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強化集體防務折射困境 不大可能與俄開戰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烏克蘭危機折射北約的尷尬

2月5日,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在布魯塞爾宣布,北約將在六個東部歐洲國家建立指揮部門,並將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規模從現有的1.3萬人擴容為3萬人,立即組建大約5000人規模的先頭部隊。

根據北約發表的新聞公報,北約強化快速反應部隊之舉是基於北約東部和南部安全環境正在發生改變。事實上,在烏克蘭政府軍與東部地區武裝交火呈白熱化狀態,歐美與俄羅斯的制裁與反制裁鬥爭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北約出臺這一「冷戰結束後最大的強化集體防務舉動」,恰恰折射出其外交與戰略方面的困境。

第一,烏克蘭戰局急轉直下,使北約所承擔的區域安全任務變得更加困難。建設新型的歐洲-大西洋安全秩序,是北約近年來積極推動的一個重要目標。然而,無論是烏克蘭危機的持續發酵,還是與俄羅斯發生全面對抗,都是建立歐洲-大西洋安全秩序的「不可承受之重」。北約既需要與俄羅斯展開對話與合作,又需要有效震懾和鉗制俄羅斯,將其束縛在北約所限定的範圍內,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在2月6日召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講話稱,「北約將以強大實力與俄羅斯打交道,但是創建建設性北約-俄羅斯關係對歐洲-大西洋共同體以及整個國際規則非常有利」。矛盾的話語,恰恰折射出北約對俄羅斯政策的糾結。

第二,烏克蘭危機的負面影響不斷發酵,使大西洋兩岸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儘管歐美對待俄羅斯的基本立場始終保持一致,但雙方在對俄羅斯的政策方向與維度上卻表現迥異。例如,為了扭轉近期烏克蘭政府軍連遭敗績的窘境,歐巴馬政府新近提出考慮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武器」,但遭到歐洲國家強烈反對。很明顯,得到軍援的烏克蘭政府軍實力將有較大提高,可能在與東部民間武裝的較量中取得一定優勢,從而改變烏克蘭戰局的走向。然而,這極可能遭到俄羅斯的強烈反制,從而增加烏克蘭衝突的烈度,使危機進一步外溢,影響歐洲的安全穩定。2月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不惜放低身段,攜手訪問莫斯科,與俄總統普京共商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方案,就是希望避免烏克蘭危機進一步擴大,力圖將俄烏矛盾、俄歐矛盾以及俄羅斯與北約的矛盾限定在可控範圍內。

第三,烏克蘭危機的長期化、擴大化和複雜化,使歐洲國家內部分歧越來越明顯。歐盟與北約在構建歐洲安全框架中多有重合之處,在經濟和安全兩個層面共同致力於創建新歐洲安全秩序。在烏克蘭危機中,北約著眼於在軍事上威懾和抗衡俄羅斯;而歐盟則在經濟上與美國聯手制裁俄羅斯,削弱俄羅斯經濟實力。但是,烏克蘭危機曠日持久,愈演愈烈,也使北約與歐盟之間的分歧畢現。持續不斷的經濟制裁,在削弱俄羅斯經濟的同時,也讓德法英等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使剛剛遭受歐債危機重創的歐盟雪上加霜。這直接削弱了歐盟創建強勢歐洲經濟體系的努力,也間接遲滯了北約構建歐洲-大西洋安全秩序的進程,導致歐盟與北約同臺卻不同舞,同軌卻不同步。

目前北約出臺的各項軍事政策看似驚心動魄,實則有驚無險,因為上述政策與實踐不過是落實北約威爾斯峰會各項決議的具體步驟,而威爾斯峰會中心意旨,是對俄羅斯實施威懾而非兵戎相見。隨著烏克蘭安全形勢的演變,北約落實威爾斯峰會決議的步伐還將加速,甚至會出臺新的安全政策,採取新的軍事行動。但是,北約不會關上與俄羅斯談判大門。北約的地緣戰略地位,尤其是歐洲國家在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存在,以及俄羅斯包括核力量在內的強大的軍事實力,都決定了北約不大可能因為烏克蘭危機而與俄羅斯兵戎相見。(許海雲)

