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看懂世界衝突的一本書》,作者:[日]關真興,譯者:李建銓,出版社:中國致公出版社&華文天下
包圍波羅的海的國家
不知大家聽說過波羅的海艦隊沒有?顧名思義,就是航行于波羅的海的艦隊,而波羅的海四周有哪些國家?我以順時針的方向一一介紹。
首先,眾所周知的波羅的海三小國是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接著往地圖下方看,在立陶宛和波蘭中間竟然有一塊俄羅斯的飛地。這個地區的國名是俄羅斯,中心城市是加裡寧格勒。
這塊俄羅斯的領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屬於德國的東普魯士,德國稱之為柯尼斯堡,這個城市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德國唯心論哲學的創立者康德。
波蘭與俄羅斯的這塊飛地相連,西邊緊鄰的是德國,上方還有丹麥,圍繞著波羅的海。回到開頭提過的瑞典,北歐三國是指挪威、瑞典和丹麥(這三個國家加上芬蘭和冰島,通稱為斯堪地那維亞),但挪威並不在波羅的海沿岸。而位於瑞典和俄羅斯中間的芬蘭,部分國土與波羅的海相接。芬蘭東部有一個名為卡累利阿的地區,這裡過去曾是芬蘭領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俄羅斯吞併。
確保波羅的海航行權,是左右俄羅斯國運的重大問題
說到波羅的海,就不得不提俄羅斯。現在俄羅斯的首都是莫斯科,但過去卻是波羅的海沿岸城市聖彼得堡。這座城市由彼得大帝興建,其名稱源自基督教使徒彼得,初期該地名為彼得格勒。俄羅斯革命後,人們不喜歡這個德國風格的名稱,便借用統治者列寧的名諱改為列寧格勒。蘇聯解體後,再度更名為聖彼得堡。這個地區原本是瑞典的領土,17世紀中期,在北方戰爭中被俄羅斯奪去,成了新首都。
對俄羅斯而言,確保進出波羅的海的權力是關係國運的大問題。從俄羅斯地圖上來看,莫斯科北方是白海,在流入白海的德維納河出海口,有一座城市名為阿爾漢格爾斯克。如果無法從波羅的海出航,俄羅斯就必須經由北方的巴倫支海,繞行一大圈才能抵達歐洲。因此,波羅的海對俄羅斯的重要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從中世紀以來,波羅的海就是周遭各國的兵家必爭之地,而冠上這個海域名稱的波羅的海艦隊,就是俄羅斯的一支強大海軍,其實力足以睥睨波羅的海沿岸各國。
諾曼人的時代——北歐三國的成立
在過去波羅的海地區是諾曼人的天下,他們是日耳曼民族的一個分支,開始定居於斯堪地那維亞地區。其後,諾曼人又分成幾個派系,分別是居住在挪威的挪爾族、居住在丹麥的丹族,以及居住在瑞典的瑞亞族。
另外,芬蘭的土著民族是蘇歐馬萊賽特族,他們和愛沙尼亞族一樣,都是烏拉爾語系的民族,和日耳曼人有所區別。立陶宛和拉脫維亞都屬于波羅的語系,而俄羅斯和波蘭都屬於斯拉夫民族。
諾曼人9世紀時在波羅的海和北海積極拓展勢力,沿著由聖彼得堡出海的涅瓦河逆行而上,經由第聶伯河進入黑海。這群人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稱——維京人,經常以商業活動為掩護,實際上幹著掠奪其他船的海盜行徑(現在關於維京人「掠奪」一事,似乎正在進行平反)。
關於諾曼人的活動,以下三件事最為著名。
第一件,10世紀初,法蘭西王將諾曼第賜給了丹族人羅洛。第二件,11世紀初,丹族人卡努特佔領英格蘭,以北海為中心統一周邊地區。最後一件,同世紀中期的諾曼人威廉當上了諾曼第地區的法國諸侯,佔領了英格蘭,並且建立了諾曼王朝。另外,在12世紀時諾曼人進入地中海,佔領了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建立兩西西里王國。諾曼人的各種活動,對歐洲中世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人認為正是他們的擴張促成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直到13世紀,諾曼人擴張的行動才暫告一段落,他們在原本的丹麥、瑞典和挪威等被佔領土開始建國。特別是丹麥、瑞典和德國的德意志騎士團,在波羅的海域組成「北方十字軍」南徵北戰,到12世紀左右,瑞典吞併了芬蘭。
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深受諾曼人的影響,於是他們加強和波蘭的合作,愛沙尼亞對付丹麥,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負責抵抗德意志騎士團。即便如此,這三個國家並未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更強大的國家。
