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經說過: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意思是,要想辦大事,最重要的是要有見識,才能只能算是輔助。所謂見識,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一個人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見識不是吃過、穿過、用過。見識,是面對問題時的思維高度。見識,是做出決策時的判斷力。那沒見識,到底有多可怕呢?今天,我先給你講一個老農賣柿子的故事,然後再來說說故事背後的管理學,也就是「隧道效應」。
撰稿 | 周方舟
講述 | 張家瑞
— 1 —
故事
美國的一個攝製組,想拍一部關於中國農村生活的紀錄片。他們找到一位老農,說要買他1000個柿子,談好的價錢是1000個柿子給160元人民幣,相當於20美元。
不過,攝製組提了另外一個要求,他們不要現成的,而是現場把這些柿子從樹上摘下來。
這位老農想都沒想就高興地同意了。他找來一個幫手,兩人分工:一個人爬到柿子樹上,用綁著彎鉤的長杆,對準柿子麻利地用力一擰。柿子就這樣掉下來,滾得到處都是。另一個人呢,就站在地上,把柿子撿到竹筐裡。兩個人一邊幹活,一邊還扯著嗓子互相拉著家常。旁邊的美國攝製組覺得很有趣,就把這些全都拍了下來。
等柿子摘完,美國人付了錢,就準備離開。拿著錢的老農卻一把拉住他們:「你們怎麼不把買的柿子帶走呢?」美國人說:「不用帶了,這些柿子你就自己留著吧。」
老農驚呆了:天底下怎麼會有這樣荒唐的事呢?簡直望著美國人離去的背影,他搖了搖頭說:「哼,傻瓜!」
— 2 —
方法
聽到這裡,你說,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傻瓜呢?那位老農只知道,這些美國人付了20美元卻沒拿柿子。但是美國攝製組知道,記錄摘柿子過程的紀錄片,價值20萬美元。在今天故事的背後,其實是管理學上的「隧道效應」。什麼意思?開過車的人都知道:當你開進隧道裡的時候,由於隧道的環境,你的視野就會變得非常狹窄。然而事實上,在企業管理當中,管理者也經常會面臨同樣的困擾:由於自身眼界不高,視野有限,所以缺乏遠見和洞察力,無法帶領企業走得更遠。這種困境,就像隧道內的駕駛員一樣,所以被形象地稱為「隧道效應」。聽完今天老農賣柿子的故事,再想想自己。過去十年,你自己又因為沒見識,做過多少次傻瓜呢?說到這裡你就會想了,我該怎麼提升自己的見識,以後少做傻瓜甚至不做傻瓜呢?答案就是兩個字「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其他人學習。首先向書本學習。堅持每天花時間充實自己,廣泛汲取各種「營養」。比如你現在正在聽《每日商道》,就是在吸收管理學、心理學、國學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見識。其次向實踐學習。把知識運用於實際工作中,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查找不足。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每天睡前復盤,用每天的實踐,漲自己的見識。最重要的是,向其他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最鮮活最生動的第一手經驗都在人身上,向優秀的標杆學習,就等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別人的見識武裝自己。說到這裡,你已經收到了提升見識的三個法寶——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其他人學習。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聽萬家事。
— 3 —
結語
好了,今天是行動在線商學院給你講企業管理故事的第293天,說的是「沒見識,到底有多可怕」。今天我給你講了農民摘柿子的故事,故事的背後是管理學上的「隧道效應」。
俗話說,見識的廣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企業家的見識,決定著企業高度。能不能擁有先人一步的見識,就決定了企業的發展與走向。如果你覺得有收穫,歡迎你把今天的音頻分享給你的團隊,大家一起聽《每日商道》,用別人的故事,漲自己的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