相關焦點

  • 俄新版海洋學說強化大西洋戰力 溫和警告北約擴張
    時隔15年後出臺的這一新版學說將俄海軍發展的「重音符」放在大西洋和北極地區,點名批評北約將軍事設施推向俄羅斯邊界。德國《明鏡》周刊認為,「俄新版海洋學說是對美國在世界霸權的回應」。負責國防事務的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26日表示,海洋委員會去年即已完成了對海洋學說的修訂,今年年初提交政府審核。
  • 去俄羅斯化:烏克蘭正式引入北約軍銜,北約軍銜體系到底是啥?
    近期,烏克蘭國防部長安德烈·塔蘭籤署命令,正式將北約軍銜引入到烏克蘭武裝部隊之中。那麼,北約軍銜體系到底是什麼呢?與烏克蘭現有軍銜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軍校學員(Student Officer)的軍銜,北約各國也有不同的標誌。當然,一些北約國家為這2種預備軍官都設置軍銜標誌,也有一些北約國家只設置其中一種。北約將士兵軍銜稱為「其他軍銜」, 從低到高分別是OR1至OR9,對應的軍銜名稱分別是新兵、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
  • 俄羅斯曾三次想加入北約?北約都快哭了:我成立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對抗蘇聯,後來華約成立之後,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全面對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冷戰,當然,冷戰的結局相信大多數人都很熟悉,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宣告了北約陣營的勝利;按說蘇聯解體之後北約也就失去了其該有的意義,但是北約依舊在不斷的擴張,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針對俄羅斯的,同時也是為了維護美國全球霸主的地位。
  • 卻折射了人類身份認同的困境
    有些身份可以通過主觀因素而發生改變,如職業身份、交友身份、語言身份等,改變這些身份便可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諧感;有些身份卻無法改變,如性別身份、民族身份、種族身份等,身份認同困境便由此產生了,甚至還可能發展成危機。對《第九區》中所描寫的這種身份認同困境解讀,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挖掘影片中折射的現實問題和傳達的人文精神。
  • 外媒:俄羅斯與北約在波羅的海形成對陣局面
    這已是近幾周來北約與俄羅斯第7次在波羅的海上空相遇。據俄羅斯連塔網3月11日報導,2月9日、13日、27日及3月5日,北約「颱風」式戰機起飛攔截了俄方偵察機。2月3日和6日,北約飛機攔截了伊爾-76運輸機和伊爾-38反潛機。俄國防部多次表示,俄軍機的所有飛行均嚴格遵守國際中立水域上空使用規定,沒有侵犯他國國境。
  • 襲警事件增多折射美國治安困境
    一系列數字折射出美國社會治安面臨困境。根據美國「槍枝暴力檔案網」的統計數字,近年來,美國槍枝暴力事件、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均呈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美共發生槍枝暴力事件超過5.7萬起,造成近1.5萬人死亡,3萬餘人受傷。美國執法人員紀念基金會總裁兼執行長克萊格·弗洛德稱:「在我的記憶中從未有過槍擊致死的警察數量如此大幅度增長。」
  • 美軍重建大西洋艦隊圍堵大國,北約一拍即合:維持軍事力量常態化
    美媒披露,當地時間周三,美國海軍部長肯尼斯·布雷思韋特在該國軍事委員會的一場小組聽證會上表示,據美國掌握的情報顯示,俄羅斯正在採取有力的行動不斷強化其現有的海軍力量,並向美國東海岸進行軍事部署,構成重大威脅,這也是美國在大西洋戰區遭遇的一次巨大挑戰。作為同等回應,美軍應該組建強大的大西洋艦隊,向對手發出嚴正的警告!
  • 北約秘書長:中俄擁有核武,而北約卻沒有,這個世界將是不安全的
    根據國際規定,一般只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才能發展和擁有核武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控制在一定的數量範圍,對人類世界所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可以儘量降低。