14世紀末,丹麥國王的母親瑪格麗特發揮強大的軍事才能,將丹麥、瑞典和挪威三國整合成一個聯合王國(卡爾馬同盟),而丹麥在其中擔任盟主的地位。此舉讓丹麥藉由稅收等措施獲得了極大利益,但丹麥並未因此坐大,而其他兩國也經常發起戰爭以示對丹麥的不滿,三國同盟始終沒有帶來穩定的政局。
1520年,丹麥國王為了鎮壓瑞典反動分子,發動了「斯德哥爾摩大屠殺」,此舉也使得卡爾馬同盟土崩瓦解。丹麥雖然和挪威維持著合作關係,但瑞典在1513年宣布獨立。
到16-17世紀的宗教戰爭時,三國在這時全被新教徒(路德教派)組織控制,一邊介入宗教戰爭,一邊發展君主集權專制主義。
瑞典成為波羅的海的霸主,之後漸趨弱勢
脫離卡爾馬同盟獨立後,瑞典以取得波羅的海的霸權為目標,積極展開外交行動。16世紀中葉,利沃尼亞地區發生戰亂,瑞典也加入戰局,吞併了愛沙尼亞。
新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1611年即位,丹麥國王克裡斯汀四世為了爭奪卡爾馬地區的領土,與瑞典發生戰爭。歷經一番苦戰,瑞典好不容易守住該地,此後也開始強化軍力。
瑞典的軍事能力大為提升後,首先打敗了野心勃勃的波蘭,接著因為入侵愛沙尼亞與俄羅斯交戰並獲得了勝利,此時他們在波羅的海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後來瑞典也參與了三十年戰爭,雖然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1632年的呂岑會戰中戰死,但在1648年籤訂《西伐利亞和約》後,瑞典還取得了一些德國的領土。至此,瑞典在整個波羅的海已建立起強大的霸權。
但接任古斯塔夫二世的克麗絲汀女王愛好學術及文藝研究,不喜爭戰,她與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等人私交甚篤,在這位女王的領導下,瑞典還能延續強國之勢,完全依賴的是手下能臣的輔佐。
在克麗絲汀女王之後繼位的國王是普法爾茨家族的卡爾十世,他在位時仍然延續著對外徵討,與俄羅斯、波蘭及丹麥作戰,這幾場戰役統稱為北方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瑞典從丹麥手中奪取了一部分挪威的領土,但在國際政治上獲得的收益更為顯著,可以說是瑞典歷史上最強勢的時期。
此時丹麥崛起,與瑞典爭奪霸權地位,但在三十年戰爭中,克裡斯四世戰敗,導致丹麥無法參與議和會議,其後丹麥與瑞典發動局部戰役,仍舊落敗,軍事實力大為減弱,國勢便一直走了下坡路。
雖然17世紀是瑞典最強盛的時期,但同時期又有新的敵人逐漸崛起,其中一股勢力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國,名為布蘭登·普魯士。這個國家在三十年戰爭中取代奧地利展現出強大的實力,瑞典在與之交戰中失去了波美拉尼亞。
另外一股勢力就是在彼得大帝領導下成功提振國力的俄羅斯。在1700年爆發的大北方戰爭(又稱第二次北方戰爭,是俄羅斯帝國為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與瑞典王國爭霸的戰爭)中,俄羅斯、丹麥、英國及德國的部分諸侯國,還有奧斯曼帝國都捲入其中。
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在大戰初期雖然暫時得勝,但在後期則被俄羅斯擊潰,最後籤訂了《尼斯塔德條約》,雖然收復了芬蘭地區,但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割讓給了俄羅斯。如此一來,俄羅斯便確保了進出波羅的海的出口,而瑞典的國勢也因此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在後來的拿破崙戰爭中,瑞典通過《尼斯塔德條約》收復的芬蘭又被俄羅斯重新奪走,而瑞典在此役中獲得了挪威。其後,瑞典與挪威組成聯合王國,一直持續到1905年。現在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一直在挪威的奧斯陸舉辦,也正是這兩個國家歷史淵源的象徵。
瑞典的民主化與中立化
18世紀後半葉,瑞典一直想重振帝國雄風,雖然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戰爭中表現得十分英勇善戰,但在關鍵戰役中一直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再加上戰爭對國力消耗巨大,與國民始終未能達成共識.
