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北歐國家「親北約」傾向明顯:波羅的海成北約「內海」

2020-12-0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導德國《青年世界報》網站近日發表了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北歐研究部學者、裁軍專家格雷戈爾·普藤森的題為《陣線的部分》的文章。

北歐的瑞典和芬蘭本是不結盟國家,但是現在兩國卻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到北約的戰略之中,並參與該軍事聯盟的演習。演習的假想敵是俄羅斯。

文章稱,儘管莫斯科只是暗地裡希望川普在2016年11月能夠贏得美國總統大選,以便能夠給兩國關係帶來變化,但是美國在整整一年後通過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公開將俄羅斯宣布為敵國。然而,鑑於川普的所有不可預測性,俄羅斯總統普京仍表達了他以下的意願,即把川普的行為理解為國家元首與美國外交政策的傳統代表之間的內政衝突。

文章稱,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即數量不少的國家(不僅僅在西方軍事聯盟內部),正不斷增強戰鬥力,推行一項反俄政策。北約和歐盟國家幾乎全面參與針對俄羅斯的擴充軍備、宣傳和誹謗行動。

文章稱,2018年4月14日美國、英國和法國聯合對敘利亞進行的巡航飛彈空襲意味著一種嚴重且難以預測的國際局勢,而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民眾卻幾乎都沒有覺察到這一點。由敘利亞領導人招進來作為在國際法方面合法的盟友的俄羅斯軍隊給敘利亞帶來危險,即受到來自周邊3個國家有可能失控的飛彈或炸彈的攻擊。儘管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已經恢復運作,但是局勢進一步升級的趨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永久結構性合作」框架內的歐盟逐步軍事化,且毫不掩飾地提及臆想中的俄羅斯威脅。這也對北歐的軍事戰略有影響。

資料圖片:北約快速反應部隊軍演資料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挑釁性的演習

這一發展趨勢在波羅的海及周圍的國家清晰可見。北約演習的數量急劇增加,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向莫斯科發出的聲音也越來越刺耳。在3個波羅的海國家的支持下,波蘭政府請求華盛頓在波蘭東部部署一個美軍裝甲師,波蘭承擔費用。在(還)不是北約成員國的芬蘭和瑞典,也時而聽到一些通常將俄羅斯妖魔化的言論。另一方面,瑞典和芬蘭的高級軍官和資產階級政黨(並不那麼激進),正在加大對於加入北約、增強軍備以及斯德哥爾摩與赫爾辛基之間軍工產業領域強制合作的壓力。7月9日,兩國國防部長籤署了一項關於在和平時期、危機期間以及戰時合作準則的備忘錄。

文章稱,這些呼籲和措施並非沒有效果。因此由社會民主黨和綠黨領導的瑞典政府正發出信號,這些黨都要求增加110億瑞典克朗的軍事預算。政府承諾在今後4年內提高50億克朗(約合5億歐元)的軍事預算。2016年,非軍事化的哥特蘭島再次成為部隊駐地。這是一種象徵性的、但是又具有示範性的防衛姿態。不過瑞典政府所採取的上述措施也是在定於9月中旬舉行的議會選舉的背景下進行的,目前社會民主黨人正處於極為弱勢的境地,他們不得不擔心他們作為執政黨的傳統角色。

近十年來,北約一直在東歐進行陸上、海上和空中演習。這些演習正以更廣泛的方式將瑞典和芬蘭的武裝部隊納入其中,同時使用兩國的領土。2017年9月,在瑞典領導下,在波羅的海地區進行了一次演習,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瑞典軍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陸空行動,該演習也是為期3周的北約演習的一部分。有1.9萬名瑞典士兵參加了這次軍演,另外還有幾千名來自美國、芬蘭、丹麥、挪威以及其他北約國家的士兵,德國的媒體對此幾乎隻字未提。與此同時,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武裝力量在它們的西部軍區舉行了一次為期10天、代號為「西方-2017」的軍演。而德國媒體對俄白的軍演卻異常興奮。它們用轟動的標題大肆渲染來自東方的威脅。羅斯託克出版的《波羅的海報》2017年10月9日頭版頭條的標題是《俄羅斯大規模軍演令波羅的海感到恐懼——大規模的部隊調動及缺乏透明度》。

