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塔林大學人文學院高級研究員馬格努斯·伊爾姆賈夫認為,中國與波羅的海國家在共建「一帶一路」,深化「17+1」合作,尤其在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項目合作方面,潛力巨大。
伊爾姆賈夫表示,波羅的海國家都奉行一個中國的原則。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波羅的海國家的投資力度,立陶宛成為該地區中國投資的最大接受國,佔中國對波羅的海國家投資總額的75%。此外,中國對拉脫維亞的投資也在增加。但總體而言,波羅的海國家只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很小一部分。
「中國與波羅的海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合作潛力巨大。」 伊爾姆賈夫指出,中國發表了極地政策白皮書《中國的北極政策》,鼓勵積極參與北極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在北極海域石油與天然氣鑽採、可再生能源開發、冰區航行,參與北極航道開發利用和旅遊資源開發、海底光纜建設等。波羅的海國家臨近挪威、芬蘭等極地國家,隨著冰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推進,中國的貨物通過北極航線運往歐洲將變為現實,給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目前,波羅的海國家正在研究建設跨海隧道項目,將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和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通過海底隧道連接起來,使兩地的交通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20分鐘。挪威和芬蘭也在考慮修建北極鐵路,將挪威的港口與芬蘭的鐵路網連接起來。伊爾姆賈夫指出,由此將形成一個連接東北亞與西歐之間的新通道,與現有的繞行蘇伊士運河的航道相比,這一航道路程較短。赫爾辛基塔林海底隧道,將為現有船運企業帶來競爭壓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責任編輯:馬常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