即使到了19世紀,瑞典的野心仍舊沒有消退,他們開始主張「大斯堪地那維亞主義」,不僅希望能掌控波羅的海,還企圖恢復北歐霸主的地位。瑞典趁克裡米亞戰爭想奪回芬蘭,但最後依然沒能如願。之後的整個19世紀,瑞典沒有再參與任何戰爭,在國際上一直推持和平的態勢,結果國內發展出民主化的勢力,國王的政治權力漸趨架空,取而代之的是議會政治,發展到20世紀初,國內男性終於能夠參與普遍選舉。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歐三國都保持中立,但維持中立立場經常會遭到嚴峻的現實阻撓,特別是當蘇聯與芬蘭交戰時,北歐三國因沒有支援芬蘭,給芬蘭國民造成了極大傷害。
所以,戰後的丹麥與挪威加入了北約,但瑞典沒有,原因在於和芬蘭一同保持中立,避免刺激蘇聯。但瑞典的中立和瑞士相同,都是武裝中立,即保持中立的立場,又擁有捍衛國家的自衛隊。在國際關係日益嚴苛的情況下,如何生存下去,考驗著每一個國家的智慧。
芬蘭展開絕妙的外交平衡
芬蘭並不是由諾曼人建國,他們屬於蘇歐馬萊賽特族,從12世紀以來,就是瑞典統治的領土。
瑞典在大北方戰爭中落敗後,將芬蘭東部及卡瑞裡亞地區割讓給了俄羅斯。在19世紀的拿破崙戰爭中,瑞典加入抗法大同盟,1808年在戰役中敗北,只好聽命於拿破崙的對俄政策,將芬蘭國土全數割讓給了俄羅斯,直到拿破崙戰爭結束,俄羅斯仍統治著芬蘭。
19世紀,芬蘭的民族主義意識開始沸騰,但在俄羅斯的鎮壓下,一直沒有太大的作為,直到1917年趁著俄國大革命的混亂之際,才實現了獨立。此時,芬蘭已收復卡瑞裡亞的大部分地區,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與芬蘭也發生了戰爭,在持續對立之中,蘇聯又吞併了整個卡瑞裡亞,直至今日。
冷戰時期,出現了「芬蘭化」一詞。芬蘭似乎已看透時局將會如何演變,對於與蘇聯國境相接一事保持著相當高的警覺,因此芬蘭開始採取獨特的外交政策。首先,蘇聯與芬蘭籤訂了《蘇芬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條約約定芬蘭可以獨立建國,並維持議會體制及資本主義,但如果蘇聯對外發動戰爭,芬蘭必須與蘇聯站在同一陣線。
如此一來,在芬蘭國內批評蘇聯就變成禁忌,而且芬蘭也未加入華約和北約,在外交上形成一種絕妙的平衡狀態。芬蘭在這樣的條件下生存發展,成為東西方世界的中介交易,以此推動經濟發展,成為世界上少數的富有國家之一。
立陶宛曾經擴張至烏克蘭
在波羅的海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這三個國家,在歷史中經常出現「利沃尼亞」這個詞,意思是指居住在拉脫維亞北部到愛沙尼亞南部地區的利沃尼亞人。
在12世紀這一地區曾有德國商人前來經商,到13世紀初期,席特派修道會的修道士為了開拓信眾與布教,組成了利沃尼亞騎士團,以裡加為中心展開布教行動,隨後德意志騎士團也來到了此地,吸收了利沃尼亞騎士團,雖然地位降為分團,但仍保留原來的名稱。
德意志騎士團在這一地區活動時,南方的立陶宛人也漸趨活躍起來。到13世紀中期,立陶宛戰勝德意志騎士團,勢力範圍擴大至白俄羅斯、烏克蘭地區,斯拉夫民族的文化、風俗及語言逐漸在該地區傳播開來,這種情況稱為「斯拉夫化」。
另一方面,德意志騎士團的攻擊仍舊持續著,立陶宛與波蘭聯手抵抗,至14世紀後半葉,立陶宛大公兼任波蘭國王,兩國實質上正式組成聯盟,在波蘭歷史上稱之為亞蓋洛王朝。