資料圖片:北約「冰冷反應」軍演中的CV90步戰車。(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稱,今年6月初,北約決定採取行動,以便在發生危機的情況下,在30天內重新部署另外3萬名士兵以及相關軍事裝備。向東擴建公路和橋梁,以便提高「坦克的適用性」。與此同時,西方軍事聯盟在波蘭和波羅的海進行了代號為「軍刀出擊」的演習,有來自19個國家的1.8萬名士兵參加。陸地行動得到內容廣泛的年度海軍演習的側翼支持:在俄羅斯飛地——加裡寧格勒的海岸線上,共集結了43艘艦船、60架戰機和將近5000名來自22個國家的士兵。

北約成員國及其夥伴芬蘭和瑞典在已經部署的驅逐艦、護衛艦及潛艇數量方面比俄羅斯多出大約5到15倍。這清楚地表明,從軍事戰略角度看,波羅的海(不同於過去的冷戰期間)事實上已成為由北約主導的內海。鑑於北極日益增長的戰略重要性,現在俄羅斯對其北方艦隊、黑海艦隊以及太平洋艦隊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波羅的海艦隊,後者日漸減少的作用正得到俄羅斯陸軍及空軍的明顯補償。

資料圖片:參加北約軍演的捷克陸軍士兵。

「親北約」傾向明顯

文章稱,川普不穩定的外交政策引起了聯盟夥伴的不安,以及對美國在北約內部的領導作用的懷疑。他提出各成員國的軍事預算必須佔各自國內生產總值2%的要求,而且具有約束力,儘管德國和法國有各種這樣那樣的困惑,但還是心甘情願地接受了。這符合它們在全球範圍內謀求更強大的軍事地位的野心。只要是針對俄羅斯,「跨大西洋的團結」仍然被召喚。6月底,《明星》畫刊刊登了對北約秘書長延斯·斯託爾滕貝格的一則訪談。在訪談中,這位挪威前首相強調:「歐洲的安全現在依舊依賴美國。」

文章稱,儘管情況與巴黎或柏林不同,芬蘭和瑞典的政治及軍事精英們也看到了類似的情況。那裡的媒體將全部火力對準俄羅斯,更主要的是對準普京,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他的頭上,要他對所有的失敗、不端行為和犯罪負責,從烏克蘭東部頓巴斯的緊張局勢到2014年7月擊落馬航MH17客機,從在西方開展間諜活動到在敘利亞使用化學武器,從使用神經毒劑攻擊俄前特工到發動網絡攻擊。上述指責無論屬實,還是造謠中傷,對俄羅斯的惡魔化縛住了許多斯堪地那維亞人。瑞典贊成加入北約的比例首次達到43%的相對多數,而持拒絕態度的受訪者才38%。在芬蘭,大約55%至60%的絕大多數人仍然不認為必須加入北約。

文章稱,在克裡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後,北約和歐盟實施的制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其他波羅的海國家遵循。今年3月份,前俄羅斯特工謝爾蓋·斯克裡帕爾及其女兒在英國索爾茲伯裡遭到神經毒劑攻擊,隨後英國對俄採取了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的制裁,其他北約和歐盟國家也都緊跟。西方展示了團結,在英國政府的要求下,採取一致的行動,總共驅逐140名俄羅斯使館人員。而北歐國家反應謹慎,僅各驅逐一名俄外交官。

文章認為,自2014年以來對俄羅斯實施的非常痛苦的經濟制裁併沒有讓莫斯科的外交路線發生任何變化。相反,俄羅斯的反措施卻對歐盟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這主要涉及德國、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義大利。由於俄羅斯的對外貿易現在更加面向亞洲,因此上述國家失去了它們在俄羅斯的銷售市場。