  • 北約要大膽改革 成員國反對票以後不好投了?
    法國總統馬克龍對北約「腦死亡」的診斷證明引起了激烈的辯論,現在專家給出了強化北約聯盟的具體建議,且意味頗深。  「腦死亡」診斷開具一年後 改革討論艱難開啟  德新社報導,馬克龍嚴酷地為北約開出「腦死亡」診斷證明約一年之後,北約開啟了艱難的改革討論。
  • 波羅的海:隨時可能成為「最熱的冷戰前線」
    冷戰時期,推進至易北河-阿爾卑斯山一線的蘇聯-華約大軍令美國寢食難安,而蘇東劇變後,通過北約東擴,歐美將「雙海地帶」蠶食殆盡,尤其是波羅的海,從過去的「蘇聯內湖」變成「北約內湖」,俄羅斯僅保留列寧格勒州和加裡寧格勒州兩處孤立的出海口,隨時可能被北約封鎖,而二者恰恰是俄羅斯向西開放的「窗口」。    更令克裡姆林宮不安的是,美國撮合北約盟友強化對波羅的海的兵力部署,並為此提供大量援助。
  • 外媒稱北歐國家「親北約」傾向明顯:波羅的海成北約「內海」
    北約演習的數量急劇增加,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向莫斯科發出的聲音也越來越刺耳。在3個波羅的海國家的支持下,波蘭政府請求華盛頓在波蘭東部部署一個美軍裝甲師,波蘭承擔費用。在(還)不是北約成員國的芬蘭和瑞典,也時而聽到一些通常將俄羅斯妖魔化的言論。另一方面,瑞典和芬蘭的高級軍官和資產階級政黨(並不那麼激進),正在加大對於加入北約、增強軍備以及斯德哥爾摩與赫爾辛基之間軍工產業領域強制合作的壓力。
  • 分裂的北約峰會:德法支持建歐洲軍 俄趁機打楔子
    如此種種,讓北約內部的分裂在這場峰會內外暴露無遺。國際問題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曉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作為當今世界最強大的軍事組織,北約已經淪為個別國家或少數國家攫取利益的工具,在世界格局面臨重新組合的大背景下,北約深陷困境,內部矛盾不可調和。
  • 戰略擠壓或成「安全困境」(國際視點)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12日表示,只要伊朗繼續開發和部署彈道飛彈,美國將與盟友、夥伴一起保護北約及其盟國免受這一威脅。沃克說,這是一個防禦系統,針對歐洲大西洋區域之外的中短程飛彈,不是針對俄羅斯,「不是為了削弱俄羅斯的戰略威懾能力」。北約秘書長斯託爾滕貝格也強調,將同俄方保持對話。  俄羅斯將之視為威脅  但美國的說辭未能令俄羅斯信服。
  • 在收回克裡米亞前,俄羅斯是否知道它將面臨北約和美國的制裁?
    雙頭夾攻,才使俄羅斯陷入深深的困境。現在是吞下去了,也不能吐出來。普京沒有辦法,借反恐去中東鬧騰了一下很成功,極大的提高了俄羅斯在中東和世界的影響力。但是從俄羅斯整體趨勢來看,俄羅斯還是力不從心經濟受困連年負增長,一時半載走不出來,長期展望十分的不樂觀。
  • 北約越發「找不著北」
    在不久前舉行的北約部長級會議上,蓬佩奧煽風點火,要求北約將應對「中國威脅」作為新的任務。這種陳舊的冷戰和霸權思維,沒有得到北約其他成員國的認同。馬克龍認為,恐怖主義才是北約共同的敵人。德國聯邦議院左翼黨團稱,北約所聲稱的目標是讓世界變得更加和平,但「事實並非如此」,尤其是美國,到處建立軍事基地,破壞和平。
  • 北約把中國殲10叫做螢火蟲,那殲20呢?名字非常霸氣
    在1947年至1991年之間,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進入冷戰時期,兩大經濟霸主斷絕往來,也沒有再進行過通訊交流,之後北約通過不斷的秘密偵查得到了蘇聯裝備新武器的消息,但卻無法探知該武器的制式編號等信息,於是他們內部自行給這個武器命名,以便北約內部交流時使用。後世便將這種命名統稱為北約代號。
  • 網絡戰山雨欲來 安全困境亟須破局
    原標題:網絡戰山雨欲來 安全困境亟須破局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11月21日報導,北約在環繞愛沙尼亞東部城市塔爾圖的一片白樺林中展開了一場網絡戰爭演習,這裡距離俄羅斯邊境僅50公裡。此次網絡戰演習有來自28個國家80個組織參與了行動,比北約以往所有的網絡戰演練規模大出兩倍以上。
  • 北約計劃開發下一代旋翼機
    美國貝爾直升機公司研製的第三代傾轉旋翼機V-280據美《近日航空》網站報導稱,北約近日公布一份聲明稱,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與希臘五國籤署一份意向書,計劃在未來數年中共同開發一種全新旋翼機,以取代在五國服役的中型直升機,被外界稱為「下一代旋翼機作戰能力