎麼勞作也會中招。

7.蚊子叮咬會傳播新冠病毒

流言:

千萬不能去蚊子多的地方,因為蚊子叮咬會傳播新冠病毒。

真相: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一項研究證實,新冠病毒不能通過蚊子傳播給人類,支持了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蚊子不能傳播新冠病毒的論斷。該大學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通過病毒胸腔內接種,對新冠病毒在三種常見且分布廣泛的蚊子中的感染和複製能力進行了測試。這三種蚊子分別是埃及伊蚊、白紋伊蚊和致倦庫蚊,它們代表了感染人類的兩個最重要的蟲媒病毒屬。

胸腔內接種是對蚊子進行病毒攻擊的最極端方法,如果在胸腔內接種後新冠病毒沒有在蚊子體內複製,那麼即使蚊子吸食了含有病毒的患者血液,仍可以排除其傳播病毒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在接種後兩個小時內收集的樣品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證實該病毒可以有效地傳遞給蚊子;但在接種24小時之後的所有時間點收集的277個樣本中,均未檢測到該病毒。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新冠病毒無法在蚊子體內複製,蚊子不會成為該病毒的傳播媒介。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知識】夏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 ——天氣漸熱,蚊子會傳播新冠病毒...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蚊子馬上就會多了起來。現在正值新冠疫情期間,有人擔心:蚊蟲叮咬會不會傳播新冠病毒呢? 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有人認為,蚊子吸了新冠患者的血液後,再叮咬健康的人,病毒就在兩者之間傳播了? 事實上,這個擔心完全沒有必要。 蚊子傳播病毒的過程相當複雜,並不是簡單的像注射器一樣把病毒從病人血裡吸出來再注射到健康人血液裡。
  • 闢謠:蚊子會傳播新型冠狀病毒嗎?
    隨著春天的來臨,氣溫逐漸上升,環境中的蚊子慢慢多了起來。蚊子會傳播新冠病毒嗎?這樣會不會傳播新冠病毒?蚊蟲叮咬有沒有可能成為新型冠狀病毒新的傳播途徑?答案是不會的,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蚊子可以傳播新冠病毒。目前研究發現,可從新冠肺炎患者的痰液、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檢出病毒核酸。
  • 2020年7月「科學」流言榜:今年「庚子多災」?體格越好越容易中暑?
    7月「科學」流言榜來了!今年大事件不斷是因「庚子多災」?有種疫苗能預防12種癌症?環首都圈發生較大地震風險上升?真相解讀。7.蚊子叮咬會傳播新冠病毒流言:千萬不能去蚊子多的地方,因為蚊子叮咬會傳播新冠病毒。
  • 5G是新冠病毒元兇?國產食鹽裡的亞鐵氰化鉀有毒?5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5G是新冠病毒的元兇?雞屎藤能預防新冠病毒?飯前服藥就是空腹服藥?國產食鹽裡的亞鐵氰化鉀有毒?……《5月科學流言榜》發布,來聽聽專家怎麼說。25G是新冠病毒的元兇,沒有5G就不會暴發疫情謠言:美國專家Thomas Cowan在今年的健康與人權峰會上所做的《電氣化導致人類病毒流行》報告中提出「每當引入一種新電氣技術時,人類都會看到大流行病」,並用一些有選擇性的數據來佐證其結論,暗示新冠病毒和5G有關。
  • 7月「科學」流言榜發布:今年「庚子多災」?假的
    7、蚊子叮咬會傳播新冠病毒流言:千萬不能去蚊子多的地方,因為蚊子叮咬會傳播新冠病毒。真相: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一項研究證實,新冠病毒不能通過蚊子傳播給人類,支持了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蚊子不能傳播新冠病毒的論斷。
  • 7月「科學」流言榜發布:今年「庚子多災」?謠言
    來源:中新網2020年大事件不斷是因「庚子多災」,有1種疫苗能預防12種癌症,陰雨天不容易發生火災,上網課戴藍光眼鏡能防近視……這些在你我身邊傳播的所謂「科學真理」,其實都是謠言!今天,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發布7月「科學」流言榜,對上述謠言一一闢謠。
  • 新型冠狀病毒會不會通過蚊子蒼蠅傳播?如果會的話,4月5月份後會不...
    就目前早就來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可以通過蚊蟲傳播,所以大家不必過於擔心。 新冠病毒檢驗標準是pcr,懂不?有人抽血檢驗不,為啥,懂不?當然血液也會傳播,前提是你的嗜好是喝血,另外說一下,全世界不是只有我國一個天氣系統,蚊子不單單七八月有,12月也有,因為人家那時是夏天,還有,東南亞現在蚊子就很多,海南也是,是不是海南的朋友也要緊張了。
  • 蚊子能傳播新冠病毒嗎?盤點那些驅蚊、滅蚊的發明
    自疫情爆發以來,世界衛生組織一直認為蚊子不能攜帶冠狀病毒,但卻沒有確鑿的實驗數據。日前,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一項研究證實,新冠病毒不能通過蚊子傳播給人類。為尋找相關科學證據,堪薩斯州立大學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研究了三種最常見的蚊子攜帶新冠病毒的潛力。
  • 蚊蟲叮咬會傳播愛滋病嗎?聽聽醫生怎麼說