資料圖片:俄軍「伊斯坎德爾」戰術飛彈。(圖片來源於網絡)

西方核戰略的一部分

所有北歐的北約成員都明確地將自己視為美國核保護傘的戰略受益者。在正式宣布不參與軍事聯盟的國家芬蘭和瑞典,卻沒有正式說明這一點,而更多的是一種默認。這種接受還體現在或多或少地和北約共同大聲譴責俄羅斯在加裡寧格勒部署可能配備有核彈頭的「伊斯坎德爾」戰術飛彈。美國在波蘭(雷澤沃)和羅馬尼亞部署反導系統,目的在於削弱俄羅斯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從而打破兩個核大國之間的核僵局,但是對此的批評無論在赫爾辛基,還是在斯德哥爾摩都聽不到。

文章稱,2017年7月7日,122個聯合國成員國通過了「禁止所有核武器公約」,瑞典政府內部在討論該條約時發生了根本性爭議。社會民主黨外交大臣瑪戈特·瓦爾斯特倫是締結該國際條約並且力主迅速批准之關鍵的發起人之一。她得到了漢斯·布利克斯的支持,後者長期擔任總部在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1981年至1997年),該組織致力於通過監督措施防止核能用於軍事目的。去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一項批評美國和北約的詳細理由中主張立即接受該公約。基於該國軍事領導層的強烈反對,同是社會民主黨人的國防大臣彼得·胡爾特奎斯特「暫時」拒絕立即批准該公約。

該公約很有可能不會得到批准。北約針對俄羅斯的核戰略利益,另外考慮到西方在核問題以及在俄羅斯問題上所採用的雙重標準,瑞典外交大臣在實現其項目方面可能將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編譯/王東)

