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今天身處的時代,剛好類似於美國上個世紀70-80年代,日本80-90年代,商業紅利開始枯竭,社會結構和商業結構開始重構,隱含了非常大的商業機會。
巴菲特從這個階段挖掘出了可口可樂、喜詩糖果等,日本湧現出了便利店生態、優衣庫,瑞典產生了宜家、H2M這些品牌,在一個更大的維度上,我們會發現產業沒有滅亡,只是發生了變化。
由於美國這個國家商業周期非常長,所以任何一個企業所有能用來競爭和發展的東西基本上都用光了。他們的發展出現瓶頸了,於是就開始從內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創新服務,但他們沒有這些技術支持是做不了的。說白了就是美國的企業,在過去這些年率先遇到了市場紅利枯竭的狀態,所以要尋求自己的效率成本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