    夏天來了,蚊子也來了。蚊子叮咬不僅會使人們心煩氣躁,身上留下痒痒地小疙瘩,更駭人聽聞地是蚊蟲叮咬還會傳播一些可怕的疾病。以前人們聽說瘧疾會通過蚊蟲叮咬來傳播,但現在瘧疾已經很少了,如今正是愛滋病發病率越來越高的時候,而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就是經血液傳播,恰恰蚊子就是靠喝人們的血生存。此時,有人就會擔心了,如果一個人被蚊子咬了一口,而這隻蚊子在之前剛咬完一個愛滋病患者或者愛滋病病毒攜帶者,那麼,這個人會被感染上愛滋病毒嗎?從醫學專業角度來說,是不會被感染的。
  • 【原創】蚊子能傳播新冠病毒嗎?盤點那些驅蚊、滅蚊的發明
    為尋找相關科學證據,堪薩斯州立大學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研究了三種最常見的蚊子攜帶新冠病毒的潛力。這三種蚊子分別是埃及伊蚊、白紋伊蚊和致倦庫蚊。為了使蚊子被感染,研究人員們直接將病毒注入蚊子的胸腔中,但之後病毒並沒有出現複製增長。這也就意味著,即使蚊子吸食了含有病毒的患者血液,仍可以排除其傳播病毒的可能性。雖然蚊子不能傳播新冠病毒,但很多疾病還是通過蚊子作為媒介傳播的,最常見的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瘧疾、基孔肯雅熱、寨卡熱、黃熱病等。
  • 蚊子會傳播新冠病毒?
    我們呼籲:科學防控,抗擊疫情,做謠言終結者!謠言粉碎機一 : 受疫情影響,多家核電廠停堆?不實!針對「是否有核電站因疫情暫停關閉」的提問,4月15日,生態環境部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搏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疫情確實對核電行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沒有核電廠因疫情影響而導致暫時的停堆或者關閉。
  • 蚊子吸食含新冠病毒血液後不會傳播給人類
    #研究首次證實蚊子不能傳播新冠病毒#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一項研究證實,新冠病毒不能通過蚊子傳播給人類。研究人員17日在《科學報告》雜誌上發表論文稱,新研究首次提供了確鑿的實驗數據,支持了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蚊子不能傳播新冠病毒的論斷。
  • 蚊子叮咬不會傳播愛滋病
    對登革熱而言,伊蚊是登革熱病毒的存儲宿主,伊蚊吸血後的傳染期很長,傳染病學上說能有174天,而且登革熱病毒主要在伊蚊的唾液腺和神經細胞內複製,所以當感染了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叮咬人體時,自然也就可以「順利」的把病毒傳播給人了。對愛滋病而言,如果蚊子吸了愛滋病病人的血液後,HIV病毒也是存在於蚊子的胃中,且時間較短。
  • 美國「蚊子滅絕」計劃,對人類有什麼影響?是否會傳播新冠病毒?
    今日話題美國釋放轉基因蚊子的地理位置在哪呢?會影響到中國或者成新冠載體嗎?還有人會看到「轉基因」這三個字都會不經意間覺得這肯定很不靠譜的事情,還有人看到了蚊子這東西就會讓人很煩躁,肯定會讓人晚上睡不好覺,還會傳播疾病,腦洞奇葩的甚至會想到蚊子會不會傳播新冠病毒呢?
  • 蚊子吸血傳播新冠?醫學專家最新實驗完成,看結果!
    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很廣,人傳人,物傳人,貓狗傳人...那蚊子呢?蚊子吸了感染者的血液,再去咬下一個人,會感染嗎?在蚊子的高發季,很多人開始擔心蚊子會不會傳播新冠病毒。醫學研究表明,即使在「極端情況下」,新冠病毒也無法在蚊子中複製。
  • 蚊子叮咬會傳播愛滋病嗎?醫生:這3點才是你應該擔心的
    因為愛滋病的致死率非常的高,愛滋病又被稱為免疫缺陷綜合症,在醫學上,它具體指的是由於身體免疫缺陷病毒導致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現實生活中,它會通過一定的途徑進行傳播擴散。因為是通過血液傳播的,所以有的人覺得蚊蟲叮咬也會傳播愛滋病。
  • 天氣熱了,蚊子或成新冠病毒宿主?武漢病毒所回應
    石正麗早前曾專門闢謠「病毒是從P4洩露」相關傳言,此後在2月15日,網絡曾流傳「武漢病毒研究所一名女研究生黃某某是新冠病毒肺炎零號病人」的消息,2月16日「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陳某某實名舉報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洩露病毒」的消息又受到關注。
  • 蚊子叮咬會傳播愛滋病嗎?醫生提醒:這3點,才是你應該擔心
    因為愛滋病的致死率非常的高,愛滋病又被稱為免疫缺陷綜合症,在醫學上,它具體指的是由於身體免疫缺陷病毒導致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現實生活中,它會通過一定的途徑進行傳播擴散。 因為是通過血液傳播的,所以有的人覺得蚊蟲叮咬也會傳播愛滋病。
  • 被蚊子咬會不會感染新冠病毒?​美國最新研究出爐
    美國最新研究證實,蚊子不會成為新冠病毒傳播媒介。(圖/取自Pixabay)針對蚊子是否會成為新冠病毒傳染媒介,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研究人員17日在《科學報告》雜誌發表研究結果。文章指出,新冠病毒不能藉由蚊子傳播給人類,新研究也首度提供確切的實驗數據,支持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蚊子不能傳播新冠病毒的推論。新冠病毒疫情迄今仍肆虐全球,未見緩和趨勢。由於蚊子會傳染瘧疾與登革熱等疾病,也讓新冠病毒是否能透過蚊子傳播受到矚目。
  • 蚊蠅會傳播新冠病毒嗎?專家:不具備生物學條件
    蚊蠅是否會傳播新冠病毒?在今天(6月27日)的北京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王麗萍介紹,蚊蠅不具備感染新冠病毒的生物學條件。全球目前沒有發現因為蚊蠅等媒介生物導致人感染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飛沫,或者手部接觸被汙染物品然後觸碰口腔等黏膜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