相關焦點

  • 外媒:俄羅斯與北約在波羅的海形成對陣局面
    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導 拉脫維亞軍方在推特上稱,義大利空軍的「颱風」式戰鬥機10日在波羅的海進行空中巡邏時,攔截了一架俄羅斯的伊爾-78空中加油機。這已是近幾周來北約與俄羅斯第7次在波羅的海上空相遇。
  • 俄海軍戰艦波羅的海嚴密跟蹤北約海軍編隊
    參考消息網4月22日報導 據俄羅斯衛星網4月18日報導稱,俄軍戰艦正在跟蹤當天進入波羅的海水域的北約海軍編隊。來自俄羅斯國家防禦指揮中心的通報指出,北約海軍編隊包括美國海軍「格雷夫利」號驅逐艦、波蘭海軍「卡·普拉斯基」號飛彈護衛艦、土耳其海軍「格科瓦」號飛彈護衛艦和西班牙「朱安·博本」號飛彈護衛艦。
  • 俄軍總參謀長:北約軍艦進入黑海、波羅的海和巴倫支海次數成倍增加
    【環球網軍事報導】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24日報導稱,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大將表示,北約軍艦進入黑海、波羅的海和巴倫支海的次數成倍增加,美國戰略航空兵部隊在俄羅斯邊界附近的活動也出現增加。格拉西莫夫在對外國武官的簡報會上說:「北約軍艦進入黑海、波羅的海和巴倫支海的次數成倍增加的情況讓人擔憂。美國戰略航空隊的飛行次數也增加了。」但他沒有說明這是哪段時期與哪段時期相比。格拉西莫夫表示,俄方曾向北約和美國提出考慮防止局勢惡化的措施,比如恢復軍方對話,並指出可從軍事專家級別磋商開始。俄方也曾提議商定雙方沿實際接觸線「基於對等和最大程度透明的原則」減少軍事活動。
  • 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關係如何?為何迫不及待加入北約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地處波羅的海東岸,位於蘇聯西北角上。和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一樣,都是前蘇聯解體出來的三個國家。地理上將波羅的海以東、芬蘭灣以南的國家劃在東歐,實際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各方面都算是北歐國家。
  • 北約越發「找不著北」
    在不久前舉行的北約部長級會議上,蓬佩奧煽風點火,要求北約將應對「中國威脅」作為新的任務。這種陳舊的冷戰和霸權思維,沒有得到北約其他成員國的認同。馬克龍認為,恐怖主義才是北約共同的敵人。德國聯邦議院左翼黨團稱,北約所聲稱的目標是讓世界變得更加和平,但「事實並非如此」,尤其是美國,到處建立軍事基地,破壞和平。
  • 北約秘書長:中俄擁有核武,而北約卻沒有,這個世界將是不安全的
    加上蘇聯地大物博,軍事實力強大,這讓當時不少西歐國家都感受到巨大的恐慌。因此,西歐國家的政府部門都或多或少傾向於蘇聯。 國為了抵擋住蘇聯對於西歐國家的滲透,先是制定了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實現經濟復甦,然後,又組建了北約。 北約作為一個軍事組織,具有在戰時統帥成員國軍隊的權利,和加強同盟國戰鬥力,對同盟國進行軍事支持等義務。
  • 為彰顯北約內部團結?美軍再度亮肌肉,轟炸機飛遍30個成員國上空
    美國轟炸機飛越北約30國上空據環球網報導,美國《防務新聞》8月29日稱,美國空軍出動了6架B-52戰略轟炸機,「先後飛遍北約30個成員國上空」。雖然美國對外反覆強調這次飛行任務只是一次例行活動,但外界認為針對性還是非常明顯。其一,美國兌現對北約國家進行安保承諾的同時,也是對它們的一次警告。其二此舉對「老對手」俄羅斯形成了戰略威懾,畢竟在歐洲方向與北美防線地區,只有俄羅斯軍隊能對北約構成潛在威脅。而且近期美俄雙方在多個地區展開了交鋒,從中東的敘利亞、伊朗到亞洲的日本海等。
  • 大批北約軍事力量支援烏克蘭,俄軍團趕來增援,俄警告:自食其果
    根據俄羅斯方面報導稱,克裡米亞的戰鬥已煙消雲散:俄羅斯將在克裡米亞半島上組建一支新軍隊。駐紮在克裡米亞的俄羅斯第22軍團的力量將會得到加強,獨立抵抗不斷增長的軍事威脅。俄軍加強在克裡米亞的戰鬥力長期以來,北約在加裡寧格勒地區邊界附近進行公開軍事準備的情況令人震驚,近年來,俄羅斯集團通過組建新的機械化步兵軍團,實現對北約反擊。
  • 北約強化集體防務折射困境 不大可能與俄開戰
    烏克蘭危機折射北約的尷尬2月5日,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在布魯塞爾宣布,北約將在六個東部歐洲國家建立指揮部門,並將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規模從現有的1.3萬人擴容為3萬人,立即組建大約5000人規模的先頭部隊。
  • 悄然逼近俄方軍機,北約小國做出危險舉動,專家:別惹毛北極熊
    當時這架俄羅斯軍機正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國際空域飛行,準備前往加裡寧格勒,但波蘭空軍的軍機卻在此時做出危險舉動挑釁俄羅斯,從流傳出的視頻畫面當中看,波蘭空軍F-16戰鬥機竟然在高空中放下起落架,主動降低速度對飛行速度較慢的伊爾-22指揮機進行伴飛,等於是全程監視了俄軍的一舉一動。