15世紀初,德意志騎士團在格倫瓦德之戰(德國方面稱為坦能堡之役)中落敗,該騎士團也就此式微,然而立陶宛大公國在此時最為強盛。其後,立陶宛民族與斯拉夫民族,也就是天主教與希臘正教,遭到俄羅斯和波蘭的壓迫,立陶宛的國勢也轉向衰退。
利沃尼亞戰爭導致俄羅斯國勢消耗
西歐在1555年籤訂《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後,路德教派獲得認可,宗教戰爭前半期也就此告一段落。兩年後,利沃尼亞聯合(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組成的聯合國家)波蘭及立陶宛聯合王國籤訂互相防衛條約,而莫斯科大公國伊凡四世提出異議,雙方因此開戰。隔年的1558年,利沃尼亞戰爭爆發,這場戰役一直打到1583年,持續了近1/4個世紀。
在立陶宛與俄羅斯的戰爭中,立陶宛一直處於苦戰,幾乎快被俄羅斯吞併了,無奈之下只能加強與波蘭的合作。1569年,兩國組成盧布林聯盟,實現了合併的計劃,而實際上立陶宛成了波蘭的從屬國。自14世紀亞蓋洛王朝成立以來,立陶宛和波蘭的合作十分密切,但兩國的關係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因此在利沃尼亞戰爭期間,雙方更是期待聯盟化關係能夠得以強化。
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在形式上是對等地位的聯盟國家,合稱為波蘭及立陶宛共和國,波蘭也因此將立陶宛佔領的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納入國土範圍,成為一個領土廣闊的國家。
在這場戰爭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克裡米亞汗國攻打俄羅斯,使其國力大為削弱。另一方面,波蘭與立陶宛乘勝追擊,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最後經過1583年的議和條約,兩國領土又恢復到了開戰前的狀態。另外,瑞典也參與戰局,最後取得了愛沙尼亞,這一結果讓俄羅斯完全放棄了掌握波羅的海的念頭。
隨著後來波蘭的分裂和拿破崙戰爭的爆發,各國命運又發生了改變,俄羅斯在瓜分波蘭中取得了立陶宛,之後又在拿破崙戰爭中吞併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
踏出新步伐的波羅的海三國現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三國終於實現了獨立建國,但大戰期間三國並未全面施行民主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蘇秘密籤訂互不侵犯條約,讓蘇聯再次佔領了三國。戰後,這三個國家加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1991年8月,趁蘇聯國內發生軍事政變,三個國家宣布獨立。2004年,三國加入北約和歐盟,開始了一段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