  • 北約將迎來第31個成員國?永久中立國態度180度轉變,俄強烈反對
    瑞典這個國家我們並不陌生,在過去200多年的時間裡他一直保持著永久中立的態勢。然而,國際形勢變化莫測,據媒體報導,此前瑞典舉行過一次議會,表示想要加入北約,成為第31個成員國。如此一來,不僅意味著瑞典永久中立的態勢將要被打破,還意味著北約的槍口將離俄羅斯更近一步。
  • 北約計劃開發下一代旋翼機
    美國貝爾直升機公司研製的第三代傾轉旋翼機V-280據美《近日航空》網站報導稱,北約近日公布一份聲明稱,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與希臘五國籤署一份意向書,計劃在未來數年中共同開發一種全新旋翼機,以取代在五國服役的中型直升機,被外界稱為「下一代旋翼機作戰能力
  • 去俄羅斯化:烏克蘭正式引入北約軍銜,北約軍銜體系到底是啥?
    軍校學員(Student Officer)的軍銜,北約各國也有不同的標誌。當然,一些北約國家為這2種預備軍官都設置軍銜標誌,也有一些北約國家只設置其中一種。北約將士兵軍銜稱為「其他軍銜」, 從低到高分別是OR1至OR9,對應的軍銜名稱分別是新兵、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
  • 風雲戰場科索沃戰爭北約的最大敵人——天氣
    蓄謀已久的北約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終於刀劍出鞘,對主權國家南聯盟大打出手,悍然發動了代號為「盟軍行動」的持續性大規模空襲。飛彈和炸彈像雨一樣傾瀉,火焰在斷壁殘垣上燃燒,嗚咽聲在空襲警報中迴響……  這場持續78天的科索沃戰爭舉世矚目。而在「盟軍行動」中,複雜的戰場天氣帶來的嚴重影響同樣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 俄羅斯曾三次想加入北約?北約都快哭了:我成立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對抗蘇聯,後來華約成立之後,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全面對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冷戰,當然,冷戰的結局相信大多數人都很熟悉,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宣告了北約陣營的勝利;按說蘇聯解體之後北約也就失去了其該有的意義,但是北約依舊在不斷的擴張,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針對俄羅斯的,同時也是為了維護美國全球霸主的地位。
  • 專家:「波羅的海行動」軍演將加劇美俄之間的矛盾
    新聞回顧:據報導,6月7日至16日,來自19個北約成員國和夥伴國的戰艦和飛機在波羅的海參加聯合軍演,代號「波羅的海行動2020」。自1972年以來,在美國海軍歐洲司令部的主持下,「波羅的海行動」演習每年舉行一次。
  • 新華國際時評:北約越發「找不著北」
    北約成員國之間的諸多分歧,讓這次本來是紀念北約成立70周年的聚會,難以形成熱烈的氣氛。許多歐美媒體認為,不讓爭吵主導這次峰會,恐怕就很不容易。70歲,本應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然而如今的北約,內部不和,前途迷茫,似乎越來越「找不著北」。各方裂痕清晰可見。
  • 俄「大兵壓境」令美歐不安 北約公布俄軍衛星圖片
    小圖為北約公布的俄軍在俄烏邊界駐兵衛星圖。【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我們每天都看衛星圖片,這絕對不是演習,是戰備。」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10日在布拉格公開反駁莫斯科的「軍演說」,稱俄在烏克蘭家門口陳兵4萬絕非常規之舉,必定另有所圖。同日,北約對外公開數十張衛星圖片,顯示俄軍在靠近烏克蘭地區集結數百輛坦克和裝甲車,還有大批先進戰機及特種部隊。
  • 北約要大膽改革 成員國反對票以後不好投了?
    法國總統馬克龍對北約「腦死亡」的診斷證明引起了激烈的辯論,現在專家給出了強化北約聯盟的具體建議,且意味頗深。  「腦死亡」診斷開具一年後 改革討論艱難開啟  德新社報導,馬克龍嚴酷地為北約開出「腦死亡」診斷證明約一年之後,北約開啟了艱難的改革討論。
  • 波羅的海:隨時可能成為「最熱的冷戰前線」
    拉脫維亞前總統、議會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瓦爾季斯·扎特勒斯就此表示,俄軍已在波羅的海沿岸部署「伊斯坎德爾-M」戰術飛彈(能攜帶核彈頭),如今又增派大批直升機,令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波蘭深感不安,因為憑藉出色的技戰術性能,俄陸航旅理論上可對全地區進行突擊,常駐北約戰機的希奧利艾空軍基地也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